编者荐语: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共同主办的第11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系列报道(四)——银奖作品
Fiona Kirkwood
菲奥娜·柯克伍德
South Africa 南非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澳大利亚南部、南非、中南美洲和美国西部正是气候变化下最危险的地区,在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几年之后,曾经罕见的干旱、强烈的反季风和愈燃愈烈的山火现已成为常态。
2017年,南非奈斯纳发生了毁灭性的火灾。作为受全球变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南非必须像澳大利亚一样迫切审视其关于气候变化的政策。随着旱季越来越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火灾发生在南非的原始灌木群地区。开普敦半岛也面临着特别的风险,它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多样化灌木林景观的地区,其植物多样性更胜于热带雨林。
如今,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尊重与呵护珍贵的降雨。没有雨,就没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雨,菲奥娜·柯克伍德,2020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陷入孤立、隔绝和分离的境遇中。孤独和焦虑极大地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其中有不少艺术家正处在黄金创作时期。在这个“后疫情时代”,视觉艺术家正面临着生存难题。
我的挂毯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是时候重新连接起那些被洪水般的疫情所吞噬和埋没的“桥梁”了!通过重新开放怀抱进行交流,我们可以重建艺术家社群最宝贵的价值,重建人性之美,在经历别离与割裂之后,再一次相聚。我们必须用创造力阻止和取代恐惧与消极情绪的侵袭,并在混乱中重新发现意义和美。
Chen Yanlin, Wang Qidi
陈燕琳、王启迪
China 中国
当材料成为沉淀时间的一个载体,作品本身便是缓慢生长的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材料经过处理后偶然形成的肌理和脉络,在相互透叠之后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在现场制作的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它决定着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灵感的瞬间往往决定了布片的去留。如果说山与水是真实的存在,那么时间的参与便为虚,一虚与一实之间正是人对生的执念。偶尔转身回望,在层层叠叠的静水观山意象艺术作品中,触摸大自然材质的朴实,感受到静谧深远的气韵,感悟着传统文化的敬天惜物伦理道德,在山与水的交融,手与物的交织,心与物的碰撞中,不仅展现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籁之境界,其背后蕴含着古人深厚的造物思想,给现代人一种反思和启迪。
Wang Leyun
王乐云
Sweden 瑞典
一只蒲公英惊扰了蝴蝶的美梦——这个作品中充满了如有生命般柔软,困于孤立的空间,却又自由漂浮在空气中的小雕塑,这些用丝绸欧根纱制成的彩色织物像折纸一样堆叠起来。王乐云以绘画、装置和纺织品的偶遇为实验,碰撞出无限的可能性。她的故事和表达处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和现今生活中的两种文化的交界之处,以美和触觉吸引观者——观者既可以通过凝视来感受作品,也可以通过触摸来体验作品。但这份邀请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叙事,关于自由与束缚,自然的本质,还有人与自然之间脆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