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资讯
展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阶段性研创交流成果亮相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时间:2023-03-1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46      分享:

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月16日至3月16日在深圳市举行。本届展览以“新起点·新风尚”为主题,分为主体展与湾区特展两部分,共展出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大展以案例方式搭建策展结构,还首次同步设立了线上展厅,综合运用图文、视频、三维动画、实物等形式,多维度展示案例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为依据,以非遗传承人群为合作和服务对象,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流专家团队、各工艺实验室及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等院系的科研力量和硬件设施,以陶瓷、漆艺、金工等传统工艺门类涉及的天然原材料和传统技艺为研究对象,融合艺术与科学,解决非遗传承和活化所面临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促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实验室近年来研究成果入选本届展览的主体展部分,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共包含45件作品,以研究课题为主题形成5个案例。

图1 主体展展览场馆
图2 主体展展览现场

智能制造:苏绣与拓扑学的邂逅相逢


苏绣集天下针法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水准。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支持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的专家与清华美院研创团队联合攻关,对苏绣针法进行拓扑学研究,成功将针法归纳和转化为函数,以此为基础生成可以记录和创新针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项研究首次在展览中亮相,并为此专门创作一系列展品,以展现苏绣数学化后的各种应用可能。数学化的针法作为一种抽象语言,为设计的跨界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由计算机程序生成的新针法,借由苏绣大师姚惠芬、漆艺传承人钱之初和设计师之手,转换为刺绣团扇、漆藤雕塑和新媒体艺术等创新作品。

图3 “智能制造:苏绣与拓扑学的邂逅相逢”案例展览现场
图4 机器绣娘, 清华苏绣数学化课题组、姚惠芬工作室、罗伟、刘贝托, 2021年

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学的当代体验


人们常说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汝瓷是北宋文人审美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家关怀下开始复烧,在材料工艺上接近甚至达到北宋水平,但其承载的文化和审美则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如何以器为媒,挖掘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汝州的复兴,并倡导一种雅致的生活美学?本案例选择汝州四位优秀“传二代”的创新探索,通过其产品及设计理念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展现汝瓷复兴的现实路径。

图5 “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学的当代体验”案例展览现场
图6 汝虎添翼,贝格文创/李可明,2021年
图7 “好时光”汝瓷壶,朱晓辉、喜多俊之,2021年
图8 “汝州八景”汝瓷茶具套装,王振宇,2021年

天赐良物:不常见天然植物纤维纺织面料设计


蚕丝、棉花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天然纤维材料。现代化带来了大量工业化的合成纤维材料,很多合成纤维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和遗弃后都不环保,除了常见的天然纤维材料,是否还有其他植物纤维可以探索利用?


本案例收集了一些不常见的天然纤维与纺织面料,如用藕丝、火草、木棉,见血封喉树皮等纺织而成的面料和服饰产品。苎麻纺织的夏布虽然不算稀罕,但因纤维较硬,在制作服饰面料时需加以特殊处理,因此也被收入案例。


这些特殊纺织面料的生产,可以与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妇女创造居家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都市人提供一个重返自然的契机。

图9 “天赐良物:不常见天然植物纤维纺织面料设计”案例展览现场
图10 海岛棉、木棉纺线,符亚边、杨丽,2021年

鹤庆美丽乡村:与时俱进的云南金属工艺


云南鹤庆县,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蓝色的草海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白族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都与金属工艺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展成了国内最大的金属工艺生产集散地,同时也是通过手工艺带动乡村振兴的范例。


目前,鹤庆的银铜器市场主要由藏区订单和茶具订单两方面构成,后者代表了更具普遍性的现代生活需求。鹤庆金属工艺具有相对完备的生态系统,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工作室,大型公司,以及散落在其间的设计师工作室、文创商店、民宿经营体等。


本案例邀请典型代表性人物参展,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鹤庆金属工艺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把为藏区生产的传统产品与为茶叶市场设计制作的新型产品进行对比,体现白族工匠在市场经济中敏锐的嗅觉和鹤庆金属工艺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选择不同业态的代表,呈现其最高品质的金属工艺产品,以体现鹤庆的工艺活力。


图11 “鹤庆美丽乡村:与时俱进的云南金属工艺”案例展览现场(VR云展厅) 


图12 雀,王华藻、王志材,2019年
图13 寸银匠·祥鹤铜包银茶具(部分),寸彦同,2020年


手艺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传统形象


“活形象”伴随着古代市民日常和信仰生活。人类对“活形象”的需求,亘古如一。当具象形象被现代主义从艺术中清除之际,文化工业正在大批量地生产现代大众需求的“活形象”。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费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充斥中国的大街小巷。然而,人的情感并不能完全被时尚形象所满足。人们同样需要将古与今勾连起来的传统形象,天地人神的四重聚集在今天依然重要,并且因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复兴而获得了必要的条件。


在佛山,这一切正在自然发生着。一方面,旧的信仰还在,另一方面,传统的艺术形式经过转化后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成为承载情感与区域文化认同的载体。佛山传统工艺振兴案例,在整个中国的传统修复和复兴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


本案例从石湾陶塑、佛山木版年画、狮头和彩灯扎制技艺等四项佛山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入手,以新生代传承人为依托,遴选适合展览主题的传统和创新产品。同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古今“活形象”在这座城市中的对比甚至和谐共生。

图14“手艺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传统形象”案例展览现场(VR云展厅)
图15 佛山神仙天团, 林志峰、黄庆圆, 2021年
图16 麒麟灯,黄宏宇,2021年
图17“我是谁”年画装置, 刘钟萍、陈凤仪、伍涵, 2021年

本届展览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担任策展召集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受邀成为策展人之一,带领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研究生陈凤仪、刘贝托、黄庆圆、葛瑶瑶、王晓偶、欧爽、姚轶楠、王成思,历时两年完成15个案例共129件作品的策展工作。

原文载于:清美非遗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