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工艺美术批评学术提名展—— 玻璃艺术(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展览资讯
展览 | 当代工艺美术批评学术提名展—— 玻璃艺术(二)
时间:2024-02-2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59      分享: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当代工艺美术批评学术提名展 ” 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 化新辉煌 ”的文化强国战略,积极主动引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项目将以新形式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文化自信为目标,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新范式,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批评话语体系,从而深刻认识策展与批评在中国式现代化工艺美术新征程中的使命责任。项目将通过开展系列学术及展览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实现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当代工艺美术批评学术提名展与学术批评论坛,旨在挖掘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优秀案例,构建当代工艺美术创新、学术批评及推广体系,打造我国工艺美术发展、交流的新平台。通过对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之间关联性再认识,理解多学科文化融合下工艺美术应有的形态,看到学术批评对于工艺美术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推动工艺美术的理念创新,形成与行业全面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树立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评论新范式。


艺术家寄语
边界游离与身份困境
虽然宽泛意义上的玻璃艺术史可以溯源至玻璃这种人造材料的发现与使用,但严格意义的玻璃艺术这一概念的指称,与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玻璃工作室运动直接相关,也正是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从艺术玻璃向玻璃艺术的观念推进和以玻璃为媒介的艺术创作新格局。被誉为“玻璃工作室运动之父“的哈维·利特尔顿开启了人们对玻璃的艺术潜能的思考和实践,利特尔顿和他的第一代学生致力于以一种从未被探索过的方式与玻璃建立直接关系,他们的艺术实践为其之后70年代的玻璃艺术创作奠定基调,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对于1962年以来的新发展,就运动本身来说,在利特尔顿这里,工作室玻璃更多的是一种观念觉醒和玻璃作为艺术媒介的发现。在玻璃艺术批评家丹·克莱因评价中,也把玻璃作为艺术媒介的重新定位,看作是玻璃这种人造材料自发现以来最重大变化。起初也可能低估了技术的重要性,我们一旦着眼于玻璃作为艺术媒介,媒介的物质属性、工艺传承和工作室的手工特性就会得到格外的关注和重视,自然回归到玻璃作为工艺的把握之中,这就与克莱因所强调的方向相佐,成为工作室玻璃的一种身份困境,这一困境常常隐含在关于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历史叙事或展览叙事之中,导致一些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危机,他们的作品应该归类为工艺还是艺术。
当然,我们不是在艺术和工艺两者孰高孰低的讨论,而是致力于对玻璃工作室运动的理解。艺术与工艺的边界本身就是历史生成,玻璃工作室运动既记录了玻璃作为艺术媒介的技术革命和艺术创新,也建构了玻璃作为物质媒介身份,并在历史发展动态变化着。玻璃工作室运动的边界游离和身份困境正是物与人、作品与观者、创新与惯例等多重关系编织起来的社会网络作用使然。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李玉普

玻璃作品节选

罗小戌-《塞尚的几何体》

刘玉宾-《园冶》

王沁-《炉瓶三事》

彭怡-《思-丝》

杨世儒-《Fish系列NO•6》

吴仕奇-《日出江花》

王欣雨-《山系列一》

谢五林-《水墨虫草》

胡东方-《空山新雨》 

屈金-《硯·遇-天圆   地方》

张压西-《Form 3(形体3——旋律)》

孙菁-《关于蓝》

李家迪-《印记 》

郭凯-《一缕思念在壶心》

刘铁柱-《宋韵琉璃罐》

刘雨-《Reviews on Stockholm》

王晖-《合》

展览现场 1

展览现场2

展览现场3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当代工艺美术批评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