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君:关于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议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资讯中心
两会 | 王一君:关于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5-03-1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王一君,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提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就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出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都明确了要将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摆在国策的重要位置。各地不断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非遗人才的培养纳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需求。


一是代际传承结构失衡。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3岁,40岁以下中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8%。这表明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年轻传承人比例偏低,造成代际传承结构失衡。同时,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衔接不畅,青年群体参与度低,导致传统技艺面临断代风险。


二是传承保障体系待改善。现有传承人认定标准更加侧重技艺水平,对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创新转化等维度考量不足。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完善,数字化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等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在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不足,传承环境有待改善,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建设滞后。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万元,难以覆盖传承活动成本。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非遗缺乏与科技、市场、公众的融合,难以实现“活化”,制约了非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三是社会协同机制不健全。市场参与度不足,76%非遗项目未形成稳定商业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短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科技应用融合度低。城乡、区域间传承资源配置失衡,中西部非遗项目传承人占比不足全国总量30%。非遗传承人在社会上的认知度较低,其地位和待遇与实际贡献不相符,使部分年轻人对非遗传承事业缺乏兴趣,影响了传承人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传承人培育体系。首先,实施“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工程”,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名录动态管理机制,设置中青年传承人专项扶持计划。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支持职业院校设立非遗特色专业,探索“学历教育+师承培养”双轨制模式。再者,建立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构建“大师工作室+传习中心+社区工坊”三级传承网络。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传承人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传承人积极性。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加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修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增加传承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传承人待遇分级保障制度,将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设立国家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公益捐赠、设立信托等方式参与,建立传承人互助合作机制,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健全创新发展生态。加大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非遗+”融合发展计划,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战略协同发展。建设国家非遗数字云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数字资产确权体系。建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传统工艺专利快速审查和维权援助机制。


四是构建社会参与格局。将非遗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制中小学非遗通识教材,建立校园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海外传播计划”,依托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国际传习。建立非遗传承社会贡献评价体系,对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对传承人在教育培训、技艺传承、创新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王一君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