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融合|董占军: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在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时间:2022-12-1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08      分享:


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长论坛”于11月4日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行业专家、业界学者、政府官员、生产商家带着自信、欣喜和期待走进南昌国际博览城绿地铂瑞酒店会议中心,聆听讲座,同台论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董占军以“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为题主旨演讲。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董占军主旨演讲

他讲到: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久弥新的征程,从五个主要发展阶段,结合不同时期的工艺美术政策和大量的数据分析,阐述工艺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在新时代产教融合语境下,工艺美术的使命。

第一个阶段:1921年至新中国建立:承载民族经济发展使命,服务生活方式变革。

清朝末期,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受到清朝统治者以及帝国主义多重压迫,发展极其缓慢。新式高档工艺美术品大多被宫廷贵族占有。随着清政府垮台,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发生变化,顺应时代要求和民众生产、生活需要,工艺美术逐渐大众化、实用化。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新技术和新材料逐渐被接受和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受到冲击。以服装为例,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提出“剪辫易服”,西装、中山装在社会上受到青睐,原料多依赖进口,民族纺织业和传统丝绸业出现危机。

1921年始,欧美国家先后在中国建厂,呢绒等大量生产,中国纺织工业受到冲击。丝绸行业在国际市场受阻,1923-1930年八年间,中国丝绸价格一路走低,年均跌幅7.5%。

1924年,江浙沪地区爆发齐卢战争,作为江浙地区支柱的手工业、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产业消亡殆尽。

1926年,革命军北伐,工人运动发展,到1934年,手工行会制度逐渐被工会取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工艺美术生产环境和条件被摧毁,多种产业衰落、停摆,部分产业面临失传。

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国内工商业生产、出口均受到影响,手工业厂商关停、倒闭超过半数,且这一时期,我国关税尚未完全自主,外货倾销毫无限制,对本土手工业影响颇大。九一八事变、淞沪战役之后,日军侵华战争也使得日本货物通过走私的形式大肆进入中国市场,本土手工业面临严重损害,江浙地区丝缎业严重受损。

战争对全国陶瓷产业影响巨大,1931年,江西瓷业烧场、四川川南瓷业公司、北京瓷业公司等大型公司先后停业,德化瓷器产业自1931 年至 1937年工人数、销售额逐年下降,年产值仅剩 3600 担。

花边、抽纱、刺绣业、陶瓷等手工业,曾深受德国消费者喜爱,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德意志帝国内部经济政治矛盾加剧,资金短缺,实行外汇管理,限制外来货物进口。

1931至1937年,全国陶瓷出口持续下降,年出口数量与出口值仅为1913年的一半。

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匮乏,1938年1月-1943年12月,毛泽东在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促进生产,边区政府和群众组织开展系列手工业生产、工艺美术活动。

1942年,延安工艺美术社成立,团结工艺美术者、手工业从业者,提升了生产力;1945 年,以“图案研究会”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学术组织在浙江杭州成立,众多工艺美术工作者被团结起来。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工艺美术合作化运动,生产与组织方式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手工业刚恢复活力,生产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这一时期手工业产值32.37亿元,工艺美术产值仅3450万元,为抗日战争之前产值1/10。

1950年,中华全国手合作社第一次会议指出:针对手工业的合作,要先考虑原材料供给和成品销售等主要问题,尽量避免开设工厂的模式。1951 年开始,国家每年都召开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对手工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1955年,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设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种手工业合作化的方式,使得在战争时期流离失所的老艺人得到国家、合作社的关心和帮扶,工艺美术品生产、徒弟培养更集中、规范,由零散生产进入合作化的模式。

1956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学院下设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设计三个系;同时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所,另有理论研究室、刺绣研究室、服装研究室、家具研究室。

1956年末,全国工艺美术总产值18912万元,达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倍,工艺美术行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在0.12%-0.25%左右。

第三个阶段:6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生产,服务国家经济战略。

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召开,就工艺美术发展提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理念。

1961年,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管辖全国众多个体手工业者。同年,国家制定《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手工业发展方向、政策,工美行业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政府管理模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工艺美术行业产生极大波动。企业规模与产值有较大浮动。

1966-1970年间工艺美术行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生产经营数据几乎无保留。

1970年,国务院行政机构职能调整,轻工业部接管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美术事业出现好转。

197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加强工艺美术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各地设立专管机构,中央设立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行业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各地开始建立一批工艺美术中专学校。

1973年春季“广交会”,工艺美术品达8000余件,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展出。同年,工美美术产品外贸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艺品出现在各种活动、会议上。

1974年,工艺美术行业生产、销售均受到破坏,但国务院对工艺美术行业仍然非常重视,提出继续“搞好出口,换取外汇”。

1977年,全国工艺美术总产值27.67亿元,比1970年8.06亿元增长243%,平均每年增幅34.7%,其中出口值突破20亿元,换汇6.24亿美元,是1961年的12倍。

第四个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经历重大转型,服务市场经济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策略,外汇途径不再依靠工艺美术品。为了确保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不受影响,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有一定倾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艺美术行业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大幅降低。

1982年,随着工艺美术出口形势的变化,工艺美术逐步探索发展新模式,出现国有、集体企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个体经营、作坊经营等多种模式。

1982年4月,全国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又称“西山会议”。

1984年,广州美院工艺美术系成立集美设计工程公司,是工艺美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首次尝试。

1985年,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北京奠基,毗邻国家外贸大楼,象征着国家对工艺美术价值的认可。

1988年,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成立,政府与企业间形成良好沟通机制,由最初的政府全面管理模式转向企业行业组织管理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艺美术行业出现“拆分”“公转私”的改革形式。经历1992年行业调整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进入市场化。

1979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至1999年末,全国累计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5名。至1999年末,全国工艺美术企业2.5万个,工艺美术从业人数突破140万人,是改革开放前的2.8倍,工艺美术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

第五个阶段:21世纪以来:工艺美术的多元角色与新时代的使命。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文化贸易逆差明显。2001年,仅玻璃及其工艺品一项进口额14.68亿元,出口额13.23亿元,贸易逆差1.45亿元,差距明显。

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调不仅引领文化产业,更要推进文化事业进程。

2002-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每年平均出口规模为150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28.8%,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2004年,学界提出“工艺美术是技艺的美术,也是用技艺造物的美术”观点,工艺美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逐步凸显。2003年至2011年间,工艺美术产值大幅提升。

2005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层面提出要求:由各级政府牵头,在全社会要形成非遗合力保护机制;明确保护范围,非遗目录出现了很多传统手工艺身影。

2005-2011年,国家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与工艺美术相关308项,占25.27%。在国家举办的大型活动中,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出现频率极高,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风元素、APEC峰会领导人穿的唐装、上合峰会陶瓷餐具等。

2010年开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我国工艺美术主营业务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模式。2012年工美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率高达42.87%。

2014年到2016年,工艺美术行业生产和出口略有波动,行业主营业务增速放缓,资本和资产积累脚步也放慢,但整体来看,行业整体依然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推动工艺美术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融合,将工艺美术列入十大重点发展产业。

201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首个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任务是:发扬中国工业精神;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加大工业文化传播推广力度;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2017年3月,国务院提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传统工艺再创造力,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并将 “振兴传统工艺” 写入国家 “十三五” 发展规划。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传统手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明确了工作路径。

2016年以来,文旅部在哈密、黄山、济南等地设立15个传统文化工作站,发掘传统技艺中的中国元素和工艺,累计研发新文化产品7700余件,进一步满足公众文旅消费新需求。

2018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包括陶瓷、服饰、雕刻等各领域在内的383项入选。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数量最多,为81个,占比21.15%。

2018年,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保护和帮扶,选取了10个县区作为“非遗+扶贫”重点帮扶地区,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注重培养帮扶县区非遗接班人和传承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设立扶贫手工艺工坊156家,参与贫困户5000余次。

2022年2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国家级文化殿堂。该馆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进入新时代,高等院校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在学术研讨、设计创新、科研成果、著作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自1921年以来,工艺美术行业经历了重组合作、曲折发展、重大转型、繁荣腾飞各个时期,遭遇过创伤,走过弯路,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引下,通过几代从业者们的艰苦奋斗,工艺美术行业从建国初期1125家工厂、1.28万从业者、3450万元产值发展到2020年6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800万从业者、397位工艺美术大师、营业收入超9万亿元。实现了门类品种、价值功能、产业延伸和国内外市场的全方位突破,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社会大众对当代物质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

进入新时代,工艺美术在国民教育、社会角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重要领域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具有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


原文载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