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大颖:铸就新质生产力 加快中国工艺美术深度转型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24年4月21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在五届五次理事会上作总结发言(节选)。
才大颖理事长讲到:新时代需要新动能,新目标需要新举措。今天,我将以“铸就新质生产力、加快中国工艺美术深度转型”为题,作为五届五次理事会的总结: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属于当代的、面向未来的崭新事物,它是由关键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不同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尽管不尽相同,但建构的要素基本一致,就是技术一定是“革命性”的、要素配置一定是“创新性”的、落实在产业上一定是“深刻性”的,就是要完成“深度转型”。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到今年3月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十大任务之首。由此可见,铸就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已经箭在弦上,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任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如何“突破”?既是学会行业引领之责所思,更是业界深度转型之需所盼。今天,我谨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机遇背景
(一)科技背景: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科技的飞速进步不断地颠覆人们常态的想象,尤其是3D打印乃至4D、元宇宙场景、AIGC技术等逐步成熟并走向实际应用,对传统手工艺及当代设计产生重大的冲击。我们发现:这种冲击或许为新质生产力的铸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新的技术完全有能力让传统手工艺及当代设计插上时代的翅膀,赋能并助力传统手工艺的深度转型,颠覆常态认知,并加快智能技术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深度替代。由此,一定会深度改变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育模式的迭代升级。
(二)外贸背景:在全球经济由一体化逐步演变成碎片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各种壁垒悄然而至,很多经济、技术、贸易问题被政客化,而且愈演愈烈,壁垒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工艺美术、手工艺、民间艺术、非遗这样的议题在国际交往中独善其身,在全球具有特殊的、相互认同的语境,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壁垒。在这样的机遇背景下,打造“当代中国符号”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之中。由此,需要建构一个世界的语境,以利他思维及自然融合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以当代工艺美术品为载体,承担起“民间交流、民心相通”的特殊历史责任。
(三)产业背景:在传统手工艺竞相走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从乡村到院校,从匠人到市集,一段时间以来,“非遗”与手工艺相生相伴,非常热闹。我们发现: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仅仅依靠政策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迈过市场交易这道坎,尤其是在满足年轻人的时代需求上必须有所突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化,绝不是简单地“活化”,更不是表演式地“保护”,必须是脱胎换骨式地深度转型。只有借助于新质生产力的铸就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深度转型,一定要有勇气面向市场去转型,一定要有敢于摘掉“遗产”这顶帽子的魄力,让当代化的“传统”去满足新的时代需求。
(四)消费背景:在全民由“大众消费”转向“小众消费”的背景下,社会日常消费的供给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品类都成了买方市场。尤其是人们功能性消费在得到极大地满足后,心理消费、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发现:由于当下消费者对文化消费诉求及兴趣取向的不同,“人以群分”的小众消费文化已然形成。工艺美术具有天然地满足小众需求的属性,与消费者的“玩、用、赏、藏”的梯次层级心理消费定位高度契合。缺的是“物以类聚”的有效供给,尤其是满足年轻人时代需求的当代工艺美术品的供给更是凤毛麟角。工艺美术到了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供给导向的深度转型时期,就是从“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来组织生产,形成有效供给。
(五)文化背景:在全面推进2035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们发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载体的工艺美术迎来了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机遇期,让经由“古为今用”的“结合”成为现代的,让经由“洋为中用”的“结合”成为中国的。以此,而形成“新文化”,这个“新文化”不仅为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新质生产力的铸就明确了方向。
综上,所有的背景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工艺美术深度转型所处的时代。而所有的发现,对于工艺美术而言都是铸就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机遇,五大背景与我们所发现的五大机遇一道,构成了工艺美术深度转型的客观需求。只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完成深度转型,工艺美术一定会踏上时代的节拍,整个行业一定有机会分享到时代红利。所有说,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衔接所形成的“新文化”为核心,铸就新质生产力,助力工艺美术深度转型将是当下与未来工艺美术行业的头等大事。
二、中国工艺美术的当下状况
大家都在行业之中,工艺美术在近期有过两次高光时刻,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创汇的荣光,一次是十几年前全民文玩的热炒。这两个时期,对于工艺美术而言,的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躺平时代,几乎不需要看市场的脸色就可以分享到行业的红利。时至当下,是按部就班地依靠原有惯性走,还是开辟新的赛道做加速跑,工艺美术面临着时代的抉择!
事实上,由于各地工艺美术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主管部门,不同品类、不同属性的从业者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也是各有理解,造成了对于当下工艺美术产业属性的认知模糊不清。
2023年我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不是在调研中,就是在去调研的路上。耳闻目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同时,既做宣传队,更做播种机,把学会的行业引领理念与大家分享。一路走来,形成了很多对未来铸就新质生产力非常有意义的调研成果,有相当一些成果已经转化为五届五次理事会的议案并获得认同,我相信这些成果对铸就新质生产力一定不可或缺。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在取得调研成果的同时,经过归纳梳理,对于工艺美术当下的状况也形成了几点认知:
一是管理体制越来越多元,表现在基层从业者,甚至是管理者的无所适从,哪方要求都得认真应对,尤其是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疲于奔命。
二是业务属性越来越模糊,以文创、非遗等之名的活动繁多,工艺美术的泛化、淡化已成约定共识,产业属性被误读、肢解的状况时有发生。
三是传承创新越来越过场,由于在产业属性认知上的差异,让传承创新逐步演变成各类演讲、报告中习惯性用词。表现在具体项目、作品上,更有甚者以守正之名行守旧之规,以传承之名替创新之道,极大弱化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引领。
四是产教融合越来越脱节,工艺美术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弱化的趋势,在当下仍然没有本质性地改善。尤其是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几十年变化不大,产教关系只是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而存在,客观上忽视了工艺美术产业特有的教育规律,让工艺美术教育的长板逐步退化为短板。
综上,这些问题大多是对当下工艺美术产业的定位不清所致,当然,也有行业不在主流地位的客观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工艺美术自身出了偏差而浑然不知,那么如何统一认知,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是要明确产业属性,我个人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述:工艺美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由创意思维引领、人文与科技双轮驱动的、进而带动产业集聚的技能密集型产业;兼具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承担着繁荣文化、满足需求、稳定就业三大任务;是承接一产、服务三产的主观载体,更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载体,完全有别于其他产业,是有着属于自己独有特质的制造业。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工艺美术产业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现阶段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细品、解读工艺美术产业属性的内涵,我们业内同仁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美院考察时那段著名讲话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技在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拥抱新技术是工艺美术分内之事,科技与人文的相互加持与协同相伴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原生内在动力,并成为新质生产力铸就的重要支撑。只有明确了产业属性,找到了工艺美术产业独有的特质,铸就新质生产力就有根可寻,行业深度转型就有路可行。
二是要明确行业地位,记得去年学会公众号推过一篇年轻学者的文章,题目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现代化转化的再认识》,文中的有些观点或许绝对化了,但有些提法的确要引起业内重视或再认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转型关键时期。文章开篇讲到:“中国传统手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逐步恢复以来,并没有真正进入日常生活”,一下子把我们的记忆向前推进了几十年;接着又讲到:“当代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一度被置于脱离生活的小环境之中,既不同于常规的工业制造业,也不完全属于文化艺术行业,传统手工艺成了隔离在外的另类”。非常尖锐、刺耳,却一语道破;后面又讲到:“现阶段,无论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中国传统手工艺依然徘徊在消费社会的边缘,大多数还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等等。环顾四周,这样的表述,我们业内人能否接受?这样的担忧是否多虑了?客观地讲,不是多虑,而是为行业焦虑,对于大多数同仁而言,或许这就是当下工艺美术的现实。工艺美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果再不去主动转型,“边缘式”的行业地位难有作为,有负时代。
三是要明确行业任务,繁荣文化、满足需求是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稳定就业是工艺美术技能密集型产业特征。在如前所述当下的机遇背景下,繁荣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征。其文化属性决定了当代繁荣文化的三大任务,就是大国重器的打造、中国符号的塑造、文化消费的引领,而当代的繁荣文化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单一文化属性上,而是以工艺美术品为载体的兼具经济属性。
其一就是大国重器的打造,也可以说,这是国家战略。追求在每一个门类中的每一个品种的当代艺术水准都能够接近或超越历史的最高水平,时代赋予了当下工艺美术界,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这样一个神圣的重责。时至当下,有些品类已经超越了历史,有些正在超越的路途中,绝大多数的当代品类与历史高峰尚有相当距离。这就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队伍中高原无数,高峰难寻之所在的现状。
其二是重塑中国符号走向海外,这是当下行业之痛,亟需站在当代的视角,不止于仅以工艺美术品为载体来展示中国工艺美术的材料之美、技艺之美、文化之美、造型之美,更为重要的是要以不同品类、不同形式的日用品为载体,建构一个世界语境下的,满足海外当地审美需求的、以“新文化”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其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实现艺术形式、文化价值、消费理念的国际接轨。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没有壁垒这一机遇背景去感动世界、开辟新的赛道,绝不能再一厢情愿地输出我们自身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其三就是创造需求并引领消费,与五十年代,甚至是本世纪初的功能消费完全不同,当下最为核心的,一定要深刻领悟“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对工艺美术产业深度转型的主导作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功能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是时代之需,这个“文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一定是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只有“新文化”才能成为工艺美术铸就新质生产力,加快工艺美术转型的基石。
事实上,疫情三年几乎打击了所有行业,由于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产业特质,具有极强的抗压韧性,这也掩盖了工艺美术产业当下自身必须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生存与市场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转型与发展的期望并不迫切,如同温水煮青蛙的一般,工艺美术的现状令人堪忧。相当一批从业者依然在原有的赛道上劳作奔波,尤其是一些省级大师们的状况令人纠结。一边是近万数量级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们千军万马地直奔独木桥,似乎,此生就是为国大师而生,碍于名额所限,这其中99%的省大师注定毕生都将无缘国大师;另一边则是满足当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高品质的、具有“新文化”特质的工艺美术日用品的供给严重不足;还有一边,则是人声鼎沸的文创、伴手礼类的“作品”在众多的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毕业季中刷着存在感,这也给行业的“突破”及新质生产力的铸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确定性。
综上,尽管工艺美术迎来了难得的、可以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机遇期,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思维模式的固化,自娱自乐的随遇而安,圈子心态的各自为战,当下仍然没有摆脱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尴尬境地。深度转型任重道远,亟需从更高的层面“破局”解惑,只有把工艺美术的工作重心放在“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上,并以此打通“艺术生活化”路径,集中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专注于新质生产力的铸就,加快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中国工艺美术方有可能赶上并抓住这轮机遇期。
三、中国工艺美术的时代使命
工艺美术兼具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五十年代行业恢复时期,其经济属性的作用更大一些,更多地表现在满足社会功能性的供给需求,在解决供给不足的矛盾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创汇时期,尽管文化属性有所显现,其经济属性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在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技术的外汇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表现与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紧密相连。工艺美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任何一次机遇,哪怕是本世纪初全民文玩热炒的那个时期,也没有成为看客,在市场机制下,把其文化属性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工艺美术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的认知上,一直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游弋,并且与主流生活若即若离。尤其是近些年来“非遗”越叫越响,“手造、手作”大众皆知,“文创、伴手礼”遍地开花,让“工艺美术”在社会的影响力不同程度地弱化,甚至模糊。尤其是在人才培育体系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工艺美术亟需一个为自己在社会上正名的机会。
时光荏苒,中国工艺美术在历经出口创汇荣光的四十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预见的机遇期,恰似久旱遇甘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尤其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与报告中同时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遥相呼应,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同时,也把作为客观载体的工艺美术推上了一个众望所归的位置。为中国工艺美术未来的深度转型明确了方向,为从“新文化”的视角铸就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价值与动力。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本质要求的内涵上看,让我们从事工艺美术的业内同仁们既兴奋又倍感压力。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回望我们当下的状况,感受最深的是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关键是我们工艺美术在系统统筹层面上,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拥抱这个时代机遇。
今天,我们重温“二十大”报告,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要求,我们发现:每一个要求对于工艺美术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就如同为工艺美术量身定制一样,在每一个要求中都能够找到工艺美术可以分享时代红利的机遇: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要求激活了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尽管疫情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产阶层会有消费降级的心理预期,如果拉开时空,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美好生活的愿景与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60%,这是理性消费的主力军,更是品质生活消费的稳定阶层。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要求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美学”的普世认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期盼表现在对“生活艺术化”的预期更加强烈,尤其是经过疫情之后对生命更加珍惜,对生活品质更加关注,而且要求是越来越高。尤其是全民的审美意识与消费意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提升,一定会加快从“消费功能”向“消费文化”的转型,“文人艺术”走入家庭与日常生活相生相伴,一定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要求极大刺激并丰富了“文化消费”。工艺美术产品作为消费品,其文化属性在满足精神享受、承载文化内涵等方面完全有别于其他品类,因具有独特的温感而在消费品中独树一帜。“文化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孪生相伴又恰恰满足了“人以群分”的社群经济,满足“小众、特色”需求的社群经济或将成为工艺美术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支撑。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要求为手工艺产业提供了新的价值机遇。在历经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意识的进取,手工艺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出现在人们的消费视野中并迅速获得青睐。由此,催生了“小众消费”的时尚文化崛起并逐步演变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现象。其返璞归真的生产方式与当代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更加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要求创造了产业发展的利好环境。当下的国际环境早已今非昔比,逆全球化的进程没有一丝回暖的迹象,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的长尾效应难以预期。在这样背景下的“和平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序推进的最大保障。如果没有重大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体量巨大的5%增长目标与“生活艺术化”的高品质需求,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可以作为空间。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难免遇有波折,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要求与中国工艺美术未来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否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让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从“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走向“融于生活、引领生活”,考验着我们业内同仁们的智慧与胸怀。我们绝不能再按照原有的模式继续游离于现代主流生活之外,更不能按照惯性思维徘徊在消费社会的边缘自娱自乐。要有勇气反思我们自己这些年在行业引领上的“是非功过”,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从更高的层级上去建构一个工艺美术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工艺美术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创造良性的生态氛围。所以说,中国工艺美术当下最大的时代使命就是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在全面参与并分享时代红利的过程中,为美好生活赋能,为文化强国助力。
四、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目标
从背景机遇到时代使命,如果跳出工艺美术自身的层级来审视,坦诚地讲,所有的客观条件都利好于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可谓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如果回到业内重新审视,客观地讲,感觉是无从下手,不是信心问题,更不是看不明白,而是大都绑在局中,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自拔。所有的行业资源都被目前的运行体制与机制牢牢地捆绑在两条战线上各自独立奔跑的“两架战车”上,一边是工信系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体系,一边是文旅系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体系。千军万马,年复一年,如同高考一般地牵动着各级相关层面机构的神经,致使产业资源极度分散。在这般场景下,铸就新质生产力唯有华山一条路,就是“先立后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引领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
(一)强化“设计赋能”的支点作用
面向新的机遇期,中国工艺美术面临的时代选题只有一个,就是从“行业思维”快速扩展到“产业思维”。以“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核心,围绕“艺术生活化”之路全面推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给予设计赋能以支点作用。以此,创造全新品类,撬动有效需求,实现充足供给,满足“生活艺术化”的巨大市场需求,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上与国家战略同步。让再设计的创新理念、AIGC的深度介入、传统纹样的数据支撑等科技要素成为设计赋能的支点保障,让创意与技艺在设计赋能的加持中实现艺术价值的最优化,让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工艺美术的新质生产力。
(二)强化“两个转变”的助力作用
面向新的机遇期,中国工艺美术应该突破“行业思维”,要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用“产业思维”来凝聚资源、凝聚智慧。并以此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铸就打开“天眼”。由此,在思想与体系建构上必须要完成两个转变:
一是要完成从“传承创新”向“创新传承”的转变,以创新引领传承,让创新成为传承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以“创新超越、创新提升、创新创造”作为“创新传承”的目标,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有的经典都是那个时代创新的典范。
二是要完成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的转变,“产教融合”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口号,常见于教育界各类讲话之中,已经成为思维定式,几十年改变不大。客观地讲,对诸如航空、航天等行业当下还适用,着眼于未来产业的期待,对工艺美术而言则已过时。我们更主张的是“教产融合”,以教育引领产业,不是仅仅把产业作为教学环节的补充,工艺美术的教育要以“引领产业、提升产业、创造产业”作为人才培育迭代升级的新模式。
实施“两个转变”助力新质生产力,如同为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插上两个翅膀。所以说,“两个转变”的实施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富有内涵的迭代升级过程,更是发挥支点作用、加快深度转型的必然。
(三)强化“四大能力”的撬动作用
面向新的机遇期,中国工艺美术一定要立足“产业思维”,毫不动摇,充分理解、认知自身所独有的“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特质,建构属于自己的支撑体系。以此,提高工艺美术的“产业创造力、行业影响力、院校创新力、人才竞争力”。客观地讲,仅就当下工艺美术的现状而言,“四大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当下的产业创造力所表现出的、在“艺术生活化”供给上的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生活艺术化”的巨大市场需求;
二是当下的行业影响力无论是社会认知度,还在学科地位都远远落后新机遇期工艺美术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三是当下院校创新力的培育,还没有与时俱进并成熟的、适用于工艺美术产业未来需求的“创新思维”课程体系;
四是当下行业内相当一批资源仍然停留在“作品”意识之中,产业与成熟的消费品市场严重脱节,赛道的错位致使人才竞争力明显不足。
正是基于对“四大能力”补短增强的思考,学会近两年来,先后搭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平台,以满足时代需求为己任,重在提升产业的创造力;搭建《手工艺50人论坛世界峰会》平台,以打造国际智库为己任,重在提升行业的影响力;搭建《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生作品大赛》平台,以创新传承为己任,重在提升院校的创新力;建构了包括大师工作站、研学基地、游学基地、科普基地、产业基地、生活方式示范基地等“六位一体”的人才培育实践基地,以百年树人为己任,重在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刚刚大会又批准了为工艺美术作为通识教育走向社会而建立的美育基地,应该讲学会在体系建设上,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做足了准备,极尽行业引领之责。
(四)强化“产业理念”的基石作用
面向新的机遇期,中国工艺美术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必须统一产业发展理念:
一是要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并逐步分享行业的时代红利;
二是要与2035文化强国的目标同频共振并引领产业创造需求;
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当下最为重要的“产业发展理念”,只有在理念通达上迈过三道坎,才能让“产业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铸就相互成就。其中“转换理念、拥抱创意”的思维是第一道坎,“创造需求、引领消费”的使命是第二道坎,“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定位是第三道坎。在思维、使命、定位上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念通达将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能否完成深度转型关键中的关键。
一是思想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要聚焦在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打通“艺术生活化”的路径上:以此要完成四个转变,供给思维向消费思维的转变;大众思维向小众思维的转变;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的转变;产品思维向品牌思维的转变。
二是行动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要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上”,打通“生活艺术化”的路径,以此要完成四个推动:推动“场景式营销、沉浸式体验”的运营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与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案例复制;推动“传统技艺、当代表现”的示范建设。
三是运作上的理念通达,一定聚焦在紧盯国家支持性政策的走向上,打通“文人艺术步入家庭”的路径,以此开创四个教育:开创生活审美教育,传播“生活美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工艺美术走进社会,成为通识教育;开创消费审美教育,传播“消费美学从科普起航”的理念,打造“生活方式样板间”,引领时尚消费;开创生态消费教育,传播“消费手造、时尚传承”的理念,助推手工艺产品的价值变现;开创数字消费教育,传播“理性养粉、美誉流量”的理念,助推冲动型消费向稳定型消费转化。
教育无处不在,教育的形式一定是社会性教育,绝不止于院校,以教育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调动社会资源的全面参与。所以说,“理念通达”既是工艺美术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盾构机,更是工艺美术深度转型的压仓石。
(五)强化“两个目标”的领航作用
面向新的机遇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五届理事会首先明确了自身定位,以“坚持党建统领、恪守学会使命、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为己任;以“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目标;围绕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工作谋划上,始终坚持:要与学会定位协同布局,要与国家战略同步,要与未来目标一致的原则,初步建构成一个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引领体系。为加快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铸就新质生产力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了两个目标:
一是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两周,学会在江西南昌首创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以“引领行业发展 满足时代需求”为主题,将“产业思维”贯彻于大会的始终,近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大师、领导同台论道并形成共识:首次提出,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2035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力争实现“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的目标,与新机遇期的国家战略保持同步;
二是在“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结束的两周后,学会又在温州首创了“手工艺50人论坛”并举办了启动仪式,中国科协领导亲临大会做主旨演讲,论坛名誉主席李肇星、智库专家常莎娜、吴为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前副主席汉斯等视频致辞。论坛以“艺术当随时代 手艺当领时尚”为主题,将“创新传承”的理念贯穿于始终,寻找手工艺产品当代转化的路径并形成共识:首次提出“把手工艺产业打造成为时尚产业”的目标。初步建构了工艺美术产业化进程中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框架,以此,有效衔接“工信系统规模化生产”与“文旅系统手工生产”的产业化路径,实现工艺美术在产业进程中的融会贯通。一年后,在温州又隆重举办了“手工艺50人论坛2023世界峰会”,进一步推出了“当代手造 世界表现”的理念,五十余位来自世界六大洲的专家、学者悉数登台、奉献智库力量并发布了《温州宣言》,构建了一个世界语境下的高端国际智库,并以签署《国际手工艺交流机制》为标志,开启了涵盖六大洲以“手工艺”为主题的常态化国际交流大门。
“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把手工艺产业打造成时尚产业”,两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遥相呼应。既是目标,更是两座需要攀登的高峰,征途并不遥远,不过一二十年,过程一定艰难曲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足够的阵痛准备。
重新审视当下的中国工艺美术,我们习惯于工业时代的生态已经很久,面向未来已来的数字经济时代,原有模式下的生产力要素远远不足以支撑并满足新机遇期的巨大市场需求,迫切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要素的加持。对于工艺美术而言一定要拥抱科技,在山脚下就要拥抱,决不能在山顶上等待科技的主动相拥。要心无旁骛地让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让设计与数据深度融合、让人才在新模式下成长,让“新文化”贯穿于新质生产力铸就的全过程。只有新质生产力,也只有新质生产力作为内生动力,工艺美术的深度转型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