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理创新,实践赋能——藤铁艺术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四)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分支机构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
分享 | 明理创新,实践赋能——藤铁艺术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四)
时间:2022-05-0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42      分享:

编者按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专委会在主任黄维教授的带领下秉持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大力倡导政府、教育及研究院所、企业与产业等多领域间的融合。

本次由黄维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以“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传统元素,当代表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来认识与掌握不同维度的视觉设计的共同规律与方法。将作业转化为产品,在学生们掌握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师文化审美意识与原创能力的提升,而独具特色的产品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大众生活美学品味。正是校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共识,使得本次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赋能产业,服务会员的功能与意义。

现将学生们参加课程的实验成果做成了系列分享给大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上路并明晰了前进的方向,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必有大成!



01 安溪行有限,实践却无垠——《犀·鹰·蜂·鹦》创作谈

作者:王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为期一周的铁艺实践教学结束了,我也顺利地完成了作业,但是内心却依旧感到深深的不舍与回味,它给我带来一份宝贵的财富——实践的感悟,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涯刻上一个深深的烙印,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理,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虽然时间短而且工作繁累,但是可以学习到许许多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的这组作品是以鸟类为灵感,选取了犀鸟、鹦鹉、蜂鸟和苍鹰四种,在设计稿上用固定的元素进行构成设计,但在怎么将平面的元素变为立体造型上,李立峰老师和其他工厂师傅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一套捶打、焊接、打磨、烤漆、喷漆下来,作品不再是扁平单薄的而是立体丰满的,微凸的铁片构成了立体的线,穿插在这套摆件中,真是无工艺,不作品。经过这一周的实践,我有以下感想:

一,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哪个品类,了解相关的材料和加工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正像黄维老师说的那样,“铁艺实践只是带领我们走进视觉符号设计殿堂的第一步,怎么举一返三,触类旁通地运用视觉符号设计思维去探索其他设计领域的路,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走”。的确,这段时间的实践,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落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工厂师傅总是从艺术性和商业性两个层面来评价我们的作品,这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明确认识,什么是符合经济原则的、什么是符合运输标准的,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

三,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转换视角也是完善作品的一个极好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使我对团队精神、协作力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

研究生入学以来,所学的课程都是在课堂里上课,本科期间也从未真正进工厂实践过,未能把理论知识真正地用于实践中,而缺少实践消化的理论知识也很难真正掌握。所以下工厂、进车间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研究生必须经历的阶段,更是锻炼我们动手能力的最佳方法。我们作为刚接触生产的学生,安全意识、落地意识淡薄,没有对这种从“草稿”到“实物”思维的精髓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远远达不到工作的要求。我觉得,掌握这种思维主要方法就是需要明白实际操作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培养遇事独立而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加强意识,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感谢黄维老师、温雪媛老师、张鑫学姐的教学与帮助,更感谢企业李立峰老师团队的工艺师傅们的指导。一周课程的收获胜似一年,这短时间不仅收获了同学们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的关系,锤炼了反复改稿,耐心沟通的态度,还获得了老师和师傅们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我一定带着这段回忆继续在设计之路上走下去,做出更好的成绩。


02 明理之后,方能创新——《归巢》《等待戈多》创作谈

作者:魏一(染织设计专业)



此次我的安溪之行一共创作了两件作品,第一件作品是《归巢》,设计的主要元素是小鸟,我将圆形作为提纯的基本元素,在最初的设计稿中,底座本来设计成了方形,支撑的杆子也放在了侧边,三只小鸟也都放在了大圆内。老师们建议我将底座改成圆形,上面用半圆做支撑,这样就达到了统一元素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之前把杆子放在侧边造成重心不稳的问题。黄老师在课中反复强调“开眼”的重要性,于是温老师建议我把一只小鸟放在圆环外,这样就拥有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开眼”点。黄老师则是考虑到单独的圆环可能看起来有些单薄,建议我对此做出一些调整。因此我将单独的圆环变成了两个圆环,并且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这样就保证了作品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当两个圆环合并的时候,外圈的小鸟和内圈的小鸟相互呼应,也表达了“归巢”这一主题。

进厂之后,唐信企业的张老师也对设计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比如将三角形的鸟嘴也改成半圆,他凭借多年的设计经验确定了作品的最终尺寸大小。在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中,付师傅也凭借娴熟且精湛的技艺实现了我的设想,并没有因为技术无法实现或者其他原因而影响作品的实现。

我的第二件作品是一对书立,名为《等待戈多》,整体是一只翘首以盼的兔子形象。在设计过程中,提纯这一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重构这一步进行了反复的调整,最初兔子的上半身半圆的面积比较大,温老师建议把面积缩小,事实证明调整了之后兔子的形象更加可爱了。黄老师则是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受,建议各个半圆的拼接都要考虑到是否可以在视觉上连贯成一条线。而企业的张老师考虑到书立的实用性,建议将兔子腿部的半圆加大,不至于让书立倾倒,还建议我把兔子的黑色部分和灰色部分进行颜色调换。可以说,是经过多方的指导和反复调整才最终实现了这个作品。

此次安溪打铁之行可以说体验感超棒,从黄老师有趣且实用的“开眼论”的讲授,到政府和家居工艺商会的热情招待,再到企业设计师和工艺师们的鼎力相助,这些都为我们实现更好的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最初的设计稿到最终的成品,我们体验了一个严谨的产品制作流程,当看到自己的设计稿变成成品时也是成就感满满。

在这要特别提一下唐信的张老师,因为他对制作时间的严格把握才有机会让我们小组都提前完成了作品,留出了充足的时间拍拍摄作品照片。也要感谢付师傅和邱师傅,是他们的精湛技术使我们实现了心中的设想,有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还要感谢一下我们小组的成员,大家真诚直率,性格开朗,乐于沟通,几天相处其乐融融。

最后还是要感谢师傅、老师、企业、安溪县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真诚相助,让我在这次视觉符号设计过程中能够拥有满分的体验。

03 “合纵连横”,融会贯通——《螺鸣》《挤压海洋》创作谈
作者:赵天爱(服装设计专业)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此次课程是对我以往思维模式的一大挑战,也让我意识到从视觉符号的角度认识设计的重要性,同时思考如何运用其原理与方法来设计服装中的过目不忘的记忆点?回答“如何”不是通过一个飘渺虚无的概念所能破解的,也不是仅靠精致繁复的工艺或装饰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首先凝练出作品的核心价值诉求(即DNA),再通过提纯、重构和“开眼”的方法,让观者的目光瞬间便聚焦于这一“开眼”点上并嵌入记忆之中,正如有效的射击是命中一个靶心,而非多个靶心。

作品一:铁艺头饰《螺鸣》

该作品灵感源于工业社会下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海螺为主要元素,X光透视下的螺类少了自然形态的花纹,整体被简化为极具工业感、节奏感的曲线。这种曲线如声波,加上“螺号”带有传递声音的意象,因此在耳部强化了这种曲线,以表达声波与聆听,意味在金属森林中静下来去聆听海洋的嗡鸣。

由于头饰结构复杂、空间感强,制作过程中需要与师傅充分沟通,在富华资深设计师辛老师的协助下,和工艺师傅一同动手实践,调整铁丝走向、长度以及整体的比例结构。另外,铁丝比想象中重得多,要让设计真正转变为实物,必须调整产品的重心、支撑点,使其能够贴合头部结构且不翻倒。

作品二:《挤压海洋》

最初的想法是讨论人类饮食对稀有动物(如中华鲟)的影响,以鱼骨为元素进行勺筷架的设计。然而由于用纸实验时没有考虑到铁片的硬度和厚度,铁片无法进行如此大程度的弯折,亦难以形成棱角感,灵感与工艺脱节导致无法真正落实。这一失败对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课,它让我明白: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所用材料的特性,才能将设计与工艺充分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通过在工厂的观察和与师傅沟通了解到:激光切割产生的铁片边角料被冲压成块状后被低价回收,再经历二次熔锻成为新铁片。我想,当我们冲压着铁片,是否正如同工业文明“挤压”着自然生态?我不禁思考其中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试图通过结构设计减少其中损耗。

这件就地取“材”的作品延续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这一主题,将主要元素——“鱼骨”进一步提炼虚实相间的横条,亦将鱼形提炼概括,正形与负形融合,连缀成可接续的裁片,以表达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避免铁片切割带来的边角料浪费。

设计实践感悟:

1.  设计不是空中楼阁。最初设计方案的不可实现性让我对设计与材料的关系产生了更深刻的体会。作为设计师,必须提前了解材料的特性、工艺的优势与局限,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谓:“用力少少,效果好好”。

2.  视觉符号提炼要精准。“提纯、开眼、重构、精调”是将具象实物转化为抽象符号的必经之路,在本次课程中我的不足之处正在于符号元素提炼的不精准。理论的真正消化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和生活中的不断思考,实现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上升。

3.  设计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开心眼”的原则明确地告诉我们:设计应当以“人性”为着眼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十分感谢富华企业辛总监的耐心指导,基于我们每个人的主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我们遇到设计难题时给予我们灵感启迪。也十分感谢铁艺师傅、喷漆师傅、负责CAD制图的佳丽姐,每当我们需要帮助,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帮助我们完成作品。负责铁艺的许贵贤师傅十分尊重我的设计想法,尽管部分工艺较难实现,也给出调整建议,并尽力还原我的设计图稿。十分感谢在富华遇到的所有人,让我在安溪的学习实践快乐而充实!


04 上善若水——《鹤·弧》《像水消失在水中》创作谈

作者:王琰(染织设计专业)


我先后创作了两件作品,分别是《鹤·弧》和《像水消失在水中》。

《鹤·弧》艺术摆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水间嬉戏的鹤群,意在以一个现代结构的铁艺形式去表达一组鹤群中不同鹤之间错落结构的美感,将主要元素“鹤”充分符号化之后进行点线面重构,进而赋予画面的新的节奏。在最初的设计稿版本中我一共放置了五只鹤,但到达安溪富华公司后,进一步与老师们和师傅们沟通,认为三只鹤就足够表达我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我进一步修改了方案,最终订下将三只鹤作为主体的表达内容,再将鹤的头、足、脚,以扁铁条、扁铁圈和镂空铁皮去塑造鹤的总体造型与点线面的变化。在敲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富华公司的设计师与张莹莹同学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时陪我不断寻找新的思路,才有了最终的制作方案。

在作品大致完成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由于鹤的足部简化而导致主体鹤难以支撑的问题,摆件会出现有轻微晃动的现象,师傅也很耐心地跟我沟通,这时我在增加足部分量和别的方案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采取了以扁铁塑造鹤群间的石头,去增加主体鹤的支撑点。在三只鹤与石头塑造完毕后,师傅跟我反复调整摆放的角度,以达到我所期待错落有致的效果,即使焊好了的部分,只要检查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师傅也会不厌其烦地将铁条切割开再重新摆放,真的令我万分感动。
作品架构制作完成后需要上色,我原本想不烤漆不上色以表达最质朴的铁材结构感。但再三考虑到一些焊接部分留下的痕迹,最终决定烤漆之后再上银色的漆去表达金属感。可这些完成之后,我与师傅们都觉得最终漆的银色缺少光泽,并没有表达出原本设计的想法,但银漆的确有它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又陷入了苦恼。最后,我们发现工厂中还有上金银箔的系列产品,光泽质感较单纯的喷漆要好的多,于是我又在师傅的帮助下上了一层银箔,这才有了最终的作品。
另一件作品《像水消失在水中》的灵感来源于水中卷起的浪花,以及水纹流动的质感与光影氛围。最初的想法是要做一个能映出水波影子的灯罩,但光源在铁皮内部时,由于铁皮的材质特性所映出的影子是十分“硬”的,即使纹理与水相接近,也无法表现出水波漾动的美感。

之后我将它改成了一个置物架,可以摆放蜡烛与一些杂物配合,放在灯台的周围使用,不受直接近距离的光照,能够使它的影子更贴近想表达的效果。在最终的造型部分,我也推翻了最初想要环绕一圈的造型方式,而是将置物架的上方塑造成为一个卷起的“浪”,使置物架在不受光照时也具备一定的造型美感。 

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塑造影子的层次,师傅与我尝试过将铁网与铁皮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但最终发现保持一定的简洁感或许更好。在弯“浪”的造型部分时,师傅也尽心尽力,为了弯曲到符合设计想法的流畅造型状态而实验了几个版本,才有了最终这件作品的诞生。

在安溪的这段时间,我不仅收获了作品落地的满足感,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们、师傅们和同学们的诸多帮助与关爱,虽然时间匆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离开安溪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拍作品照片到很晚,我想去跟师傅们告别,却发现师傅们已经下班,对我来说这也是安溪之行最大的遗憾。在这里依然想对富华公司的老师和师傅们说声感谢,这段时间有这样的缘分与大家共处,是我的幸运。


05 藤铁和合,匠心可贵——《金兔逐月影》《动静两相宜,忙闲皆有味》

创作谈

作者:王雨(Open FIESTA 互联网+创新设计)


本次两件作品均以“兔”为主题,以藤铁为主要制作材料和工艺,在造型上构造了一个用线环绕而成的卧兔形象,以圆形为第二视觉点,作出圆月及不倒翁摆件的底座。两件作品可独立亦可成套。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在学习《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中看到艺硕同学们的作业实在是太精彩了,以至于我一开始创作的时候颇感忐忑不安。当时我画了一个兔子抱月的灯架和一个二维的小兔不倒翁,初步的想法被老师肯定后,我根据老师的建议调整了作品整体的形态,使其更加符合摆件在稳固性及重力支撑上的要求。随后,为了验证调整后的设计稿的可行性,我用细铁丝扭出一个基本型进行测试。黄老师阅稿后又进一步给了我造型和材质上的建议,使我对创作作品的思考更深刻,认识也更全面。

在安溪,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增长了很多见识,不仅深入了解了安溪这片神奇的土地,更是从心底深刻理解了“匠人匠心”一词的内蕴。在陈清河大师工作室参观时,陈大师的作品和他的事迹令我深感震撼,不由地对藤铁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大师工作室作为我的作品制作单位,并拜陈金城师傅为师。

因为想要和藤铁工艺结合,我与陈金城师傅商量后,修改了原本的方案。在《金兔逐月影》中我调整了月亮与兔子的比例,将视觉“开眼”重点放在“小金兔”上,而让球形月亮来承担藤铁工艺的表达,并设计出两个可旋转的半球灯罩,调节其重合角度即可调节灯光亮度;在不倒翁摆件《动静两相宜,忙闲皆有味》中,将之前的三维改为二维、在轮廓处单线结构改为双线,以轮廓线中的藤编来构建兔子毛茸茸的外形。
陈师傅根据修改后的图纸,手工打造出来作品的铁艺部分。与此同时,我潜心待在藤编工作室,与编藤老师商议要如何实现作品中的藤编部分。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更有毛绒感的纸藤;颜色的选择上,选择了白色。接着就要确定编法,在和编藤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作品后,老师一开始建议我使用“乱乱编”,但在知道了这是灯罩主体后认为“绕线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试编之后我选择了“绕线编”。作为编藤的初学者的我一开始编的很松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次返工,并在两天的编制过程中自研了从底至顶、由密到疏的编制手法,使灯光集中于顶部更有利于人眼健康。最终这两件小小的作品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打磨得十分精致,当作品的最后底座装上时,我心里由一开始的茫然与担心变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最后,要感谢《视觉符号设计》这门课程中黄老师、温老师的指导,感谢助教张鑫学姐一路上对我的照顾,感谢创作过程中同学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师傅们对我们作品倾尽全力。安溪之行给我留下珍贵的记忆,在这个冬天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长,感受到了符号艺术和藤铁工艺的独特魅力。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