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
悦赏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郑国明作品《方舟・共生》解读
时间:2025-04-0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故事:诺亚方舟

根据《圣经・创世记》记载,上帝因人类罪恶深重,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指示义人诺亚造方舟。方舟长约 137 米、宽约 22.8 米、高约 13.7 米,材质为歌斐木,分三层并有窗和门。诺亚按神谕带各类动物进入方舟。洪水持续 40 天淹没大地,方舟漂泊 150 天后停靠在亚拉腊山。诺亚放出乌鸦和鸽子,鸽子衔回橄榄枝预示陆地重现,之后人类与生物随诺亚一家走出方舟重启世界
诺亚方舟的故事跨越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既是宗教经典的核心叙事,也是全球文化的共同记忆。它以洪水为背景,承载着人类对灾难、救赎与重生的永恒思考。
图片
(郑国明大师通过诺亚方舟的绘本,讲述他的创作理念)
诺亚方舟的传说从泥板史诗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其生命力源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追问。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加剧的今天,它不再是简单的宗教叙事,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桥梁 —— 既警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激励我们以科技与智慧构建 “现代方舟”,守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与文明火种。正如 SEE 诺亚方舟项目所揭示的:真正的拯救,在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木雕作品《方舟・共生》创作阐释

在郑国明大师的刻刀之下,《诺亚方舟》被赋予了独特中国韵味。西方上帝示意造船求生,相似情境映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神仙仿若高悬指引之光,而踏破困境、挣脱洪流的力量,一直紧握在凡人之手。这件木雕,启示着:无论何方信仰,命运的舵,永远由自己主宰。同时我们需敬畏自然、守护自然,唯此,方能确保承载希望的 “方舟” 永不沉没,未来之路顺遂安稳。
图片

作品材料是天然木抱石,底下部分是天然石头,木材在石头上面。作品整体造型摒弃传统船型的平直轮廓,而是将船体雕琢为微微上扬的弧线,树根穿透船体的设计,如同一叶在时光长河中漂流的摇篮,暗合 “天圆地方” 的古老宇宙观。木材表面保留部分自然结疤与树皮,每一道纹理都似洪水冲刷的痕迹,让历史的厚重感渗透进每一寸肌理。
图片
图片
作品的雕刻手法融合传统雕刻手法与现代装置艺术的思维:洪水的写意表现借鉴了中国明清木雕的 “叠浪” 技法,动物的写实雕刻则吸收了解剖学精准度,而螺旋式舱室结构与光影设计,更是对当代空间艺术的创新运用。这种技法的杂糅,让诺亚方舟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某一文明语境,而是成为跨文化的视觉寓言。
图片图片
不同于传统宗教题材的神圣化表达,《方舟・共生》刻意弱化了 “神谕” 的符号(如未刻画上帝形象或明显宗教标志),转而将焦点放在 “人、动物、自然” 的三角关系上,作品无声地传递着:真正的救赎不是神的恩赐,而是人类对生命共同体的自觉守护。当观者的目光随橄榄枝的延伸望向洪水,会突然意识到:方舟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对每一个生灵的善待中,在对每一寸自然的敬畏里。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