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分支机构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
简介
工作动态
悦赏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郑国明作品《方舟・共生》解读
时间:2025-04-0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故事:诺亚方舟
根据《圣经・创世记》记载,上帝因人类罪恶深重,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指示义人诺亚造方舟。方舟长约 137 米、宽约 22.8 米、高约 13.7 米,材质为歌斐木,分三层并有窗和门。诺亚按神谕带各类动物进入方舟。洪水持续 40 天淹没大地,方舟漂泊 150 天后停靠在亚拉腊山。诺亚放出乌鸦和鸽子,鸽子衔回橄榄枝预示陆地重现,之后人类与生物随诺亚一家走出方舟重启世界
。
诺亚方舟的故事跨越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既是宗教经典的核心叙事,也是全球文化的共同记忆。它以洪水为背景,承载着人类对灾难、救赎与重生的永恒思考。
(郑国明大师通过诺亚方舟的绘本,讲述他的创作理念)
诺亚方舟的传说从泥板史诗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其生命力源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追问。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加剧的今天,它不再是简单的宗教叙事,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桥梁 —— 既警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激励我们以科技与智慧构建 “现代方舟”,守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与文明火种。正如 SEE 诺亚方舟项目所揭示的:真正的拯救,在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木雕作品《方舟・共生》创作阐释
在郑国明大师的刻刀之下,《诺亚方舟》被赋予了独特中国韵味。西方上帝示意造船求生,相似情境映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神仙仿若高悬指引之光,而踏破困境、挣脱洪流的力量,一直紧握在凡人之手。这件木雕,启示着:无论何方信仰,命运的舵,永远由自己主宰。同时我们需敬畏自然、守护自然,唯此,方能确保承载希望的 “方舟” 永不沉没,未来之路顺遂安稳。
作品材料是天然木抱石,底下部分是天然石头,木材在石头上面。作品整体造型摒弃传统船型的平直轮廓,而是将船体雕琢为微微上扬的弧线,
树根穿透船体的设计,
如同一叶在时光长河中漂流的摇篮,暗合 “天圆地方” 的古老宇宙观。木材表面保留部分自然结疤与树皮,每一道纹理都似洪水冲刷的痕迹,让历史的厚重感渗透进每一寸肌理。
作品的雕刻手法融合传统雕刻手法与现代装置艺术的思维:洪水的写意表现借鉴了中国明清木雕的 “叠浪” 技法,动物的写实雕刻则吸收了解剖学精准度,而螺旋式舱室结构与光影设计,更是对当代空间艺术的创新运用。这种技法的杂糅,让诺亚方舟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某一文明语境,而是成为跨文化的视觉寓言。
不同于传统宗教题材的神圣化表达,《方舟・共生》刻意弱化了 “神谕” 的符号(如未刻画上帝形象或明显宗教标志),转而将焦点放在 “人、动物、自然” 的三角关系上,作品无声地传递着:真正的救赎不是神的恩赐,而是人类对生命共同体的自觉守护。当观者的目光随橄榄枝的延伸望向洪水,会突然意识到:方舟从未远离,它就在我们对每一个生灵的善待中,在对每一寸自然的敬畏里。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惠安国明雕刻艺术园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无
下一篇:木雕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委会4人被评为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