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项目成果赠送活动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21年5月14日下午,由海南省民宗委主办,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项目成果赠送活动,在海南省博物馆顺利举行。
省民委符秀容副主任主持活动
执行单位锦绣织贝公司总经理滕若镔介绍项目执行情况
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致辞
省民宗委主任邹其国致辞
龙被,是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最高技艺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是黎锦中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制作龙被原材料资源越来越稀少,而且龙被制作需要较高的工艺,费时且费力,在2019年的调查中龙被纺织技术已濒于失传。
为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牵头,设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项目,通过面向社会招标,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有幸中标并实施该项目。本次项目的内容为恢复传统龙被织造技艺,参照传统龙被使用原料和龙被织造技艺标准复制一幅三联幅龙被和一幅五联幅龙被。并同时对龙被的原材料使用和织造技艺过程编辑形成图文资料,拍摄形成影像资料。
该项目前后历时近两年时间,途中经历诸多困难,传统龙被织造技艺已近乎断代失传,恢复其技艺几乎从零开始。面对重重困难,锦绣织贝公司作为执行单位,在省民委及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多年的行业经验和资源,迅速组建专家技术团队、织造团队、刺绣团队、拍摄记录团队等,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自项目筹备及实施期间,执行单位带领团队多次深入田野调研,考察、调研各博物馆龙被馆藏,拜访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织女等,就龙被的历史定义,发展历程;原材料形态、性能及加工工艺;龙被的织物结构和织造方法;龙被图案的寓义和刺绣针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黎族传统手工纺线、植物染色、底料布匹织造、龙被刺绣等工艺流程和相关织绣工具进行了记录和学习,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在技艺恢复的过程中,锦绣织贝执行单位一直不忘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如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老师团队、省级传承人黄丽琼老师团队、织女张家日团队、织女符现向团队、王恩老师团队、锦绣织贝团队等,可以参与整体织造过程的优秀团队和人才。同时,还联合钱小萍老师团队在项目期间组织刺绣培训班,培训约60余人,织女学员们均取得了良好成绩,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实现了让更多人学会并掌握这项技艺。
与此同时,在整个龙被技艺恢复过程中,执行单位请到了北京于钥导演团队,跟踪记录了龙被织造技艺的全过程,为龙被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整个过程留有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为今后的传播留有宝贵的素材。
2020年11月30日,由省民委组织在海南省博物馆召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项目评审会,邀请相关领导及专家参与,对照五联幅、三联幅龙被,参照原件和复制件,经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内容均圆满完成。
三联福龙被
五联福龙被
感谢容亚美老师团队、黄丽琼老师团队、张家日老师团队、符现向老师团队、王恩老师团队、锦绣织贝团队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付出和辛劳!
(一)让失传百年龙被织造技艺得以恢复;
(二)让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在一件作品上得以全方位的呈现;
(三)总结出黎锦龙被刺绣技艺的独特性,即与苏绣等其它绣法的不同点;
(四)整合了黎族,海南,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团队共同努力完成这一使命性的工作;
(五)织女参与度高,有琼中,昌江,东方,乐东,五指山,三亚,海口等市县,近100人,参与到了本次项目实施中。项目期间组织刺绣培训班,培训约50余人,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实现了让更多人学会并掌握这项技艺;
(六)强有力的专家团队指导,对整个复制提供的专业保证和跟踪把关,并召开多次龙被技艺研讨会,探讨龙被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七)为龙被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今后的传播留有宝贵的素材;
投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