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观点 | 夏燕靖: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一)
时间:2025-04-0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文艺事业始终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纵观党的文艺事业发展道路,成功关键在始终牢牢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两个结合”不仅坚定了文化自信,而且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实现了新价值的融通。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精神实现新价值融通,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面对全球性挑战,凸显新的视角,培根铸魂,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中国文艺始终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促进“两个结合”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培植深厚的文化根脉,以实际研究和创作成果回应“时代之问”,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凝聚起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有力的发展基础。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讲话,从全局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依据“两个结合”,引领新时代文化艺术迈向更繁荣和多元的发展道路。
应该说,“两个结合”的重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新形态,这一融合把握并赓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脉搏,赋予中华文明更强大的现代力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联系艺术领域来看,应厘清“两个结合”的发展路径,认识传统艺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使之在当代艺术文化建构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诸如,在艺术审美观念表达中如何活化中华传统美学资源,对优秀资源给予当代的精彩呈现,特别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开拓艺术审美新境界,就关涉中华传统美学资源和当代审美相结合的时代性转换。并且,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当代转化中,使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两个层面相辅相成。这便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代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发展繁荣之路的关键。需要重构具有中国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艺术观念,进而真正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文化发展格局。
当然,在践行“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多样化与统一性,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诸多问题,在理论上结合需要,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中寻找到现实的表现方式,既保持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特别是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需求,更要求我们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充分体现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理论转型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运用,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学人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两个结合”驱动艺术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
实现“两个结合”是新时代的重要探索和党领导文艺事业的伟大实践,旨在通过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统艺术文化基因,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种结合不仅源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还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更贴近中国实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需要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共同价值追求,挖掘其共通性与差异性,形成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传统艺术文化的主体地位,全面理解其与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差异,构建以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因此,“两个结合”不只是学术问题,更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中华民族在面对民族危机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复兴。这一历史进程表明,“两个结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展出丰富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例如,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强调文艺创作要贴近人民生活。之后,产生了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反映人民的情感与追求的时代性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又体现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提供了经验启示,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需要扎根并在文化和艺术中开花结果。
质而言之,坚持发展“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动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获得新发展的推动,更是“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来自数千年农耕文明,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共通性和互动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有交汇点的,通过相互学习和吸收,实现丰富多元文化的表达。因此,坚持“两个结合”,必须跳脱传统思维,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互学互鉴,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从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创造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走向的新成果。
当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历史选择,还符合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文艺事业始终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纵观在党的文艺事业发展道路上,牢牢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精神实现新价值融通,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面对全球性挑战,凸显新的视角,培根铸魂,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两个结合”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进言之,艺术本质在于创新,需要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这种创新力量由时代进步赋予,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吸引人们的目光,凝聚人们的意志。因此,“两个结合”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不仅是文化层面的融合,还是思想和艺术层面的互补与共鸣。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相互渗透、启发,激发新的生命力。从根源来看,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从经典文献的经、史、集,到探讨社会治理问题且对艺术的功能和地位进行深入思考,逐步构建了一系列独特的范畴,如形与神、气与象、雅与俗等。这些理论在历史上指导了艺术实践,也为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为传统艺术理论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与活力。可见,持续传承和创新的艺术理论,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息的重要原因。
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来实现的,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而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辩证思想有着深远的沉淀与发展。从“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成对”来看,中国的辩证逻辑主要表现为“一分为二”,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辩证法中以对称的对立互构为框架结构,形成诸如有无、虚实、远近、浓淡、刚柔、主宾、疏密、聚散等基础形式,衍生出丰富多变的典型艺术形式,而在这种外在的艺术形式下又处于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的普适性。如,“虚实”作为一组对立的矛盾概念,衍生出如“虚白”“虚灵”“虚实各半”“诗虚而文”等表达。这些表达拓宽了“虚实”的本义,丰富了古典艺术辩证法范畴整体内容的艺术形式,更强调一种“虚实兼用”“虚实互藏”“以虚形实”等崇尚虚实共处于统一整体中的主张。这是在较高层次上对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因其具有哲学的概括性,也普适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可见,中国古典艺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通,为二者互补互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艺术思想可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汲取其系统性、科学性等特长,使其理论体系更具完整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可从中国古典艺术思想中汲取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性。这种结合不仅形成更完整、科学和人文的辩证艺术理论体系,还可以提升艺术实践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深度,为实现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如何正确理解“两个结合”,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展现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所应承担起的精神文明建设之重任,文化艺术不仅要反映时代,还要引领时代和提升人民群众的高尚精神。因而,新时代文艺应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既是对历史的回响,也是对时代的回应,还是对未来的探索。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想要使之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人类精神需求相吻合,方法是首要的,因此“继承”“借鉴”“创造”是关键。
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国际推广,能够在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为全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这种文化的力量,如同唐代魏徵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可见,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必须深扎根源,坚守本质;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还是我们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与合作中保持独特性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光发热,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不懈努力的课题。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价值观的融通
依上所言,“两个结合”的关键在于二者之间的价值融通,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尽管众多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潮曾试图在中国留下印记,但唯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耕,形成了深刻的认同机制。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而且在百余年的变革、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丰富的,同时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库。
换言之,深入探讨“两个结合”的交融,其实还有着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规律可循。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虽然具有特殊性,但同样遵循了文化交流的原则,即相互影响、尊重差异、平等互利、学习借鉴、保护传统、以人为本。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仅在于其政治主张或经济理论,还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依此而言,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承认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是促进文化理解、尊重和合作的关键。因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特别是同有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相结合,必须关注文化间的相互传播、接受与影响,尤其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方能在当下生根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比如,敦煌、大同等地的石窟艺术,可谓文化传播与交流相结合的经典案例。经过多民族文化交融合一而形成的独特的石窟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多变性与丰富性。特别是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虽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本土文化并未泯灭,而是获得更丰富多元的创新发展。而揭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交流体现互鉴影响、尊重差异等原则进行比较研究。对历史文化遗产而言,“应当继承什么?”,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在的精神意识,而非外在的物质形态。这种精神意识反映了时代特色,体现了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精髓。因此,保护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吸收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不仅要维护其原生性,还要传承和弘扬其内在精神。同时,我们应以全球化和发展的视角审视其多元价值,从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弘扬和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由此,马克思主义针对历史文化遗产提出的“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也正是“两个结合”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道路的独特体现。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在这一交融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各得其所,和而不同”。这是转化性认识历史文化的二重性,即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最终被确立为指导思想,是经历了百余年的革命斗争与社会实践的锤炼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成长中集中展现出同“两个结合”在深层次价值观上的高度契合与融通。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统一而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一方面,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交融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推动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艺术、古代传统艺术文化与革命传统艺术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深度融合。这种深度的文化融通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两种思想体系在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独立性的尊重,实现的深度整合与理论提升,展现了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性。
从文化振兴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无疑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透视社会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锐利武器,特别是其关于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其基本观点、方法以及精神实质,将其灵活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贯彻,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助力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依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型认识。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十分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力求表现自然之美,还蕴含着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影响下,现代中国画家们不仅继承了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和理念,还融入了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内容。例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融入了时代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多重元素,并将其与新中国文艺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真实体现了艺术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的多重功能。这种创造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而且顺应了时代需求,使中国画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发展的新生机。
回溯历史,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数千年的积累与演变中,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仍然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创新表达,从而提升民众接受度,夯实其发展基础。如是,明确“两个结合”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来指导的意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新生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开辟新境界的重要举措。因为“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谋而合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关联性,后者在理论内核、思想观念、方法论上具备“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通过学理层面的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发展导向,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路径。事实证明,“两个结合”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践行的发展课题,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同时,推动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建设,这是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发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到的独特发展之路。
同样,对艺术理论完善与创新而言,“两个结合”是其实现价值引领的关键,即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以“两个结合”为指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演进的经验总结,是在艺术学科研究中秉持中国立场,以中国为出发点、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建构起自主的知识体系,实现艺术学科体系鲜明的政治属性、学术属性和应用属性的有机统一,以更明确地提出中国思想与主张。由此,明确并提升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价值体系,就在于以学科、学术和话语为立足点,紧密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为灯塔,成为引领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及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为支柱,夯实基础;以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为参照,作为有益的互鉴。这些价值框架的搭建,正是“两个结合”充分交融的结晶。二者尽管有着巨大时空跨度,但在唯物辩证法、人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等哲学层面;在艺术意识形态中与“文以载道”观、反映论与兴观群怨说、现实主义与“言有三表”说,以及“为时为事”论等艺术理论层面的解析,具有广泛的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原则,可以说是进一步指明了文艺事业的前进方向,通过“培根铸魂”这一深邃的理念,浇注起一道道钢铁梁圈,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起古典“告诸往而知来者”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神之境。
纵观数千年中国艺术发展史,其发展轨迹正是沿着其精神内核而展现出独特性,追求效能的发挥,体现着经世致用的思想。比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艺术理论传统,以及对其进行深入的诠释与考察时,需要借助现代学术理论的概念、术语和体系引导并开拓出新的理论思路。探绎分散于门类艺术中却具有共通性的理论阐述,确立“本体观”“精神观”“物化观”“美学观”和“表演观”等系统,形成“风格论”“评品论”“接受论”和“创作论”等论域。基于此,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系统架构,特别是从艺术观念及艺术发展史的脉络出发,深入探索其理论根源、背景、基础原理及不同流派,进而明确对中国艺术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内涵。在此,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见解并指明了方向:“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既是对文化艺术的高度赞誉,也是对我们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
作者简介:夏燕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