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回望 | 吴光荣:《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编纂手记
时间:2025-03-3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2018年11月21日,徐建荣厂长联系我,告知鲍志强大师约我方便时见面,告诉我紫砂厂想编《厂志》一事。第二天我便写了一个计划方案及《厂志》提纲,发给了徐厂长。过几天徐长厂告知,鲍厂长认为:《厂志》提纲主线没意见,细节部分厂里需要组织人员讨论。关于《厂志》的一些问题,前期主要是鲍志强大师在负责。

2019年1月16日,厂里组织了部分人员,一些大师及高工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徐厂长主持,播放了我写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编写方案及目录大纲,请大家过目,同时强调了编写《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的意义及目的:一个区域、一种材料、一种手艺、一座工厂,成就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这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六十多年来,担负着如何将传统工艺服务于社会、换取外汇,建设国家。同时又使得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保护与发展,为今天的城市文化名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了记住曾经的工厂这段辉煌的历史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和那些为工厂的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今天有必要认真梳理这段时间所发生的相关事宜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为那些为工厂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竖碑立传。同时还应该得到今人的缅怀与敬仰,更应该将其敬业精神、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发扬光大。通过厂志的编写,一是总结过去,梳理工厂的发展脉络;二是探索其工厂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当下的作用;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营造未来,继续引领紫砂艺术的发展;四是挖掘紫砂文化价值,为后续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4月20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这一课题,在中国美术学院正式立项。

5月2日,带学生来厂里档案室看资料,先了解一下档案的情况。

7月6日,学校已放假,几位学生来紫砂厂档案室查阅档案资料,先将部分档案索引整理出来,打印出来看看。关于这些阅读档案资料过程,在后记中都有说明。

关于《厂志》如何编法,在书中“凡例”中也有说明。特别强调:“如原档案确系作者笔误,则予径改,其他数据等信息均按照原档案如实记录。”


图片

图1、朱可心 王寅春 吴云根 任淦庭 蒋蓉等人

1957年工资表


图片

图2、裴石民 施福生等人

1957年工资表


图片

图3、顾景舟等人

1957年工资表


关于读者提出:“此厂志中建社名单居然不见朱可心、施福生、裴石民、范正根等首批艺人。”此处是根据“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技术管理),本厂一九五七年底以前职工调整工资测算表”为依据(1957年文书处理号2)。见(图1)(图2)(图3)

关于这份“工资测算表”产生的原因,厂里档案中没有提及。2025年初看到黄志强手中有本《陶业工资单价薄》,才明白“工资测算表”产生的原因。《陶业工资单价薄》前言中提及:“陶业是手工操作,原工资形式极为混乱,制坯没有定额,只有旧的计件单价,而单价工资多是按产品售价10%至30%提取的,制坯工人之间工资悬殊很大,特制货和普通货,工资收入最高悬殊近五倍左右,同一产品地区之间也不统一,分散工种由于变相陋规多种多样,算法又不一致,地区之间,同类窑座,工资金额最高相差42%左右,劳动组织也很混乱,带工现象极为严重。根据新公私合营厂工资改革和手工业社工资调整工作的政策方针,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及陶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陶业的工改为:采取修修补补的方针,本着逐步合理缩短差距的精神,对某些产品和工种,作了适当调整,部份工种是采取调整劳动组织提高工资单价,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以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取酬原则为目的。新的工资单价是根据1957年9月份陶业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的新方案经过广大职工社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酝酿,得到全体职工社员的同意,经镇委批准,于1957年10月1日,宣布执行。”见(图4)(图5)(图6)

这份“工资测算表”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而产生的。凡是参加过工作的人,对工资表中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应该不会有异议吧?朱可心、施福生、裴石民、范正根等首批艺人,没有出现在1954年的建社名单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工资测算表”中将上述几位入社时间写的是1955年。


图片

图4、1957年陶业工资单价薄


图片

图5、陶业工资单价薄前言


图片

图6、陶业工资单价薄内页,

关于紫砂单价,有许多页。

关于“黄凤来是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始人,或是首任领导”问题

在阅读档案时,厂里档案室没有1954-1956年的相关档案,为了弥补建社初期的相关事宜,查阅了《丁蜀镇志》及宜兴市档案馆保存的五十年代初期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资料。在官方保存的资料中,仅见《丁蜀镇志》页143:“担任过蜀山镇镇长有:蒋开生、蒋盘铭、李芝生、黄凤来。”195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宜兴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蜀山镇,成立丁蜀镇人民政府。据此资料,黄凤来应是蜀山镇的最后一任镇长,其它无记录。

在紫砂厂的档案中,没有发现黄凤来的名字。

1990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曾编过《建厂以来大事记1955-1989 》,1990年8月5日,油印本,被列为(绝密),大事记从1955年开始,也未提及到黄凤来。

在紫砂厂1990年5月,编撰的《建厂以来企业沿革汇编》《宜兴紫砂陶发展史》中,对于建社初期的表述略有不同,但都没有提及黄凤来。初创时期的“蜀山生产组”,全属于汤渡陶业社领导,生产组负责人由汤渡陶业社委派吴柏松担任。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的理事主任由原紫砂工场场长王春生担任。(转引自《建厂以来企业沿革汇编》,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1990年9月5日,第1页。)这里与我在档案室中看到的1955年“月计表”有出入,1955年7月份“月计表”编号为第7号,这是厂里档案室保存最早的“月计表”,主任为陈阿庆,(图7)直到1955年第三季度,9月份“月计表”,主任仍是陈阿庆。从1955年10月份,“月计表”中主任为王春生,(图8)1956年10月30日为周荣贵。(图9)

图片

图7、1955年7月31日月计表,主任为陈阿庆


图片

图8、1955年10月31日月计表,主任为王春生


图片

图9、1956年10月30日月计表,主任为周荣贵

根据“月计表”的月份编号,应该是从1955年1月份开始的,因为7月份为第7号,8月份为第8号,其后以此类推。1-6月份“月计表”,应该有,可能没有保存下来,至于1-6月份“月计表”中谁是主任,已无法说清楚了。

在编撰厂志过程中,黄志强曾找过我,告知手上有些关于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初创时期的一些资料,并告知合作社是他父亲黄凤来创办起来的,当时黄凤来是蜀山镇镇长。为此,我们见了面,给我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因资料文字很难辩识,很快就收了起来,后面还想再看看资料,但因疫情期间带来诸多不便,其后又约过几次,都以各种原因未能看成。黄志强认为他父亲的《黄凤来日记》有几页比较重要,便用手机拍了发给了我,由于字迹辩识度差,写的字又看不清楚,该资料很难使用,后经反复辩认,与厂方讨论,确定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时间为1954年12月28日。

在紫砂厂档案室里早先的档案中,没有黄凤来的信息,但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六十周年:紫气东来60华诞》一书,历任领导名单中,出现了第一位黄凤来的名字,我没有采用。原因是:一份资料,说一份话,没有资料出处,便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厂里对我的要求,也是编撰此书的原则。至于发现了新资料,以后再增补或修订也是可以的。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一书出版后,黄志强看后分歧很大,后将《黄凤来日记》供我查阅,经仔细辩认后,日记中有几页关于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前后的相关记录,但不多。

图片

图10、黄凤来日记之一


《黄凤来日记》页127(图10),1954年12月28日,宣布社员入社会议,这条资料《厂志》中已使用。其后社员名单,技术:顾景舟 裴石民 朱可心 施福生,细货:钱应生 陈正大 施福生 裴石民 范正根 徐汉棠 朱可心 吴云根 范福奎 顾景舟等。


图片

图11、黄凤来日记之二


页128(图11),看火配窑 装烧 徐祖安 彭淦生 做假山 范兴得 刘士英 潘海坤 另工套 出窑 赵炳坤 搬运 路永刚等。


图片

图12、黄凤来日记之三


图片

图13、黄凤来日记之四


页130-131(图12-13),这两页无具体日期。蜀山前墅紫砂干部统计表:1、黄凤来 男 主任 28岁,2、俞伯润 男 会计 25,7、朱泽华 男 会计 28,1 1、李东明 男 总务 28,12、张士本 男 事务 37,15、高士奎 男 (业)窑务 24,16、周荣贵 男 (业)窑务 28,17、朱可心 男 (业)窑务 50,顾景舟 41岁等。(姓名前面编号为笔者所加)黄志强认为这是“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时,黄凤来为首任主任的依据。


图片

图14、黄凤来日记之五


(图14),本页无日期,按日记前后页推算,此页应为1955年1月20日,开理事会分工 1、主任委员 陈阿庆 黄凤来 吴主任,这里是否可以解读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主任由陈阿庆来担任?

从以上几页记录来看,写的比较随意,是确定了,还是未确定?判断不了。这也是近期阅读《黄凤来日记》才发现的问题,但这本《黄凤来日记》值得研究。

关于朱可心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举办的“第一期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的具体时间是:1954年8月开始,为期四个月。(书中误为4月开始)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一书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贬褒不一,我也期待紫砂工艺厂的员工以及热爱紫砂艺术的朋友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我想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改制后的二十多年,企业领导还有一份责任与担当,这种做法无论怎样说都是值得赞美的。

图片

吴光荣,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国美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副院长。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