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杭间教授引用了Dunne和Raby的著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即《前瞻万物:设计,虚构,社会筑梦》)中的一句话:“建立于对未来场景中潜在问题的构想,为可替代式的人类生活方式(alternative ways of being)而设计,重构人类与现实的关系(redefine our relationship to reality)。”杭间教授表示:“‘设计’是时候应该从‘专业设计’转向‘社会设计’了”。从“专业设计”到“社会设计”从以上“局限”与“现状”看来,我们距离设计“立国”、让设计成为全社会关联的生产力两个理想目标仍然很远。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实现从“专业设计”到“社会设计”的转变,具体表现为5个概念,即从小设计到大设计、从专业设计到大众设计、从国家需要到民生福祉设计、从商业设计到社会责任的设计、从本土的设计到融合设计。 对此,杭间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是关于本土和民生的设计,早在一百多年前,张謇在南通产业、文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践,依旧为今天的设计带来启迪。卢作孚在北碚的实验,展现了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他通过启迪民智和乡村教育改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东西德时期的设计是市场经济设计和计划经济设计的典型,这些都是可以借鉴和思考的。第二是关于广义和综合,全球的哲学界、思想界和设计界对于科技艺术伦理和未来的关系已经有了综合的思考。第三是批判和前瞻性的设计,只有从思辨的角度去掌握人类可能的未来,对那些早已习惯但仍需要去反思的惯性行为和设计思维进行扬弃,才能进一步去超越。第四是回归第一性原理,中国的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时应注重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让设计回到“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将环境、未来、责任真正融化在设计师的日常意识里,而不是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