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秋荣:漆文化的外延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陈秋荣:漆文化的外延
时间:2024-01-1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6      分享:
漆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在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存在着差异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区域所产生的多样性,这样也就促使了漆文化的外延和扩张。
漆文化中存在一定的概念模糊区域,如“漆器”与“漆艺”、“油漆”和“涂料”等。
“漆器”与“漆艺”两个词汇,从漆文化的本质上来分析应当是一致的,它们仅仅是称谓上的不同。实际上,在我国先有“漆器”的概念,后有“漆艺”的概念。

曾侯乙墓出土漆编钟架

“漆器”,从中国古代漆器的本义和它的时代语境而言,应该涵盖了现代“漆艺”的精神和本质。自古以来,漆器可以是很小的饰品、精致的器具、平面绘制的挂屏,也可以是造型复杂高大的佛造像。漆器的概念从古代延续至今,如现在的北京、扬州、福州、甘肃等地区,民众生活中但凡使用到漆的情况,都会以“漆器”来表达。
“漆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使用的概念,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漆艺专业,国家教育部也将“漆艺”列入教育专业名录。这一词汇在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使用得更为广泛。一部分人在接受“漆艺”的概念后,把传统的“漆器”概念缩小了,仅限于小型的器皿和日用器物。他们认为“漆艺”涵盖了“漆器”,割裂了二者的联系,同时缩小了“漆艺”的内涵。“漆艺”是时代语境的产物,它与“漆器”一脉相承,我们用“漆艺”或“漆器”来表达,实质上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采割漆树

“油漆”原指植物油(主要是桐油)与天然漆的混合体。根据对西汉时期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漆器的科学分析,主要成分是漆、桐油、催干剂氧化铅(俗称密陀僧)和颜料的混合物。文献也同样可以佐证,如《后汉书·志二十九·舆服》记载的“油画(車并)车”。汉代桐油和漆的使用已经十分成熟。在汉代的车部件如车轴、车屏、车轮上均有漆饰。三国时期的文献较早地提到了“油漆”,曹操《上杂物疏》中提及:漆画重几、油漆画严器(盛梳妆品的用具)等。可见三国时,“漆”与“油漆”是两种不同的工艺,器物的名称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科学院设有“油漆分析室”。
“涂料”是一种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是涂于物体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如绝缘、防腐、标志等)的固态涂膜的一类液体或固体材料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漆”已经不是从漆树上采割出来的天然漆的专有名词了,漆的概念远远地超出它的本意。我们从百度百科上搜索涂料,会发现借用漆或油漆的名义来解释涂料,我们看到的街边广告、电视及其他媒体上,涂料都附上漆或油漆的名字。这可以说是由于漆作为防腐、装饰等功能的扩张,这也是漆文化的一种扩张。在现代普通人的认识中,一提到漆,就是指现代化学涂料,与漆的本意相去较远。上世纪60、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化学涂料的开发、应用及全面推广,“涂料”沿用了“油漆”这个名词,于是所有的化学涂料都以漆为命名,比如乳胶漆、聚氨酯漆、丙烯酸树脂漆、环氧树脂漆等。
然而在日本、韩国等地,“漆”和“涂料”是两个名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漆”仅指天然漆,而“涂料”的概念里不包含天然漆。日语中,“漆”的日汉字和汉字完全一样,发音为urushi,化学涂料则称为“塗料”。

日本漆祭日

语境与专有名词,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探讨“漆”、“油漆”、“涂料”是否可以以传承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漆文化的一种精神。这三者之间,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扩张和变迁。新时代的人们将会赋予漆艺文化新的认识和新的内涵。
作者:陈秋荣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副会长,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漆艺博士,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美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