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春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与新技术的耦合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观点 | 邱春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与新技术的耦合
时间:2023-07-2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75      分享:
从人类学角度看,技术进步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贝尔纳·斯蒂格勒说:“技术史同时也是人类史。”当无形的技术被赋予物质性,成为可用的工具或机器之后,人实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自然的环境,却不一定是非我的环境,因为人可以从自己所创造的事物中反观自身,这是确认生命存在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一代代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意识。


技术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机器工业的技术;4、人工智能技术。第一阶段的技术发现是偶然的,技术还完全包裹在自然生命的无意识的动物性活动中。第二阶段的技术即古代和中世纪的技术,表现为工匠手中的技艺,当各种制作技艺发展到十分复杂的程度时引起了社会分工。第三阶段的技术属于科学的技术,现代工程师掌握了主要话语权,这时最重要的技术标志是机器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它们不再由人直接控制,而是与人分离。第四阶段的技术代表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的智能,但既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水平。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可以对所有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新的赋能。


山西法华器

手工艺本身的历史也是一部技术进步史。工巧、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等词汇都是用来描述工匠技术的。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手工艺往往代表了各个时代最高的技术水平,这是由于贵族同时拥有财富和权利所决定的,柳宗悦说:“工艺的技术史是贵族工艺技术史也不过分。”为贵族服务的手工艺的生产本身有技术至上主义倾向,它不像百姓日用器物的生产基本上都会采取走“小技术”或“中间技术”路线。前者有能力负担得起高昂的材料和人力成本,因而鼓励技术革新;后者通常要为稳住成本而不敢贸然去尝试新技术或高技术。事实上,民间手工艺的进展相对于贵族手工艺来说要缓慢得多,保守得多,因为鼓励工艺进步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通常民间手工艺因服务的对象局限于一般市民、农户和贫民,工艺上保持着技术的原始性和样式的稳定性特征。这一点很多人类学家和科技史学家的研究都已经证实:地域僻远的民间手工艺遗存可追溯到十分遥远的过去,它们在用材、手法和形制上仍保留了许多古法古趣。当然,不管是技术稍好的贵族手工艺还是技术原始的民间手工艺,相对于现代高新技术而言都是属于貌似过时了的“中间技术”和“小技术”。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手工艺品类存续最多,同时各类“中间技术”和“小技术”的遗存也极其丰富。


机器工业率先在西方社会崛起,它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深刻的。与此同时衰落的手工艺也常常被拿来与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对照,像马克思、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海德格尔、赫伯特·马尔库赛、卢卡奇·格奥尔格、本雅明、E.F.舒马赫等对机器工业和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表达批判的思想者名单可以开列一长串,正是在对机器工业先进性的反思中手工艺生产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才明晰起来,但手工艺在世界各国不可能有机会夺回机器工业生产已经得到的地位。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思想界对于手工艺的怀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绝如缕的文化乡愁,这股乡愁无法遏制住这些国家对于新技术新发明的强烈冲动。


自动化木雕机

近年来的国际舆论总在说,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社会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对于工业化的热忱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各国为之惊讶,他们没太留意到,中国的手工艺并没有因机器时代的到来而大面积消亡,相反,中国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手工艺与机器工艺进行了有限耦合,既顺应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战略,也让自身保存了下来。因此说,中国手工艺在当代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它告别了传统社会之后,在现代社会里仍旧是结构性的存在,仍旧在产业经济和文化艺术上发挥着作用。

手工艺可以有两种属性:一是产业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在满足实用性产品的市场需求上;二是文化艺术属性,即摆脱“实用艺术”标签,突出“心灵艺术”本质。正是后者的存在,常常使人误以为手工艺这种高情感、高个性、慢节奏的审美劳作才可以拯救机器时代病态的灵魂。在当今社会里,手工艺的“慢”往往指的就是这种纯手工的艺术。而真正专注于发展产业经济的手工艺生产事实上并不“慢”,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洗礼之后,我国早已形成了半手工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方式,还接受了类似机器工业的生产逻辑:快节奏(省时、省力)、批量生产、精细化等等。

木材干燥机

手工艺与机器工业的耦合是当代手工艺发展的真实历史和现实,在传承人的工作室或工坊中除了有简单工具之外,随时可以发现各类电动工具、小型机器或大型自动化设备。手艺人的感官、行动和能力早就通过机器得到外延,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展手工艺产业,习惯采用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方式,在应用新技术方面始终持开放态度。传统社会里的手艺人由于依靠说不清、道不明,或者不愿意说清的经验去生产,始终无法形成强大的技术生产力,产能小导致服务人群受限。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手工艺经验知识经科学实践手段分析、检验和综合之后,不断上升为科学,最后又形成物态化的技术工具,与手工劳动结合之后形成能满足时代需求的生产力。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手工艺全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强度的技术升级,这才有能力为全球市场生产各类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今天,数字技术的许多新成果又不断地被应用到手工艺产业化中,像3D打印技术解决了异形陶瓷、塑像、玻璃的成型问题;稀土等资源被利用到改变陶瓷釉料发色上;自动控温煮蜡脱水机器解决了红木家具开裂变形问题;激光雕刻技术解决了器物表面的开槽嵌丝问题;红外线扫描和自动化雕刻工具使木雕装饰图案美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空间;高频雕刻工具可以轻松提高纹饰的精致程度;电脑辅助设计已被手艺人运用自如等等。2022年6月文旅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指出:“在保持传统配方和工序的基础上,鼓励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通知》精神表明,要发展手工艺产业经济,一味地在每个环节上都去固守纯手工,拒绝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是很不现实的。


中型自动化木雕机

在后工业化时代高新技术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最主要力量,手工艺再次作为诗性生活方式,引发了一些人的怀旧情绪,特别是一些艺术家乐意将手工艺推向“心灵的艺术”,他们拒绝新技术、新工具,强调身体力行的手工劳动,过程胜于结果,但坚持这种做法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它与大众生活实际上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我们应该宽容和接受诸如此类的理想主义者做精神高蹈,社会也的确需要有精神上的“乌托邦”,但对于持技谋生的广大手工艺从业人员而言,如何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去满足市场需求,如何与最广泛的大众生活保持足够的粘性,发展产业经济才是他们必然要走的道路。


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给手工艺的产业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某些生产工序中让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介入,是否就意味着人丧失了主体性?这是个复杂的认识论问题。从哲学角度看,人作为主体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实体性的人,而在于他与世界的关系中处于一种能动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地位和对世界积极主动的干预能力,机器反过来有了一定自主性,人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但实际上,机器也是人的创造力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用机器等于让人的智力在发挥实际作用。


佛山彩扎

之所以要强调手工与机器的结合,是为了防止手工艺彻底沦为自动化工业。手艺人除了要在使用电动工具和机器时保持掌控力,在掌控中获得能动性,在核心工序环节手工技艺仍要发挥作用,因为由经验、思想和身体记忆、体能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是差异化的,能够带来产品的独特性和服务的独特性。与形式简约、通用性强的工业产品不同的是,手工艺产品要继承传统重人文装饰或重自然材性的美学品味。作为产业经济,手工艺产业既依赖技术革新,更依赖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依赖服务意识和能力。


来源:微思想 邱春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