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岸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工作任务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十三五”期间,原文化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于2017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转发。该计划的出台和实施是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新的传承发展理念,对于促进传统工艺从复兴走向振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该计划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十三五”期间,以传统工艺为实施重点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使10余万传承人、从业者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受益,扩大了传承队伍,提高了发展水平,培养出一批富于创新活力的青年骨干;与此同时,也使百余所高校加入到非遗保护队伍中来,与非遗传承人结下深厚友谊,与非遗项目所在地建立起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
在此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18个,在脱贫地区建设非遗工坊超过1100家,将高校、企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引入项目所在地,为增强项目活力、带动群众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各类非遗传播、展示、研讨和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使“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等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十四五”期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伟业。《通知》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在总结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通知》在目标设定部分进一步提出,传统工艺要在“培育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知》将“十四五”期间主要工作任务分为4大类、12项,从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和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等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
本部分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推动项目分类施策、开展项目记录保存、强化系统研究等三项。
项目制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的基本手段。“十四五”期间,将针对不同项目的存续状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例如,针对传承困难、在现代生活中缺少应用场景的项目,建立急需保护项目名单;针对传承情况好、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建立传统工艺优秀实践项目名单。
调查和记录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举措之一。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有必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使记录保存工作更为便捷,相关数据更易于传播共享。为此,《通知》指出,要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制定传统工艺数字化保存标准,实施传统工艺数字化保存行动。
传统工艺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即已受到各研培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并通过科研项目申报、设立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开展。《通知》进一步指出,要认定一批传统工艺类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十四五”期间,另一个热点议题是非遗专业、非遗学科的设立。可以预见,在《通知》实施期间,将有更多高校加入非遗学科建设的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教育部一级学科目录做好准备。
(二)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
本部分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健全传承体系、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激励措施等三项。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期间,非遗研培计划的人才培育效果有目共睹。“十四五”期间,除延续这一计划,拓展传统工艺的学历学位教育外,还会形成一系列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和乡村工匠,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传统工艺产业和地方文旅产业中发挥带头作用。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传承人。非遗研培计划发掘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人顺利进入了代表性传承人梯队。但是,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名额限制,特别是在工匠扎堆的传统工艺聚集区,仍然有不少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手艺人无法进入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或长时间得不到“晋级”机会,自信心和积极性受挫。在现有编制不可能扩展的情况下,拓宽激励渠道,增加激励形式,是“十四五”期间健全传承体系的关键。
一方面,需要在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过程中,引入更透明、更公平的竞争机制,把传承水平高、传承能力强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需要拓宽人才激励的渠道,在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制度之外,建立有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例如,地方非遗馆可评选传统工艺年度最佳创新产品,逐年列入馆藏,形成各传统工艺门类老中青传承发展脉络。再如,可借鉴当代艺术策展模式,针对中青年传承人群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挖掘和推广有发展潜力、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人才。
(三)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
本部分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提升发展活力、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广泛应用等四项。
非遗活态保护,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文化创造、文化流通和文化接受三个环节。传统工艺也不例外,只不过更多涉及带有商业属性的生产、营销和消费活动。为此,《通知》从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三个环节来部署传统工艺振兴工作。
在生产环节,通过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等设施,激励传统工艺企业提高手工价值,丰富产品品类,培养高端品牌;与此同时,通过传统工艺工作站等设施,引入外部资源,补齐地方产业链缺环。
在传播和消费环节,通过非遗品牌大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非遗购物节、老字号嘉年华等展销平台,推进传统工艺品牌形成与传播,扩大传统工艺消费。
不得不说,传统工艺作为一种前现代时期遗留下来的手工劳作形式,很难与解决大众“刚需”的现代工业生产竞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少传统工艺早已转型为工业生产,如纺织工业、陶瓷工业等,但这并不意味着缂丝、织锦和手工制瓷丧失了存在的意义——除了转变为纯艺术,它们仍有可能保留在社会生产领域,甚至产生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从根本上取决于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产业形成互补互惠的关系。
传统工艺如何对接现代产业?第一,需解放思想,增强传统工艺企业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破圈”的品牌合作意识和品牌传播能力,如此才可能与服饰、家居等现代产业对接。第二,需补齐传统工艺自身的产业链缺环,如原材料加工,工具、装备研发生产,包装、物流和电商等,再如类似画廊、美术馆、双年展、艺术评论那样的价值挖掘和学术推广环节,如此才能提高传统工艺的产能和价值内涵,具备对接现代产业、甚至赋能现代产业的条件。
(四)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
本部分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加强传播普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两项。
在国内宣传方面,《通知》强调要调动更多的媒体资源做好宣传工作,并通过传统工艺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增强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协调更多教育资源,巩固和深化“非遗进校园”成果。
在国际交流方面,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平台,“欢乐春节”、“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多彩中华”等品牌活动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方面拓展中国传统工艺、特别是中华老字号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将传统工艺优秀实践案例、中国非遗保护经验传播出去。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造物的艺术,赋予流动的生活以鲜明的形象和持久的形式,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工艺和造物成果,也被称为古代物质文化。今日之物质文化,一方面为现代设计、文化工业和潮流文化所塑造,另一方面,从寄情山水的慢生活,到万民同庆的节日狂欢,仍然离不开传统工艺的匠心滋养。景德镇、宜兴、苏州、佛山、黔东南、鹤庆,吸引人的不仅是那里的特色工艺产品,更有一种艺术化的劳作方式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氛围。
从长远来看,振兴传统工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促进就业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而是让传统工艺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造物艺术,参与到现代生活的形式构造中来,使生活更有味道,文化更为多元,人与自然更为和谐,古与今有更多联系,大地更具家园感。若传统工艺由内向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则无需刻意宣传,也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供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