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是“新文科”概念的正式提出。2019 年4月,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大会,会上成立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意味着新文科建设机构的正式成立。2020年11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艺术学作为八大文科门类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这是摆在每位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需要我们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一、解读《宣言》:理解文科教育的中国化和国际化
新文科建设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启动,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文科建设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宣言》,尤其要理解文科教育的中国化和国际化。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宣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其内涵丰富,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阐释了为什么建设新文科、怎样建设新文科等问题。第一部分以“我们的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为题,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需要新文科的意义;第二部分以“我们的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为题,从坚持尊重规律、坚持立足国情、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分类推进等四个方面,深入阐明了新文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以“我们的任务: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题,从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等六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新文科建设必须践行的任务。《宣言》发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它是加快中国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文献;第二,它是构建中国特色文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第三,它是推动中国特色文科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
《宣言》中,对文科教育的中国化高度重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文科教育,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来自西方,往往表现为对西方学术体系的依赖,既体现了文科教育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出文科教育在自主研究上的某些不足。纵观中国近代以来,“五四”运动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现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然而,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此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因此,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立足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
《宣言》中,对文科教育的国际化也十分强调。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快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很大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加入联合国,到现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变化都要求文科教育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培养国际组织、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研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代表中国立场的国家急需人才,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学科建设:坚守综合性特色与推动融合化发展
由国家制定的新文科建设政策,为艺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设计学科如何进行新文科建设?我们认为,要结合艺术院校办学实际,在原有学科建设基础上,坚守综合性特色,推动融合化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科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刘海粟先生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颜文樑先生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这两所私立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华东艺专迁址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沿用至今。在1952年三校合并后,当时学校的美术、工艺美术、音乐学科聚集了一大批名师大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南艺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1978年,学校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学校获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学校获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学校获批艺术学门类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五个一级学科又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实现艺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全覆盖的高校。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五个一级学科获得1个A等级、2个A-等级、2个B+等级的优良成绩。
五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的格局和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南艺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这种奋斗精神、学科优势和综合性特色,现已成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坚守的传统,因为丢弃传统,也就意味着自断根基。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守综合性特色。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比如设计学科,近年来致力于设计学的中国化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出版专著《设计价值论》,主办“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等。二是加强学科综合建设,比如艺术学理论学科,聚集了五个学科的师资力量,近年来专攻艺术学的体系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主办“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等。这些项目研究及学术活动的开展,都是立足综合性特色,希望把学科建设做大做强。
图1 首届“中国艺术学50人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2020)
当然,在学科建设中坚守传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因为不求创新,也就必然走向枯竭,要在传承中创新,也即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近年来,学校密切跟踪国际艺术学科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融合化发展。以设计学科来说,一是推动文科与文科学科深度融合,比如自主设置“设计教育”研究方向,依托设计学、教育学等,对设计教育的历史、理论、方法、策略开展研究,实现设计学向设计教育学的拓展,涉及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研究。二是推动文科与工科学科交叉融合,比如自主设置“数字化设计”研究方向,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设计学等,推动数字技术驱动艺术设计创新研究,实现艺术设计向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升级,涉及的研究课题包括拓扑学、分形学、仿生学、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图2 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第26次交流协作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2021)
三、专业建设:加强提质升级与推动交叉融合
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如何进行新文科建设?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认为,要在原有专业设置基础上,加强提质升级,推动交叉融合,以此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类专业设置,也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的工艺图案科,1922年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设立的印刷工艺科,以及山东大学艺术系的图案教学组。1952年三校合并后,1959年学校设有染织美术设计、装饰美术设计两个专业。20世纪60至80年代,设计类先后增设装潢美术设计、工艺美术、陶瓷美术、服装美术设计等专业。1988年,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学校将设计类专业全部更换为新名称。1992年,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专业布局,增设工业设计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工艺美术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3个专业。进入21世纪后,设计类专业设置得到较快发展,2001至2011年,先后增设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3个专业。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经过两年的专业调整、置换、新增和撤销,至2013年,设计类有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9个专业,涵盖了目录中设计类所有专业,为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学校在原有专业设置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强专业的提质升级。一是强化专业自身建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确保每个专业建设都达到国家标准。二是接受专业评估认证,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的通知要求,以专业目标与要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附加项目等为指标体系,于2021年设计类9个专业全部接受了评估。三是打造一流品牌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通知要求,启动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经过数年建设,设计类有8个专业分别获批一期、二期、二期(二批)项目品牌专业立项。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要求,在2019、2020年一流专业建设中,学校有1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设计类有6个专业入选。
图3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团队参加2017DADA国际工作坊,主持基于3D打印节点的数字空间膜结构装置工作坊(2017)
学校在加强原有专业提质升级的同时,也积极谋划专业的科学发展,从三个方面推动专业的交叉融合。一是开发交叉专业教学方向,紧扣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设计类专业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的专业,尤其是一流专业和品牌专业,开发新兴交叉专业教学方向。二是以课程群固定教学方向,将开发的交叉专业教学方向以课程群方式固定下来的做法,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已经实行了多年,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密结合,在每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都会对新兴专业教学方向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于适应需求、符合条件的教学方向予以增设。三是推出交叉专业教学方向,在2020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设计类在原有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上,推出“可持续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3个教学方向,希望通过数年的教学孵化和积累,为建立新兴交叉专业做好准备。
图4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团队参加第八届上海“数字未来”国际工作营,主持“FLORA3.0”—基于极小曲面的张拉膜结构装置设计工作营(2018)
四、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与开设交叉课程
为全面推动新文科建设,南京艺术学院于2020年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我们在既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开设交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融通能力。
南艺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教学改革。当时的工艺美术率先在造型基础中进行结构素描教学改革,并将教改经验编写成教材;以后又试行“二二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设计基础课程,后两年分专业学习专业课程。从1996年起,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工艺美术走在了前列,以“淡化专业,突出课程”“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为核心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课程,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2009年,学校将当年确定为教学质量年,艺术设计按照学校实施方案,深化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初步形成“1+2+1”教学模式。2016年,学校又启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发挥综合性特色的基础上,设计类专业调整优化各类课程的关系和比例,完整构建了由“三大模块+九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大模块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组成,而专业课程模块又由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跨学科专业课程组成,进而形成对应的“1+2+1”教学模式,即学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四年级以设计研究项目为单元学习跨学科专业课程。
图5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化设计作品《花之亭1.0》(2017)
在深化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以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为契机,主要抓好两件事情,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而改造老课程,则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其基本出发点,一个是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倡导为国家形象塑造而设计,为人民高品质生活而设计;一个是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瞄准国际设计学科发展前沿,倡导为全球社会创新而设计,为人类生命健康而设计。各门课程要把这个基本出发点落到实处,比如专业课程模块的第一门“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从两个大局出发,面向学生讲授设计的价值和责任,以及什么是设计、为什么设计、怎样设计等的基本知识;最后一门“毕业设计与论文”课程,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传统工艺振兴、社会美育等重大问题,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从跨学科专业视角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图6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化设计作品《纸衣服》(2019)
为推动上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学校鼓励支持各教学单位开发新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其具体做法,一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设置一批跨学科基础课程,如“大数据基础”“人工智能基础”等;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增设一批跨学科理论课程,如“科学技术史”“设计与科技”“设计与人文”等;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技能,增设一批跨学科技术课程,如“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进而增设一批跨学科设计课程,如“智能设计”“战略设计”“系统设计”“生态设计”“健康设计”“时尚设计”等。为保证这些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能够顺利开设,所需任课教师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对于以文科门类为主的艺术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以三种办法予以解决:一种是以外引内培方式,加强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另一种是以国际工作坊模式,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来校主持跨学科专业工作坊教学;第三种是以协同育人平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开展跨学科专业设计研究与实践。
图7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机器人建造实验《景观墙》(2019)
此外,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这对于艺术院校设计教育的新文科建设,可谓意义重大,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人才培养,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结语
正如《宣言》所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上是从一所艺术院校的角度,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命题,在设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上作出的思考与行动。我们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应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在发挥综合性特色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坚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希望在“十四五”时期,我们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而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詹和平,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结合艺术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出跨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