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工美| 观点!学术主持人谈工艺、艺术与时代(一)
时间:2021-12-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258 分享:
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创意工美活动中,400余件优秀入选作品被分置到了陶瓷、纤维、玻璃、漆艺、金工、雕刻六个门类下进行评审与展示。那么这些作品都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被选拔出来?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工艺美术面临什么样机遇及可能?创意工美这个活动能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许多问题,我们采访了六位不同门类作品的学术主持人,并将这些学者的思考分为三期展现给大家。我们首先对话的是漆艺类学术主持人梁远和玻璃类学术主持人关东海。
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漆艺创作研究工作,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及各种专业性展览,并多次获奖,报刊杂志发表多篇作品及论文。问:对于这次参加创意工美的漆艺作品,您是怎么定位和选拔的?
梁:从初选的稿件来看,作者基本上以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相对较少。这次的展览不同于别的漆艺展,它的重点在于推出新人,新作品,所以年轻人比例会多一些。说到具体的选拔标准,首先在艺术的质量。其次,因为漆这种材料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极具特殊性,所以我们还要看作品材料的工艺性表现。最后,关注作品创新力上的表现,所以我们着重考量一件作品是否在构思、工艺或者材料的运用上有新的亮点。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图片来评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漆这种材料的很多表现,比如质感和肌理很难从图片上看出来,所以会有一些遗漏和遗憾之处。
漆艺特邀作品 《自然,小鸟和我们》周建石
问:那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应该怎么去欣赏漆艺呢?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梁:在我国,漆的使用有着悠久历史,但近些年受到的关注比较少。所以我们也希望能通过不同的展览,让大家认识大漆。天然漆是一种很好的树脂,它有着防腐,耐高温和防酸等特性,是任何合成材料都无法相比的。我们都听过成语“如漆似胶”, 大漆具有很强的黏合力,可以与木头,金属和石头等材料进行组合或发生联系。几千年来经过工匠艺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很多漆艺珍品,留下了大量独具匠心的技艺,单是明代的《髹饰录》这一著作就展现了上百种工艺表现方法。基于大漆特别的肌理和质感,我相信观众看到就会不自觉被吸引。至于如何欣赏漆艺作品,可以从它的艺术性、工艺性、独特性和整体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来考虑。漆液干固后经打磨可形成美丽的漆膜 。大漆的色调沉稳、含蓄、内敛 ,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而漆膜又是有温度的,在人们与其互动中很客易产生出一种天然的联糸。
问:据我了解,您一直在做具有实验性的漆艺作品,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融合,从自身的实践来看,您是怎样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梁:漆艺如何对接当下的趣味和审美,功能与需求,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作品就应该反映当今生活,反映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味抱守着传统。我们的创作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和社会影响,所以一定会与当今社会有联系。注重学习和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从多个方面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漆艺作品对我而言,是不同阶段的思想与不断的艺术实践和探索的外在物化形态。问:在文创领域,您觉得漆艺有什么可作为的空间?
梁:漆艺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既可生活化又可纯艺术,也能和其他材料结合。漆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漆的发展非常普及,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么多年来,漆艺早已形成了带有文化符号的概念。关于文创,我觉得是漆艺发展中的一个方面,是漆艺实践当中的一个内容,更多的还是与不同材料的工艺结合,并且有着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漆艺特邀作品 《巍然系列》 钟声
问:您觉得创意工美这个展览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梁: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漆艺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不同于以往艺术大展的纯粹创作,创意工美更希望年轻的设计师和漆艺家能开拓思路,创造出前人没有的作品;能适应当今人的审美,促进宣传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古老的材料,推动漆艺走向当代。 “创意工美”展览的举办,必将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复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东海:
工艺永远没有过时,过时的是理念
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获硕士
2013年毕业于英国桑德兰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9-1994任教于天津纺织工学院
(现天津工业大学)
1997-今 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问:这次创意工美大赛的玻璃作品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关:这次展览我们面向全国,通过各种渠道征集作品。作为新材料,从全国做玻璃的艺术家比例来看,这次报名的作品数量是让人满意的。不过有想法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还是可以更多一些。
问:您刚才提到了“作为新材料”,玻璃这种材料不是很早就有了吗?为何是新材料呢?关:世界玻璃有4500-5000年的历史,中国也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但将玻璃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哈维.利特尔顿提出的。这个口号提出后,产生了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2000年,清华美院在国内第一个开设了玻璃课程,标志着中国的加入,但我们是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的新生力量。70年代日本就与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有了联系, 80年代后期台湾加入,90年代韩国参与。从这个角度看,玻璃材料作为艺术在中国才发展20年,确实是很新的材料。
问:您一直在做玻璃艺术的教学和实践,您认为玻璃材料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这次玻璃的展区有什么亮点可以让我们期待?
关:和任何材料比,玻璃都是特殊的,难以被取代。它的透明,它的颜色,有什么材料能做到?另外,它相对较结实,塑造工艺多样,加工,吹制、铸造、拉伸、压平板、热塑等,手段无穷无尽,魅力浑然天成。如果把各种材料分别做成个球放在一块展示,玻璃肯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如果说这次玻璃参展作品的亮点的话,总体而言,它们在工艺手段、技术、表现方式以及时代气息上都比较突出。问:以您的观察和实践,国内玻璃艺术在学术创新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关:在国内,目前已有25所院校开设了玻璃课程,但出于对管理和安全的考虑,吹制技艺开展不起来,大部分院校还是以窑制为主。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的窑制工艺水平比较可以了。近几年,随着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配置吹制所需要的设备,所以未来吹制技艺在中国也会逐步提高。另外还有一种工艺叫灯工,它是一种用手操作的小喷灯,一个人和一个液化气罐即可,建工作室的成本较低。因此近些年,很多院校引进了灯工技艺。再来像镶嵌玻璃这样低成本安全系数高的工艺在院校里也越来越丰富。在国外,一些大师和群体是推动玻璃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捷克的列宾斯基使得玻璃的窑制工艺成为捷克的标志,而美国的吹制工艺之所以这么强大,也是因为先驱们对吹制技术的长久实践和发展。在我国,这么多年,艺术玻璃主要靠院校推动,所以院校的发展趋势实际就代表了我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趋势。
玻璃特邀作品《花影系列:涟溦4》萧泰
问:当代工艺美术除了理念上的创新,老的工艺基本形式还有更新的可能吗?
关:我认为工艺永远没有过时,它们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到了今天,一定有其优良的地方。过时的是观念、理念和设计的指导思想。就像工艺人不能一味再去做清代的造型了,而是要做结合新时代审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艺美术。一两百年后,要让后人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困难我们也要解决。这样的重任恐怕要落在学院身上。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各方面训练,手工艺人很难在思想上引领新趋势。未来通过学院对手工艺人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手工艺人的实践及其与学院的合作又为学院提供理论更新,一唱一和创造出真正的新东西。问: 在国内,玻璃方面的公共艺术情况怎么样?
关:偏少,但是一个趋势。20年前,不锈钢在大众视野中使用得比较火热,往后开始流行木料,近十年,玻璃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出现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个人也给中南海,兵器部和北京地铁十号线等做了公共艺术项目,但由于公共艺术不同于个人创作,往往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参与,多方面的学科需要协调,所以很多作品最后呈现得并不是那么令我满意,不过这也是机会,我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发展,玻璃的公共艺术会发展起来。问: 玻璃艺术的艺术品市场和文创市场是怎样的情况?
关:玻璃的艺术品市场本质上跟国家的节奏是一致的,头些年,玻璃艺术品市场比较火热,近些年,由于国家经济在调整和转型,艺术品的不同门类都受到影响和冲击。但我认为这样的状态是暂时的,一旦整体经济形势好转,玻璃艺术品的收藏潜力还是会非常大。目前中国玻璃艺术品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比如在收藏家方面,美国有专门收藏玻璃艺术品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大师的作品,在中国是没有的。至于专门经营玻璃艺术品的画廊,以前在香港有三四家,这些年也都陆续关闭了。可以说现在中国基本没有专门收藏玻璃艺术品的画廊。文创方面,市场需求大,我们也有但不够多不够好。问题在于,懂设计的往往不懂玻璃工艺,懂工艺的又不能设计出来,所以要推动玻璃艺术的文创产业,我们需要时间和一批复合型人才。玻璃特邀作品《无妄之界》(10件) 金巍
问:您觉得创意工美展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关:当下,中国工艺美术正处于升级和转型的阶段,中国需要大量地向公众宣传当代工艺美术审美。不能一提到工艺美术大家想到的都是传统的,我国的当代工艺美术有创新,有发展,当代艺术家们也在创造适应时代的作品。创意工美展览的举办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一个发声口。因此,这次展览我们强调以学院艺术家为主,以此与行业展览相区别。行业里很多风格太过老旧,学院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能提供更多造型和创造的可能,从而影响行业。并且通过大型展览活动的宣传和引导,行业和公众的审美都可以得到提升。再配合学术演讲及对公众开放的讲座等一系列实际活动,学院艺术家也能从中汲取信息形成更多理论,出版相关书籍,更广更深地对当代工艺美术进行宣传。
采编:王梦佳、罗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