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观点|韩启德:科学史视域下学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时间:2021-12-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79      分享: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学会创新发展论坛于7月27—28日在京召开。在开幕式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做了题为《科学史视域下学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精彩报告,现将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韩启德在报告中指出,学会的创新发展蕴含着未来愿景、现实路径和历史轨迹三个维度的问题。学会创新发展的未来愿景、现实路径,寓于学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中,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他从科学史的视角,阐述了学会的发展脉络、历史特质和时代变局下学会创新发展之路。

韩启德认为, 学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学活动日益组织化、制度化的结果。科学的发展与科学从业群体的壮大,是学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界人士自发交流和汇聚的诉求是学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学会发展的外部动力;学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驱动,与全球社会的发展轨迹高度重合,整体呈现出日益专业化、多样化、全球化的趋势。

关于中国学会的历史特质,韩启德指出,中国的学会经历了外部移植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形成了一整套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制度体系,是世界学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而独具特色的一页。中国学会的发展与世界整体趋势高度关联,遵循学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近代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壮大和科学知识传播,为学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学会印刻上了鲜明的历史烙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使得中国学会能够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探索历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独特的支撑、挂靠体制保障了学会的有序发展,使学会能够广泛参与政策规划的制定,发挥决策咨询职能。中国科协作为业务主管与服务部门,在引领学会发展方向、实施监管、宏观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韩启德认为,新时代学会的改革发展目标是成为既符合现代组织运营规范,同时适应中国创新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需求的现代科技团体。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激发学会活力,开拓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学会创新发展道路,他提出四点思考。

一是优化学会的行政管理。当今科学研究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分科日益精细化,呈现出交叉汇聚、多点突破的态势,很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虽然年轻却发展迅猛。应当对这些学科多一些包容、接纳,适当放宽登记成立学会的准入门槛,通过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学会监管与退出机制,加强对薄弱学会、僵尸学会的惩戒与警示,做好全流程监管,做到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平衡好自治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是改进学会的内部治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社团的核心主体和服务对象都是科技工作者。学会谋求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改进内部治理,更加高效地服务会员,提升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为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从组织管理来看,中国学会在体制上和国外优秀社团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决策和执行效率上存在差距。国外优秀社团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和行政团队,决策层人数少,执行层人数多。而我们的学会则理事会人数多,秘书处人数少,存在理事不理事,秘书处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内部治理是学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何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三是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近年来,学会积极承接资格认证与评估、科学普及、产学研合作等转移职能,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学会参与公共服务还不够广泛、不够主动,能力也有待提升。在科学传播方面,近年来有了一些主动发声,例如中国计算机学会对IEEE不当行为的声明等,然而类似这样的主动发声次数还是太少,得到的关注也有限。如何进一步增强学会的社会服务意识,更好建立科学与科学家的公信力,塑造社会形象,持续提升社会服务力,都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面对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生存危机,国际科技合作日益重要。但是某些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造成国际合作日益收缩,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更加灵活的、非政府的合作路径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技社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化探索,比如举办境内国际会议、主办英文期刊、发展外籍会员等。但距离真正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开展共同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国际交流活动陷入形式化与表面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是学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原载于:中国科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