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秘书长陈岸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之路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
------
讲座主题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之路
主讲嘉宾
陈岸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时间
2021年7月11日
地点
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
-----
讲座实录
1
我主要研究美学和艺术理论,最近这些年参与了一些非遗的保护工作。首先想给在座的大家提四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使用天然漆?为什么要传承或者学习传统的漆艺?漆和漆器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传统的漆如何走进现代生活?
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发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怎么看待一件艺术作品?从艺术的本体出发,包括材料、工艺、形式,这个形式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人群的某种功能性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艺术还有另外一个部分,我们一般把它称为内容的部分,包括题材、主题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形象,这种形象是一个具象的东西,比如说一只老虎、一只凤凰。这是认知艺术的几个基本维度。
传统工艺和国家的政策文件密切相关,十四五规划里已经明确包含了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当需求变高端了后,供给侧要改革。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4年,中国成为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而后又通过了非遗保护法,建立非遗保护体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误解,最常见的是说它既然是非物质,那就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不做产品,没有产品和用户相连接的话,怎么展示文化?即使是讲故事的人,也要用到物质性的材料,我们的语言、声音,不同地方的人讲语言,发音不一样,基本的语言材料和意义也不一样,这是非常物质性的成分。所以非遗里面包含了大量物质的成分,我们绝对不能望文生义。那么应该如何理解非遗?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活态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非遗的保护手段由9个环节构成,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维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传承与振兴是非遗的最高保护级别。对于活态,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生命体,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它的生命得到延续,甚至得到增强。延续生命就是传承,增强它的生命力就是振兴。非遗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它在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中再创造,就像习主席说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文化和艺术进行外交,但是光讲文物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人会否认中国文物的价值,没有人会否认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非遗恰好是代表我们当代生活、当代文化的一个板块,它的优秀是极具说服力的。
2
为什么他们可以振兴?振兴传统工艺的一个社会条件是什么?其实十九大报告说的特别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从温饱到小康,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和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条件下走向振兴的根本保障。刚才所举案例的振兴是在新时代之前,只能说在走向小康过程中是不平衡的。而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振兴是全面振兴,是全面小康,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产区、传承人会走向、达到一种振兴的状态。
3
如果从学理上来分析社会历史进程的话,我比较倾向于用这样一个解释模式,就是现代化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粗放型的现代化时期,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于脱离生活和生产,缺乏创新创造的活力而固化。但是当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传统工艺就有一种重归生活和生产的趋势。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需要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和个性化的基础,这时候传统工艺就开始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活力,与时俱进。诞生于传统社会的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能得到复兴和振兴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精细型现代化。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是不均衡的,所以在江浙、广东、福建一些地区的传统工艺会发展得好,而在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方是很难达到振兴的,除非这个地方是一个旅游区。比如贵州,就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了民族的建筑和传统文化。当地的老百姓过节唱歌、跳舞、做手工艺,已经不完全是为了表演给游客,这也是传统工艺或者非遗得到振兴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至此提到的传统工艺振兴的两个指标,一是传统产区吸引外来人员前来就业、创作,二是传统工艺在当地的非表演性和生活化。
“非遗进清华”活动
(图源:公众号”清美非遗”)
4
传统工艺振兴的经济目标是通过传统工艺振兴带动城乡就业、非遗扶贫、资源和创意聚集,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更长远的文化目标则是通过传统工艺振兴增强非遗生命力,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所谓的传统工艺振兴,意味着要挖掘和实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使其最大化,同时使得传承人群受益。而要想实现当代价值的挖掘和转换,我们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从需求侧看,我们要重视文化消费,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的结合;从供给侧来看,则是要提升传统工艺作为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其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的价值。
《融——从西湖到卢浮宫》是纪念中法建交50 周年的设计展,1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从西湖出发,研究杭州传统手工艺; 他们用融化与融解的思想,将传统解构并融入当代设计。
视频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wMzA3NTE0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screenshot
“水能凝结成冰,而冰又能融化成水”,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再造,需要一种解构的思维。我们需要在对工艺、材料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与工艺进行分解,从历史与文化出发,建立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
原载于:湖南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