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刘正:致力手艺 聚焦东方——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传承与发展之路(上)
时间:1970-01-0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428 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一条逐渐凸显手的技艺与思想之路。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把握了机器与数字产品时代手工艺发展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在当下全球化的视野中,东方手工艺思想及其发展方向的确立。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手工艺术东方学的特色建设,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视觉艺术东方学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学院成立不久,其中的很多专业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学科思想的定位,使这个年轻的学院站在了中国手工艺术发展的最前沿。 中国是一个历史上的手工艺大国。在长达近万年的可考历史中,手工艺一直伴随着生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手工艺成果。在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制造对手工艺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手工艺市场被不断挤压,几乎到了濒危的边缘。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手工艺大国,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令人欣慰和值得反思的是,在这一次机器制造与艺人之手的博弈中,手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激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手工艺品最终占据了机器制品始终无法达到的市场消费层的最上端。在这一场机器与手艺的博弈中,日本的民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艺运动使手艺人意识到手艺在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使消费者意识到器物的实用功能只是器物的一部分,手艺的精神内涵是温暖人心的更重要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手艺负载的,不仅是器物本身,还包括背后生活方式的存在和延展。机器制品带来进步,但它同时也威胁手工艺品及其唇齿相依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当因为手艺的失落而面临传统生活文化特色的消失危险时,手艺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一个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延展的重要手段。正如民艺运动的旗手柳宗悦所说:“手工艺是保卫日本的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从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之初的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到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美术系、60年代初的工艺美术系,再到2015年成立的手工艺术学院,经历了从传统工艺到产品设计,再到手工艺术教学与研创全面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对中国手工技艺的成果和思想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例如图案系时期对中国手工陶瓷、染织、漆器、金属图案的研究和教学,民间美术系时期举办的全国性“民间艺人培训班”,陶瓷美术专业成立之后开展的龙泉青瓷研究恢复,以及南宋官窑的研究恢复等。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恢复工艺美术系之初,就把为企业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但中国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始终把传统手艺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在课程中大量植入手工艺内容,特别是开设传统手工艺系列课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其中,陶瓷美术专业最早开设手工成型等手工陶瓷艺术的相关课程。从手工艺术学院的发展情况分析,陶瓷艺术系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手工艺学院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史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不断致力于手艺、聚焦于东方的过程。▲1981年恢复南宋官窑青瓷工艺研究科技成果获奖证书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中的陶瓷美术专业,在西方当代陶艺创作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时任专业负责人陈淞贤教授,在陶瓷专业基础课程中,首开了陶瓷手工成型课程,包括手工拉坯、泥条盘筑等教学内容。在创作课程中,开设了“陶艺创作”课程,当代西方的手工艺陶瓷创作方法和理念,逐渐取代了产业陶瓷设计与制作的内容。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在以手工陶瓷艺术创作为专业方向还是以产业陶瓷设计为专业方向上,仍存在学术上的争论,但手工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的进步而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的策划举办,是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在思想认识上全面倾向于手工陶瓷艺术教学与研创方向的重要标志。“双年展”极大地激发了陶瓷美术专业师生在手工艺术教学和研创上的积极性,成为陶瓷美术专业在教学与研创特色形成方面的催化剂。此后,近二十年的“双年展”的持续举办,不仅使该展成为中国乃至国际陶艺界有影响的展事,更重要的是,它是全国陶艺家的一面旗帜,陶艺系师生乃至全国青年陶艺家汇聚其下,成为中国青年陶瓷艺术家创作展示、研讨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双年展举办以来的二十年,可以说是一条中国青年陶艺家学习西方、深挖传统、致力手艺、聚焦东方,再造中国陶瓷的时代语言的二十年。中国的青年陶艺家从最初的模仿西方,再回到传统、创造时代作品,在一届又一届的双年展中,留下了浓重的轨迹。 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手工艺术学院各系之中历史最悠久的陶瓷艺术系,在致力于手工陶瓷艺术方向及其手工陶瓷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过程中,遭遇了挑战。首先是在手工器物制作技艺与思想建设上,如何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在釉药配置和传统烧制方法上的瓶颈。约翰内斯·盖堡特(Johannes Gebhardt)教授作为德国陶艺教学的重要教授,此时应邀担任了陶艺系客座教授。他在教学中不断将中国古代器物,如玉琮等物作为教学创作的原点,以此激发和开拓学生对焕发古代艺术的今日生命方面的创作热情和思路。继盖堡特教授之后,旅英的日本陶艺家安田猛(Takeshi Yasuda)先生应邀来陶艺系任教,担任器皿课教师。与盖堡特教授严谨理性的风格不同,安田猛老师的教学和创作充满了对泥性和釉性的感性追求,具有一种鲜明的东方式的写意风格。盖堡特教授和安田猛老师的器皿教学,虽然风格不同,但异曲同工,是陶艺系东方特色与目标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盖堡特教授推荐下,旅德的韩国陶艺家黄甲淳(Kap-Sun Hwang)先生应邀来陶艺系担任釉药课的客座教师。黄甲淳老师毫无保留的系统化的釉药教学,彻底改变了陶艺系的釉药教学的面貌。 并使相关的器皿、陶塑、首饰、壁饰等课程也因此焕然一新。在烧制和创作方面,中国香港著名陶艺家黄美莉的乐烧课程、美国陶艺家西蒙·莱文(Simon Levia)老师的柴烧课程,以及中国台湾著名陶艺家张清渊的创作课程等,都对陶艺系的手工课程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陶瓷艺术系在手工陶瓷艺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不遗余力,内外兼修,不断集聚人才,使手工陶瓷艺术的教学与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东方的特色不断增强。在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西安陶艺展区评审出的十件获奖作品中,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师生占据了六席,包括展区的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作品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也显示了“东方学”思想引领下的陶瓷艺术教学的初步成果。
▲刘正老师授课中
▲《黑·白》林一蕙 110×50×33cm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铜奖
▲《青语·山》王岗、肖乐 230×46×15cm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铜奖
▲《麒麟系列》徐志伟 91×25×46cm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纵观学院发展之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直走在学科建设的前沿。手工艺术学院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构建“视觉艺术东方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东方手工艺思想为基础、以创造性转化为路径、以创新性发展为使命,培养了一届又届的青年手艺者。正如刘正老师所言:“中国应该有一场新时代的手工艺运动。这场运动的发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整个新时代的一个必然要求”。当下呼吁文化自信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出此文,愿每一位手艺者都能秉承使命,戮力同心,砥砺前行。
原载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