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王潇笠:知竹——知足者,常乐也
时间:2024-09-1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知足者,常乐也。即抽象,又具象。循迹这一抹哲学风,便有了紫砂壶《知竹》的表达契机。
《增广贤文》有云:“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自古至今,大道至简,知足常乐,一直被视为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大哲学。
知足常乐也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人生智慧。经历了贬谪漂泊、贫困窘迫等坎坷,他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悟,人生境界顿时其乐无穷,咫尺千里。竹,与“足”谐音。由东坡智慧可见,拥有知足的心态,才是抵达幸福生活的真谛。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这是杜甫笔下的新竹,也是《知竹》壶细节里的生动境界。壶钮犹如破土而出的竹节,正蓄势待发,孕育着新生的灵魂,也寓意着生命初始的顽强和人生故事的开场。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写道“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即人生真正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喜悦。《知竹》壶重新构建了竹子的有机形态,竹节生动,竹叶婆娑,翠竹摇曳,如有清风过境,缱绻生姿,仿佛道尽了一个人充实又丰富的一生。顾名思义,它亦阐述着中国人的竹文化血脉觉醒。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竹子早已超越了物质界限,成为高洁精神的象征。《知竹》壶以一节竹段作壶身,且比例协调均衡,轮廓逼真。柱形壶身因此而更具张力造势。微鼓的壶盖好似竹段间那一层薄薄的竹衣,生趣盎然,尤其以内置壶口的形式呈现,整体感强,把主体造型和竹子自身的特征交织在一起,使整把壶好似一件概念式的艺术装置。
三弯壶嘴和圈把均设计成竹节状,它们弯折至一个刚刚好的曲度,在一种很平常的艺术状态中刻画出竹子的优美形态,寓形式美、内涵美、意境美于一体。线条艺术的章法在壶嘴、壶把和壶钮的互动中呈现了出来,其形巧妙而精湛,流露出一种平和、舒展、自然的视觉感受,让人因此体会到内心的平静自在、喜悦知足。
壶身与壶盖上分别装饰竹叶,它们细削如箭,劲俏有力,正朝着同一方向飘动,富有静中寓动的美感,其神貌清新,不言自喻。贴花技法的加成,使片片竹叶更显线条之细腻流畅、形态之立体丰盈,自然而然被赋予了手工艺的价值属性,在寻常又美观的艺术创意中,巧妙诠释着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
古人云,温饱无虑是幸事,无病无灾是福泽。我们这一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记录,凡事看得开、放得下,就像竹子,生命与清风相遇,无所求、无所累,故而知足者,常乐也。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王潇笠紫砂艺术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