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瑰丽缤纷的隋唐服饰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赏读 | 瑰丽缤纷的隋唐服饰
时间:2024-06-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12      分享:
隋朝服饰样貌基本承袭南北朝时期特点,为承前启后的阶段。隋朝官服服制按颜色区分等级,男子常服多为圆领袍。隋朝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胡服影响,男子多着窄袖袍、宽裤,女子多着小袖高腰长裙,发式上平而较阔,贵族女子着大袖衫,外披帔子。
唐代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是圆领袍,其中腰带是官阶区分的重要标志。唐代女子日常服装,上衣为襦、袄、衫,下束长裙。初唐时盛行窄袖襦裙,盛唐时则流行袒胸的大袖衫裙,女子面部装饰和发髻样式华丽纷繁。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民族文化,还出现了胡服和女着男装的现象。唐代绚烂多姿的服饰文化,其冠服丰美华丽,为我国古代社会服装中精彩的篇章。

唐代男子首服,幞头的穿用最为广泛。幞头又称“折上巾”,最早起源于东汉,北周时期正式得名为幞头。隋朝时期,幞头成为社会各阶层男子广泛使用的冠帽,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幞头作为日常便服。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皂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中华古今注》
唐初男子佩戴的幞头造型沿袭隋朝的样式,形制简单,顶部呈扁平形状,幞头后部有两支软脚垂于后颈,称为“平头巾子”。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面中唐太宗佩戴的即为平头巾子造型的幞头(图1)。


图 1|阎立本《步辇图》局部馆藏|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在武氏诸王中流行佩戴一种幞头,其造型为顶部较高,中间凹陷,分为左右两部分,这种形制的幞头就称作武家诸王样。这种幞头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中,有戴幞头的男子形象(图2)。

图 2|壁画《仪卫图》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25页

唐代内样巾子,最初出现在皇宫大内,被称作内样。
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第三过洞西壁壁画中,有佩戴内样巾子的男子形象(图3)。


图 3|壁画《内侍图》图源|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官样巾子是盛唐以后佩戴较为普遍的幞头样式,也称“官样圆头巾子”。这种幞头,顶部高大,左右分瓣成两球状。巾子造型向上延伸,呈现出上小下大的塔形,显得端庄和挺拔。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便有佩戴官样巾子的服饰形象(图4)。

图 4|《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馆藏|辽宁省博物馆藏图源|砀山县美术馆

唐代幞头后部的两脚,有软脚和硬脚之分。唐代初期到中期,幞头以软脚为主;中晚期,人们在幞头脚中加入铁丝、铜丝或者竹丝等物体,用布帛蒙罩,使幞头脚展现出平伸和上翘的形态,称为硬脚幞头。从唐、五代至宋明时代,硬脚幞头成为男子首服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官员在朝堂之上和举行礼仪大典时,通常穿用朝服。朝服沿用汉晋以来的服装样式,以交领右衽和褒衣广袖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建立“品色服”制度,服装的颜色是区分官员品阶高低的主要标志。
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贾以皂,士卒以黄。
——《隋书·礼仪志》
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
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旧唐书·高宗纪》
唐代男子服装中,窄袖袍服穿用最为广泛,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圆领袍也称团领袍,为隋唐时期士庶与官宦各阶层男子普遍穿用的常服。图5中唐太宗穿着圆领团龙纹饰窄袖袍服,腰间系带,足蹬靴。
袍服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男子常服,通常为有内里的夹衣,冬可絮棉,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襻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
唐代袍衣在膝部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又可称为襕袍,有附会华夏传统服制上衣下裳之意。

图 5|《唐太宗立像》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源|北京深读空间

盛唐时期,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宾客云集。唐代胡人俑通常高鼻深目,胡须浓密,为典型的胡人相貌(图6)。
紫髯沈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图 6|三彩釉武官胡人俑馆藏|西安博物院藏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29页

服装为头戴胡帽,身穿缺胯袍服,圆领或翻领,窄袖,腰间系带,下装为宽口袴,足蹬靴。胡服紧窄合体,衣襟垂直开合,左右对称,边缘处有色彩艳丽的宽缘装饰带。

胡人俑展现出浓郁的异国风情,为唐代服饰增添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唐代社会开放,环境宽松,女子服饰瑰丽多彩,风格大胆开放,这是社会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服装上的体现。
初唐时期女子服饰,上穿窄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间系扎丝帛。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前室东壁南侧壁画上两组宫女头梳高髻,身穿襦裙,外披披帛,结队缓行(图7)。宫女表情庄重矜持,脸型清俊娟秀,体态丰盈,婀娜多姿,生动反映出初唐宫廷女子的服饰形象。

图 7|《宫女图》壁画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35页

盛唐以后女子服饰中出现一种“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服装,上身以裙腰上提遮住胸部,外层披挂轻薄纱衣,这种装扮在中晚唐贵族妇女中特别流行,并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绢画《弈棋仕女图》中贵族女子发束高髻,饰簪花,面色红润,面颊丰腴,眉间饰花钿;身着襦裙,外披轻纱披帛,手戴玉镯,呈举棋未定而沉思状(图8)。画面线条流畅,赋彩凝重,形象地描绘出唐代浓丽华贵的仕女形象。

图 8|《弈棋仕女图》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36页


唐代女性衣着开放,有时候敞胸露臂,尽显女子的柔美风情;有时候穿男装,骑马郊游、逐猎、打马球等,策马扬鞭,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
唐代女子流行穿着男装,圆领衫与高筒靴的男装组合,为女子乘马所服。
《彩绘双人仕女图》中两位仕女均敷粉涂脂,眉间贴花钿;左侧仕女梳双髻,垂于双颊,右侧仕女梳高髻,髻插花饰;二人均身着圆领窄袖缺胯男袍(图9)。


图 9|《彩绘双人仕女图》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35页

由于丝路的畅通,唐代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外族胡人常杂居于内地,胡乐与胡服在唐代社会广泛流行,女子穿着窄袖胡服成为时尚。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帽,妇人则簪步摇钗,矜袖窄小。
——《新唐书·五行志》
唐代社会环境开放,女性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在审美上追求标新立异。唐代女子跃马扬鞭,身着胡服,与传统的女性服饰款式形成鲜明对比。唐代女子着胡服的形象也出现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中。
彩绘陶骑马击腰鼓胡服女俑(图10),头戴孔雀冠,面庞圆润,体态丰腴秀美,身穿粉白色圆领窄袖长袍,为典型的胡服,其所持的腰鼓也是魏晋时从龟兹传入中原的胡人乐器。


图10|彩绘陶骑马击腰鼓胡服女俑馆藏|西安博物院藏图源|《中国发型史+》第76页

彩绘打马球胡服女俑生动形象地再现唐代女子打马球的形象(图11)。打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我国后盛行于军中。唐人称打马球活动为击球,又称击鞠,因其竞争激烈、场面紧张,而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仕女击球成风。

图11|唐代彩绘打马球胡服女俑馆藏|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图源|《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第143页

女子穿着便于运动的翻领胡服,骑在马上,英姿勃发,挥杖击球,驰骋球场,表现了唐代女性追求自由和时尚的风气。花蕊夫人《宫词》诗中也生动描绘了女子击球的矫健身姿。
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花蕊夫人《宫词》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