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日本十大名烧六大古窑
时间:2024-01-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3879 分享:
日本的十大名烧为:砥部烧、九谷烧、濑户烧、美浓烧、荻烧、万古烧、小鹿田烧、信乐烧和伊贺烧
砥部烧
砥部焼,别名喧哗器,是以爱媛县砥部町为中心的陶瓷器制作,一般以白瓷为底,蓝图为绘,图纹主要是唐草纹,太阳纹,なずな纹等,底部烧多为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正因如此,所以倍感珍惜。
“九谷烧”是釉上彩绘瓷器,因发祥地日本九谷而得名,距今已有350年历史。明朝末年,中国彩绘瓷器技术传入日本,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并得到迅速发展,因而日本彩绘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濑户烧、
濑户烧与备前、信乐、常滑等并存,为日本现存最古陶窑之一。但跟大多烧制农民使用 的甕、壶一类杂物的备前等地比起来,濑户则是仿效中国的青瓷及天目烧而生产使用灰釉(黄 濑户釉)及黑饴釉(天目釉)的贵重工艺品,自鎌仓时代起就开始制作。美浓烧、
起源于5世纪时,朝鲜半岛的一种叫“须慧器”的烧制方法传到日本,7世纪传到美浓。美浓烧有15个分类,其中著名的分类为志野烧,织部烧,黄濑户和濑户黑,美浓烧特色鲜明,样式精致志野烧
织部烧
黄濑户
濑户黑
荻烧、
荻烧的陶土因土质较松散无法烧得坚硬。因此容器保温性强,茶汤容易浸透至陶器内而不至于四处飞散。再加上荻烧一般不施以彩绘,而是靠胎土和釉药来体现其质朴的美丽,所以有了温润的颜色和柔滑的触感。粗土和白色的釉药烧成的荻烧,因为釉料和胚的收缩率不同,所以釉料上会出现各种网状的形态不一的龟裂纹,被称作“贯入”。由于荻烧使用的松散土质渗透性强,茶或酒能轻易从釉药表面上的贯入中渗入。长年使用后陶器表面的颜色不仅会随意变化,呈现出圆熟的韵味,而且随时间增长渗透的茶汤会让贯入的纹路变得更为明显,如同原本便有的花纹一般,抑或是孕生出饶富趣味的染色。染色的成果依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同。若能好好保养长久使用的话,不仅是“七彩变化”,甚至能享受萩烧无限变化的风情。
万古烧、
万古烧出自日本三重县四日市,始于1736年。万古烧采用一种日本传统工艺还原烧成的方式,在几乎无氧的情况下经1200°-1300°的高温下烧制,高温烘烤之后的紫砂产生了很小的缝隙,使我们烹饪的时候,水和矿物质之间的作用更快,从而改变水的味道,使烹煮的食物更加美味。小鹿田烧、
小鹿田烧之里是位于大分县的日田市的「小鹿田」地区的山间的陶艺村,出自这里的陶器都会被叫作「小鹿田烧」,使用当地山上的土。将它捣碎的是利用河流水力的唐臼这种原始的工具来制造胎土,将在水槽里多次过滤过的土干燥,历经一个月后就制成了陶土。用手慢慢地将那成熟的、庞大的土提炼出来,这是相当重的劳动。陶土完成后,用脚踏轱辘使其成形。釉药采用稻草灰和木头灰和山里的长石制作而成,是100%天然的釉药。采用传统的朝鲜式登窑进行烧制。小鹿田烧特征是:飞刨子、刷毛、梳齿等几何学图案。信乐烧
信乐烧的窑址位于日本滋贺县信乐村,信乐窑从镰仓时代(1185-1333)延续至今。信乐烧的特征是体表附着焦色的窑变,是桃山时代(1573-1603)享誉盛名的陶器。信乐粘土属于典型的玄武岩风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颗粒较粗。其胎土相对于日本其他地区泥料,最大特点,是含铁量相对较少,白度高。这种一次粘土内还混有大小不一的石英和长石颗粒,因此胎的肌理常常给人以岩石般的天然感觉。由于各种石英砂粒的收缩率与胎泥之间的差异,成品胎体往往有石子喷薄而出的现象,这种效果,被称为“石はぜ(可以翻译成:爆石)”。胎体表面的长石熔解后形成乳白色颗粒或者孔洞(称作“蟹の目”,(可译作:蟹目或蟹眼)。伊贺烧
伊贺烧,指的是选自伊贺地区的伊贺陶土为主原料,在伊贺市周边用传统技术生产的陶器,由此烧制而成的底料,其耐火性和孔隙性都十分出色,可以吸收烹饪时残余的水分,让料理的美味更上一层楼。因此伊贺烧的茶器并不多,更多是烹饪器具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朴器柴烧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