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应敏明:泥土与金箔融合的古老髹饰
时间:2023-12-1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327 分享:
泥土当然可以做成艺术品,比如天津著名的泥人张,就是用泥捏出来的民间美术品。泥土经过火的洗礼还可变成陶瓷、砖头和瓦片。一天,不知哪位聪明人把瓦片锤成灰,再与桐油、生漆、金箔结合起来,做成了鎏金溢彩的民间艺术品:泥金彩漆。泥金彩漆,是宁波国家级非遗“三金一嵌”之一。三金: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一嵌:骨木镶嵌。泥金彩漆旧时也叫“堆漆”。泥金彩漆,在宁波、绍兴、温州、丽水等地非常普及,历史延续时间也很长。温州市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檀木堆漆描金舍利函”,出自北宋时期,现陈列于浙江省博物馆。宁波泥金彩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遗址出土有木胎朱漆碗。据传唐代高僧鉴真出使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及泥金彩漆等作品。《宁波泥金彩漆》一书记载:“日本正仓院除有许多宁波泥金彩漆器物外,在《东大寺献物帐》的物品名录中,有金漆四斗和一批金漆髹饰的记录。据日本有关专家认定,日本后来的莳绘漆器与宁波‘泥金彩漆’工艺有密切的关系。”《鄞县志》记载,在明代不但有泥金彩漆大量出口日本,并有往返互赠交流,还有漆工去日本,典型的有一名叫朱镐的漆匠在日本接徒授艺,后在日本名扬一时。《浙江通志》载:“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缥霞、描金闻名中外。”直到今天,宁波地区还有许多从事“泥金彩漆”的能工巧匠,而宁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宁海漆艺历史悠久。旧时,宁海梁皇山一带生长有大量漆树,大多有碗口粗,常有打柴人误砍漆树,结果沾上漆树流出来的白色浆液,导致皮肤红肿奇痒,数日后方慢慢消退。今日,宁海境内已少见漆树,但漆艺却很好地流传了下来。清代朱金千工床上的立柱泥金彩漆工艺。应敏明供图。宁海好漆匠很多,其中包括泥金彩漆匠人,国家级泥金彩漆非遗传人黄才良和陈龙就是代表人物,他俩合作的作品曾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黄才良的师傅是他的堂娘舅,名叫张学笔。学笔老人,宁海茶院人,他的泥金彩漆和绘画作品在乡间很有名,他还会写文章,常见诸报端。陈龙身形清瘦,天资聪明,会画画。宁海长街镇有条汇集百艺的老街,打铁、木工、泥金彩漆、剪纸、弹棉花、篾作等等,包罗万象。陈龙从小在老街上“偷艺”,他的泥金彩漆技艺就是东一点、西一点学来的。宁海做泥金彩漆的名家还有陈孝吉、童帝新、童小海等,个个出手不凡。新一代有80后华文彬和90后“泥金三少”:胡亮亮、王琼、王占奎。泥金彩漆品种丰富,大及床、橱柜等内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泥金彩漆以瓦灰、桐油、生漆、金箔等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序依次为:画稿、堆泥、沥粉、晒干、上漆、贴金箔等。泥金彩漆器物的图案大都采取“开窗”形式,窗内底色,则用矿彩青金石粉、绿松石粉、白贝粉等作为颜料调和而成,色彩斑斓、艳丽。这一切看似难度不高,其实有“秘诀”。陈龙说,煮桐油和捣泥糕都有秘方。煮桐油有专门的配料,一般秘而不宣。捣泥糕要掺进桐油反复捶打,泥糕如何算“熟”,全凭眼测和手感。按陈龙的说法,泥糕要捣到“年糕硬”的程度。当然,堆泥“塑形”极重要,它需要工匠时间的积累和自身的悟性。好艺人,心手相通,手中一边握着一团泥巴,脑子一边就在思考捏成什么样的造型。形造好,等泥巴干透了,经精细打磨,再敷以大漆贴金工艺和彩绘,一件不燥不裂、美轮美奂且能长久保留的艺术品就诞生了。旧时宁波地区“十里红妆”嫁妆里,经常能见到泥金彩漆作品,如床前柱、红橱面、红箱、果桶、粉桶、饭篮、帽桶、果盒、茶壶桶、香炉、拗斗等等,都有泥金堆塑点缀。我收藏的一张清代宁海朱金千工婚床,床前四根立柱上有泥金堆塑两副对联和四条流苏。对联一副诗云:闭门推出窗前月,抱石冲开水底天。另一副:预卜他年齐鹤发,定知明岁产麟儿。流苏造型为鱼和灯笼。堆塑书法规范,流苏优美。我还收藏有一对清代泥金彩漆双龙长提桶,桶高36厘米,桶径19厘米,桶身堆有泥金花卉虫草,桶盖堆有泥金人物,左右长提堆有两条极具神采的泥金盘龙。这对提桶造型准确,着色绚丽,花卉、虫草、人物、盘龙等堆塑无不生动,有鬼斧神工之妙,是清代宁波泥金彩漆中的佳作。泥金彩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今天它作为民间和国家间交流的礼品,早已走出国门。泥金彩漆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成了友谊的“使者”,它传播着宁波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人们展示着千百年来未曾褪色的绚丽和美好。
本文作者简介:应敏明,宁海人,收藏家。宁波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馆长,甬上吉木堂艺术馆馆长,《宁波日报》“四明周刊”“收藏与鉴赏”专栏作家。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甬派APP新闻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