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石雕佳作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赏读 | 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石雕佳作
时间:2023-11-0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249      分享: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座“凌空多宝阁”,一定不能错过的展览是“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这里是馆藏精品的展示区,镇馆之宝——四件翡翠玉雕大型艺术珍品也陈列其中,穿行游走,美不胜收。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在第二单元“大国匠作”中,分玉石雕、陶瓷、髹漆、织染绣等7大门类,展示了我馆珍藏的200余件近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老艺人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有独到的匠心,又经时间的沉淀,带着时代的风貌与印记,从中可以品味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发展与变化。
石雕作品区以丰富的色彩、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造型吸引了所有游客的目光。人类从使用石质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最早期的石雕探索,可以说石雕是伴随人类艺术起源而生的。发展至今,石雕已成为传统工艺美术中一大门类,除人们熟知的“四大国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外,还有贺兰石、紫袍玉带石、菊花石、汉白玉、青石以及各类砚石等,众多石材皆被用于雕刻。一方石出自一方土地,各种石材因产地不同而各有特色。“四大国石”也由早期的石印,逐渐发展为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石雕作品。

冯久和 寿山石雕《硕果累累》

“大国匠作”单元石雕佳作赏析
展览中,“大国匠作”单元选取的石雕精品主要创作于上个世纪中后期,重点展示了寿山石雕和青田石雕的名家名作,这两个品类也是自清代起极为盛行的石雕种类。石雕的魅力源自石之天然的属性,将其设计制作后,原有的色泽、肌理、质感等都不会改变。所以,优秀作品是在天然石材与巧妙构思之间形成完美的平衡。
寿山石雕《硕果累累》为冯久和所作。这件作品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历时300多个日夜的构思和打磨最终完成。这件作品被认为是我国寿山石雕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节点,开创了寿山石大型花果题材雕刻的先河,“是花卉、瓜果传统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作品所选寿山石材色彩极为丰富,实是不可多得的一块原料。创作者巧妙将不同颜色设计为饱满的葡萄、新鲜的荔枝、多籽的石榴、盛放的菊花等,生动逼真,见之似已嗅到了花果的浓郁芳香。
寿山石雕《三子戏佛》为林发述所作。林发述运用写意手法刻画了一位笑口常开弥勒佛,身背三个可爱童子,呈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石色过渡自然,创作者将其按比例设计为身体部分和衣袍部分,线条灵动流畅,自然飘逸。石材本身的裂痕处也巧妙地为作品所用。作品风格诙谐自然,拙中寓巧,人物神态逼真,造型静中有动,寓意深邃。

林发述 寿山石雕《三子戏佛》

寿山石雕《三个和尚》是陈文斌的代表作之一。陈文斌作为寿山石雕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善于利用石材的俏色,以人物圆雕见长,他擅长表现儒、释、道人物,民间传说、西方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诸多题材,他雕刻的人物神态细致入微,安然自得。《三个和尚》就是他创作的佛教题材作品之一,可以说是将俏色运用得淋漓尽致。此作构图设计精妙,作品中三人相互倚靠休憩,怡然安适,从中能感受到制作者沉静的心态。1986年,《三个和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希望奖”一等奖。

陈文斌 寿山石雕《三个和尚》

《秋菊傲霜》是倪东方的代表作品,倪东方是青田石雕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素以“巧雕”名世,在花卉创作上独辟蹊径,巧妙地借用石料中的原有色泽,创作出以花卉为主导的神形酷肖的艺术精品。入藏中国“大国匠作”单元石雕佳作赏析工艺美术馆的《秋菊傲霜》就是代表作之一,作品曾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作品以白黄为主色,作者选取深秋盛开的菊花,以秋霜为背景,体现菊花傲立秋霜亦柔亦刚的姿态。黄色橙黄色较多的部分为正面,花瓣与枝叶精雕细琢,花瓣卷曲自然,枝叶轻薄莹透,背面主要的白色秋霜部分镂空雕刻,减轻上部石质重压之感,同时也盛放着两朵菊花,使整体色彩运用统一。
《高粱》是林如奎的经典作品,是石雕花卉、瓜果传统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石料颜色主要是青白色中有红色,大块的青白色石料被雕成高粱的杆和叶,黄色和红色部分镂刻成颗粒饱满又颗颗分明的高粱穗,红白交相辉映,构图饱满匀称。作者从艺术加工角度适当夸大了穗与杆的比例,并使高粱杆生动交织,上下翻卷,富有层次。林如奎为深入了解高粱的生长特点,曾专门尝试栽培北方高粱种子进行观察比对。同时在20多年创作中不断对作品修改、提高,把高粱穗由最初的上翘改为后来的下垂,更显沉甸甸的丰硕饱满之感,让观众感受到丰收的充实与喜悦,也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寄寓[1]。
《光阴·生命》是周百琦的最后一件作品。周百琦在创作上一直积极钻研,《光阴·生命》是他成名作之后的又一佳作,遗憾的是制作期间他已身患重病,完成这件作品后便英年早逝了。作品中枯朽的老木桩和蓬勃新生的小蘑菇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效果,木桩上附生的挨挨挤挤的蘑菇,既有茂密簇拥而生的,也有在夹缝中零星生长的,处处显示着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此时作者已身在病中,对生命有着更加深沉的思考,正如作品背面所题:“余在穷病寂寞中,对人生颇有所悟,遂作此,寄情刀石抒发胸臆,愿知者共赏之。”虽然即将走到自己人生的终点,但是要通过作品留给后人的仍是无限的希望,“挺拔的,梦里依稀;新生的,造化自然。”这件作品是作者竭尽自己的心力,寄情新生力量的表达。

倪东方 青田石雕《秋菊傲霜》

从创作年代看石雕发展的地缘与人文因素
这几件出自大师之手的石雕作品,创作时间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技艺方面娴熟精道,创作风格各具特色。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发展来看,这个时代佳作频出并非偶然,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石雕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创作和研究繁荣活跃,助推了石雕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与举措促进手工业的恢复。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为工艺美术的专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1957年,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了我国工艺美术继承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及在生产上应当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鼓励恢复发展的同时积极创新。经历了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动荡不安和发展滞缓后,挖掘、保护和扶持民间手工艺,成为当时手工艺者的迫切愿望和历史职责。上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际交往也随之增加。一系列工艺美术品作为外交部选定的国礼,如青田石雕《小象》赠送美国总统尼克松,壁毯《长城》、牙雕《成昆铁路》赠送联合国总部,青田石雕《群马》赠送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多宝嵌漆器屏风《松鹤遐年》赠送日本天皇等等,工艺美术作品成为一张张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国名片。随着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时期购藏和研究我国民间手工艺作品的外国学者也不在少数,而民间手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理应在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中得到认同[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此时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经济发展、出口创汇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1981年,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会在北京举办,此奖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为工艺美术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
当然,若要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取得全面发展,最关键的是创作者拥有自主的驱动力和创造力,而这与当地深厚的地缘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息息相关。顾方松曾指出,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之所以能闻名遐迩,应具备几个因素:物质材料的独特性、具有相当的历史传统、有一定的创作群体且有一定数量作品流通市场、艺术价值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3]。石雕发展亦是如此,以寿山和青田石雕为例也可见一斑。

周百琦 青田石雕《光阴·生命》

寿山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市名为“寿山”的小山村,其质洁净如玉,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品种丰富。青田石出产自浙江青田县,以质地温润、硬度适中、色彩斑斓、花纹奇特的天然优势,成为具有独特性的稀缺资源。青田石在众多石材中形成独有的风情和品性,被称为“石中君子”。
目前可知最早的寿山石雕,应是1965年在福州发掘的南朝墓葬里出土的一对石猪,可知寿山石雕艺术少开始于1500年前。由1999年在湖州发现的“青田石璜”可知,青田石雕在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后经历代发展,石雕、石印的技艺和品类不断丰富,逐渐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变。
20世纪初,随着石雕开始远销海外,参加中外展览、展销等活动的机会也大量增加,使得中国石雕在中外的知名度都大大提升。如1915年,周芝山的《梅鹤大屏》和金针三的《小屏风》等青田石雕作品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均获得博览会银牌奖章。新中国成立后,石雕精品之作除用于国礼赠送外,还有不少入藏国家级博物馆、入选重要展会图册并选用在特种邮票印制上。如郭功森、林发述均有作品入藏中国军事博物馆;如青田石雕《谷穗》、寿山石雕《螃蟹荷花》和菊花石雕《秋菊傲霜》入选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如寿山石雕《醉入童真》《硕果累累》,青田石雕《高粱》《花好月圆》均入选特种邮票图案印制发行。这一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已频频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也极大地激发了手工艺者的创作热情。

林如奎 青田石雕 《高粱》

手工技艺的坚守与传承离不开守业、敬业、乐业的手工艺人,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如此。由早期的家族传承发展至后来师徒授艺,手口相传代代延续。寿山石雕出现了冯久和、林发述、郭功森、周宝庭、陈文斌、何益晶等一批大师,他们在石雕技艺的传道授业方面也成就突出。从浙江省青田县的山口石雕厂,走出了林如奎、周百琦、倪东方、牛克思、林观博、张爱光、陈小甫等一批青田石雕大师,林如奎老艺人不仅个人技艺出类拔萃,对青田石雕的行业发展也作出过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艺人的艺术创作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石雕作品的艺术个性愈加彰显,无论从雕刻技艺、风格塑造、情趣意境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也是随时代发展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小结
时代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兼收并蓄,总会在不同阶段留下历史的烙印。经典作品的构思与制作,可折射出这一阶段手工艺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对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反思。作品通过与生活和自然密切联系的选题,用艺术手法表达惟妙惟肖的造型,展示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亲切感,也是时代积淀所赋予艺术的创作土壤。
石雕技艺的传承有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石雕发展曾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是艺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一种匠人精神的展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石雕作品中体现了雕刻者不同的艺术体悟。石材是大自然造物,具有天然材质之美,无论色彩之美、形质之美都充满了变化,石雕技艺的精湛需要历经反复的磨炼,造型的设计基于创作者对石材的解读,对物象的领悟,要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创作者与石头之间必须经历心灵的沟通,将石材化为心中之物,才能使石头在创作者手中活灵活现起来。
倪东方曾说天下无处不题材,就看有没有感受。人们眼中的工艺美术大师,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热爱石头、喜欢与石头对话的人。与石对话,将其巧雕细琢,表达出传统工艺美术真、善、美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自然、亲切的愉悦感。相信石雕行业在未来会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奇石绘写意,以巧手胜天然。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