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手艺之瓷器篇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赏读 | 中国手艺之瓷器篇
时间:2023-02-0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27      分享:

        陶和瓷的区别不少。瓷器需要专门的土质,不像陶器只需黏土即可;瓷器成品也需要更高的温度来烧制,在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摄氏度之间。陶瓷成品更具有透明度,不吸水、硬度大,即使用钢刀在其表面划,也很难留下划痕。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瓷器,只是当时的釉色不稳、胎体杂质多。瓷器是由陶器演进而来。许多国家都有陶器,似乎只要有了农业、理解了生火,便拥有了制陶的需求和条件。
 孔雀蓝釉瓶
        五代时期的福建闽国墓中,便出土过一件波斯商人带来的蓝瓶,大概是储存酒水等液体所用。瓶子虽上了蓝釉,但质地疏松,仍处于陶器向瓷器过渡的阶段。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东汉末期,绍兴上虞才第一次制成了成熟的瓷器。南京出土的一款青瓷虎子(夜壶),刻着“上虞师袁宜”(上虞工匠袁宜)的名字。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瓷虽然闻名遐迩,但很少能出土完整的瓷器,这件器物是最早的青花完整器。青白瓷又称影青,比如莲瓣口碗,白中透青,青里含白。其瓷壁薄得可以透光,将莲瓣口碗举到阳光下,便能看到碗壁内外细碎的冰裂纹交叠在一起。青花瓷则是蓝釉、白底,不仅着色更稳定,且其淡雅的色调也更符合中国文人的山水意境美,因而广受追捧。
  元青花凤首扁壶

        这件器物的造型是龙首+手环的天鸡壶和扁扁的马蹄壶融合的产物;花纹则是枝叶缠在一起,属于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这是先在塑形的瓷泥上绘制红色花纹,再在其上涂透明釉的技术。      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此瓷炉模仿青铜器,花纹所描绘的是波涛汹涌的海洋;蓝底白纹需要大面积涂抹苏泥勃青,这种釉彩得从波斯进口。

 清乾隆粉彩百花尊,粉彩受到了西洋珐琅的影响,但其色调显示出柔软的粉化模样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进一步扩大规模,会聚各地能工巧匠,并更新了技艺(例如将铁刀应用于旋坯,以及吹釉法的诞生)。一些精致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明朝的釉里红、福海纹、成化斗彩;清朝的郎窑红、粉彩等。彼时,又恰好撞上了欧洲的“大航海”,景德镇瓷器源源不断输入西洋,风靡整个贵族上层。欧洲对中国的称呼“China”,便是瓷的意思。还曾有人指出,这个名称源自景德镇的原名“昌南”。
瓷器制作工序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说过:“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可见瓷器制作之难。
1. 拉坯
        又称走泥,这是制作瓷器的首要步骤。将制作好的泥团放在坯车的轮盘上,用轮制成型的方式塑造泥团的形状。先要将泥团抱正,然后在泥团中间抠出一个窝来,再逐渐上提将窝壁拔高,就能把泥团修整成匠人想要的样子。
2. 晾坯。
        湿度高的瓷坯很容易在烧制过程中变形,因此拉坯完成后就要将其放置于太阳底下晾晒,等它到自然干透。不能为了求快而采取火烧或炭火烤的方式,否则瓷坯便会干裂或干湿不均匀。
3. 利坯
       又称修坯,在瓷坯半干的时候将其放于轮车之上,用利刀修整其厚薄和直曲线程度,使得表面光洁、均匀。匠人的技艺就体现在这里,景德镇瓷器薄如纸,关键就在于利坯。
4. 雕刻。

匠人需要以瓷为纸,以刀为笔,在瓷坯上雕刻花纹。花纹应有尽有,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5. 补水。

雕刻之后,瓷坯上会留下些细小的刀痕或小孔,直接上釉则会导致缩釉、麻点,因此需要先补水。一方面,可以借此平整坯面,消去刀痕和小孔,并除去坯屑和粉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补水来发现坯体隐藏的气体及硬泥。

6. 上釉。

        将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釉料涂在瓷坯表面,一方面能起到保护瓷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瓷体表面具有玻璃般的光泽,更具美感。
7. 入窑
        上釉后就可以将瓷坯放入窑体进行烧制了。火的脾气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一致,即使最有经验的制瓷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亲手推入的一窑中,可以得到满意的成品。一般情况下,瓷器需要一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炼,十二至十八小时的自然冷却。如果设备运转不顺畅,有时烧到一半火枪还会喷火。
8. 开窑
        当窑体的温度降至常温时,整个制瓷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要到来了。如果烧制成功,匠人便会发现一个完整的、闪着光泽的工艺品,这就是最终的瓷器了。
原文载于:民族文化史纲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