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也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
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而陶瓷微雕艺术利用陶瓷本身的丰富造型,和其又硬又脆的质地而成为绝妙的微雕艺术载体。因材质雕刻难度异常,而被历代微雕艺术家望材兴叹,视为“珍品”。陶瓷微雕是绘画和微雕相结合,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是在没有彩绘的白瓷上刻上绘画或文字。刻在器皿上的,如盘、碗、花瓶、茶具、文具等;刻在瓷板上的再配上红木架子,则纯是艺术品了。
据记载,清朝已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
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举,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且栩栩如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了这一时期,陶瓷雕刻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雕刻艺术。
九十年代,中国民间艺人首创中国陶瓷(硬派)微雕艺术。其艺术特点是以陶瓷、玉石为载体,集硬雕、脆雕、微雕于一体,溶绘画、书法、篆刻于一炉。由于硬材(摩氏7度以上)在微雕时轻则“滑刀”,重则“崩裂”,难度极高,被历代微雕艺术家视为“禁区”。
经过艺人十余年潜心专研终获成功。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精、奇、绝的艺术境界,从构思到制作一丝不苟,出神入化,诗、书、画、印与瓷、玉互为衬托,相映成趣,使技与艺达到完美结合,形成了艺术风格。
陶瓷微雕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质地刚硬,雕刻时还必须在微小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的陶瓷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