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赏读|弹窗邂逅石雕:大足二人雕刻创作营
时间:2022-10-3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84      分享:

一、前言  

弹窗与石雕,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我和江城身上就神奇般地关联在了一起。由于北京健康宝弹窗(我的重庆码一直是绿码),我回不了北京由于疫情管控,江城也回不了重庆大学城。于是大足文创园的石雕实训基地就成了我们自我隔离的天堂——我们一起打石雕了!经过8天的努力,我们戏称的二人雕刻创作营就一步步雕凿成真。  

江城,90后当代新锐青年雕塑家,正在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作品。为了完成他庞大的创作计划,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月有余。

而我,一位年近七旬的雕塑老者,来此考察,意外滞留这里,于是就抄起了长达16年未曾摸过的石雕凿子和锤子与江城一起刻起了石头。往上追溯,上一次打石雕是2006年我在台湾高雄参加石雕创作营的情景。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雕塑创作营了之一,入营艺术家仅仅两人。在8天的时间里,我们一老一少,成为文创园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切,一起磨,一起雕凿,一起琢磨;我们一起吃住,一起核酸,一起谈中外雕塑......   

这是一段有意思的过程和经历,我们以雕塑物态的形式永恒性地记录了下来。看官们可以在展出的10作品中读出两位艺术家各自截然不同的雕塑语言,除此之外,还会为一段人生的特殊经历莞尔一笑。                   

                           
                                 朱尚熹(2022年10月22日)


二、入营艺术家暨石刻作品

                 

江城,1994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重庆丰都。

2015年起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影视摄影专业。

2016年,以全校第一的考核成绩,转入到雕塑系专业。

202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器物雕塑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20—2021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2021.3.22—2021.4.30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

2022.4.16—2022.4.26 糖Studio|艺术家驻地计划

重庆市雕塑协会会员

丰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

现生活于重庆

获奖:

2021 乡与城--第二届重庆雕塑大展 《猪·2019》荣获优秀奖

2020 iArt青年艺术计划 《子非鱼》荣获一等奖

2020 第六届“丰盈韵”创作营 《子非鱼·呼吸》荣获一等奖

2020 曾竹韶奖学金《子非鱼》荣获曾竹韶一等奖

2020 “开发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子非鱼》荣获学院奖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江城创作自谈:

创作背景

这种的创作有一定的延续性又有一定的不一样,从第一套的子非鱼可以接触鹅卵石、并从新去认识这一直伴随身边的材料。鹅卵石是经历了无数次大自然洗礼后保留下来的石头精华。而且种类和颜色特别丰富,便于表达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的“鱼”。另外,鹅卵石它那本身在水中与鱼同栖的特性,也是让我选择这一材料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在制作第三套子非鱼时,因为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我停留在了四川宝兴,当时的子非鱼表达更多的是从外界出发,对一定社会问题的反映,有一些恐慌在里面。系列三即是将石材代入长江的语境,通过模糊物体之间的属性,将其雕刻成鱼儿,完成身份的转换。现在又一次因为疫情,因为有三驱镇这样一个有石雕梦的地方、有娄老师的国培活动、有与朱老师的不约而同,这次是对鹅卵石的一次深入的探索、卵石内心与外表的重构、卵石自身与外界的探索…,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更偏向材质的抽象研究性创作。

在上学时确实有点不赶趟,没赶上朱老师的讲课。在这次创作营上朱老师开了个小灶,老师从雕塑本体语言到当代雕塑、器物雕塑、以及国际视野下的雕塑艺术对我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析与讲解,在这次创作上也有很多改善和升华。在疫情对我们生活一而再再而三的影响下,在各界人士都有躺平的想法时,我们这两个石匠以自己的方式行动着,在这里进行“隔离式的二人石雕创作营”,我时常也在思考,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身份、艺术对于我来说又是什么?通过这个创作大家可以看得出,艺术就是我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外界太多的东西,通过席勒的美育理论,艺术是可以帮助后疫情的人性进行完善的,当一个人回归本质时,行为就变得尤为极简,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三点一线……。

介绍创作

这次创作主要基于对大足石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考察大足石刻时就发现了很多关于轮回、前世今生等经变造像,其实佛最终解决的是人性问题,不管宗教信仰还是政治,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本次创作的出发点。

《金石可镂》着重在这个“镂”上,古人雕琢玉石最大的困难在于镂空,因为工具的局限与职务的责任上,不得以投入长年累月的雕琢,在好的材质材料上常以繁琐细节、镂空雕琢等方式体现对它们的尊重,从古代玉石、家具、青铜鼎等器物上可见一斑,这么看来野口勇式的极少雕刻为一种珍材,难道说东方式的极度雕刻不是尊重材料吗?

积于上面两个问题个人在河床里找了一些最圆、最无个性、中庸的卵石进行创作。古人镂空的问题,在现在的坚石遇到现代机械时,重置语境,它的形态不完全是水的作用力,通过对金石进行绝对的工作时间段输出、进行挖空,并且留有大量的时代特征(电动工具刀痕)等,主要想去植入在这四维空间外的时间,时间的不同作用力以及不同时间的作用力,这里既有我与卵石之间的那一份倔强坚持,一种肉身成道的决心,这种决心也是当下循石的过程,也有纵然凛冬将至,也盼春暖花开的一种诗意坦然。

用古人尊重材料的镂空方式进行创作,不同的是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石材内部虚实的触摸与掏挖,挖掉松软夹层 留下“石骨”,用特制磨头雕琢留下如海水冲泡侵蚀而成的刀痕形态,表面呈现水侵性的内凹鱼鳞造型,加上海石与卵石的结合组装,一种反常态的结合以及水作用的另类效果…,这是个人一种来源于天地规律而反行之的造型、以及语言探索、人与石肉身的探索与互换,从而体现古今工艺的对比、以及人与自然雕琢的结合,并进行不同时间、空间的认知与在造,寻求内与外的对话。

最后分享一句经典,佛语有言:让石成石;让花成花;把自己还给自己。

石头敞开心扉,大家漫步进入!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金石可镂》系列 -作者:江城 



朱尚熹石雕简历

1995年8月,参加‘95中国威海国际石雕比赛,作品《石头·女人·梦》获优秀作品奖。

1998年7月,参加桂林“愚自乐园”第四届国际雕塑创作营。创作花岗石作品《阳光下的梦》。

2000年9月,参加中国福建惠安国际雕刻大赛,创作大理石雕刻《石头里的梦》获二等奖。

2001年9月,石雕《拔地而起》参加中国石家庄国际雕塑邀请展。

2002年5月—9月,参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奥肯拉根地区国际雕塑创作营,全程由雕塑家自己独立雕刻大理石作品《山谷之门》,作品高2.7米。

2003年,白大理石作品《金九先生像》建立在首尔金九纪念馆。

2003年,花岗石雕《牧童短笛——家乡的桥》建立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

2006年1月—2月,赴台湾高雄义守大学参加石雕创作营,全程由雕塑家自己独立雕刻作品《初雪》,作品高2.5米。

2022年10月,策划并参与“弹窗邂逅石雕:大足二人雕刻创作营”,创作作品《方尖碑》、《原野》、《钵钵》、《6+6双重架构》以及与江城合作作品《远古的篝火》。


《6+6双重结构》-作者:朱尚熹
《6+6双重结构》-作者:朱尚熹
《钵钵》-作者:朱尚熹
《钵钵》-作者:朱尚熹
《钵钵》-作者:朱尚熹


《钵钵》-作者:朱尚熹

朱尚熹策展与雕刻理念自谈:

本次微型雕刻创作营的成功实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足文创园的雕刻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完全可以贯穿创新意识,在策划和组织活动上探索多元化的模式,最终目标就是繁荣和行销大足石刻文化。至于“邂逅”二字的选择出于即兴,表层的意思说明了本次活动的缘起。但深入分析,“邂逅”二字正好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属性特点。邂逅,意味着不期而遇,意味着喜出望外,意味着艺术的偶发性和在地性价值。

如果将邂逅命名的创作营继续下去,那就会将这类活动维系在当代性价值的追求上。

在我的一个讲座《雕塑与媒材》中所坚持:雕塑的媒材并不仅仅是指材料本身,而是包含了工具语言。而在材料与工具二者的关系中,工具要素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啥?材料是相对静止的,是大自然给与的。而工具则具有人类文明的属性,是进化的,是科技的,是动态的。在这次的石雕创作中,我尤其在意工具语言的保留,并通过因为不同工具的使用与不同工艺所造成的对比关系,达到我希望的艺术效果。我这次使用的主要是角磨机切割和石工的合金钢尖头錾子雕刻。磨的、切的、凿粗造的、抛光亮的语汇,我都用到了,并保留在作品最后的效果上。

同样,在讲座《雕塑与媒材》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节约,其核心的思想就是使用有限的要素进行创作,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做应变式的创作。显然,这样的创作思想正好与我设定的策展思想——“邂逅”——相吻合。反之,那种主题先行,有预设方案的,有预谋的创作方式,就与我倡导的应变、节约、随机的方式格格不入了。就地取材,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不为主办方提出额外的非分要求,就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节约姿态。我这次的创作石材和石材的形态都是就地发现,并拿来运用的。拿到材料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改变材料的属性(形态属性),改变其形态身份。改变的途径就是通过凸显雕塑本体语言的各要素来实现的:比如通过材料的不同站姿,促使它空间和重力重心的改变。然后,再赋予肌理对比与局部空间的跌宕,形成可阅读的细节。最后达成的结果是能调动观众的脚步,身体的姿态,在360°的空间中去体验我的作品。在这里,作品标题与像个啥都是表层东西,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回答和宣扬我个人对雕塑的思考。当然,每一件在回应雕塑话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一件材料的形态不一样,或耸立、或平坦展开,或收缩、或理性架构,那么所蕴含的雕塑品质取向也就不一样了,自然,我手持工具与材料的互动也不尽相同。我们经常讲材质语言,工具语言,这次我在思考一个“现场条件语言”。我使用的材料与工具几乎全部是限制在现场条件和场景里的。有的作品就是使用随地捡起的废弃材料,点石成金。正所谓带着镣铐的自由舞蹈是很悲壮的、厚重的、掷地有声的、深沉的;而丰厚条件下的舞蹈是过分华丽的,粉饰的,堆砌的,轻飘飘的。

这次石雕实践肯定会进一步充实我的讲座《雕塑与媒材》的内容,使得其中的思想更具说服力。

在布展的环节,具体的雕塑作品就转化成了整个展厅装置的个体要素。这次展览我坚持了不要正常雕塑台座的思路,一切为展厅的空间服务:上天入地,左右逢源,前后顾盼,将所有作品装置化,表述整个展览的空间。所以展览那一天,好些朋友说这个小小的展览很当代。其实就是在布展中贯彻雕塑空间思维的原因所致。

《原野》-作者:朱尚熹
《远古的篝火》 -作者:朱尚熹 江城
《远古的篝火》 -作者:朱尚熹 江城

三、展览基本信息

策展:朱尚熹

创作营艺术家:朱尚熹 江城    

主办单位:重庆市大足石刻文创园

承办单位: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大足区石刻协会

协办单位:重庆大足石雕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莲山公共艺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六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创作营时间:2022年10月15日——10月22日

创作营展览时间:2022年10月23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大足石刻文创园

展览开幕时间:2022年10月23日上午10:00

展开开幕式主持人:段勇(重庆大足区石刻协会会长

四、出席展览开幕式嘉宾:

朱尚熹 《雕塑》杂志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创作营策展人

江 城 新锐艺术家,“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重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曾 岳 四川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雕塑系教授

唐 陈 中共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区(重庆市大足石刻文创园)工作委员会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党委书记。

娄 金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器物工作室主任

毛世福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 文创中心主任

张 超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青年教师

刘能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大足石雕 16 代传人

邵天云 邵氏玉雕工作室 大足石雕知名雕刻艺术家

张 瑾 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副镇长

宋 海 重庆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陈 怡 重庆市大足区精善雕刻有限公司总经理 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双师型”专家

刘 刚 重庆莲山公共艺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 琳 重庆六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陈 莉 重庆半山小隐民宿总经理

高万里 新锐艺术家,安岳石刻非遗传承人“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重新艺术人才培养” 项目学员

陈 锐 青年雕塑艺术家 “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重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段 勇 重庆大足区石刻协会会长,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大足石刻文创园服务中心副主任

《雕塑》杂志主编,本次创作营策展人朱尚熹讲话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党委书记 唐陈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雕塑系教授 曾岳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器物工作室主任 娄金致辞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 文创中心主任 毛世福 致辞


新锐艺术家,本次创作营入营艺术家 江城 发言
 新锐艺术家,安岳石刻非遗传承人“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重新艺术人才培养” 项目学员 高万里 发言
青年雕塑艺术家 “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与重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陈锐 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青年教师 张超发言
重庆大足区石刻协会会长 段勇 主持展览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出席开幕式人员集体合影
创作营花絮:









原文载于:雕塑杂志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