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苏州制扇史略
时间:2022-07-2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1439 分享:
苏扇,亦称“苏州雅扇”,是苏州扇子的总称。苏扇包括折扇、檀香扇、团扇、宫扇、象牙扇等。其历史可追溯到晋代。东晋时,乐府《吴声歌曲》中有“团扇歌”。宋代陆游有诗曰:“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经历元明后,苏州又以吴制的折扇闻名四方,据《正德姑苏志》载:“明代竹扇骨产于陆墓。制扇骨的名匠有:正德、嘉靖年间的马勋、马福,万历年间的柳玉台、蒋苏台、沈少楼。”《吴县志》上还有“马圆头、柳方头、蒋则方圆并精”之说。蒋苏台的一柄扇骨,高值白银三、四两。万历年间,杭元孝仿“高丽式”扇骨,更加精细光洁,“悬重价不可得”。明代中叶,随着吴门画派“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的形成,苏州文人在折扇面上挥毫作诗绘画成风。苏州折扇因此繁荣。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一书言:“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绿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明代的扇面以方氏的最为著称。陆润庠书法成扇(苏扇博物馆藏)
清初,苏州精制的扇骨被作为贡品,同治年间,苏州折扇业成立公所,地址在桃花坞韩衙庄内。太平天国后,苏州扇骨作坊有十多家,工人百余人。光绪年间,津浦、京奉两线通车,苏扇开辟了奉天(沈阳)市场。但苏州生产能力有限,扇主便委托南京、常州两地作坊加工,进而两地有十多家作坊相继迁苏开业,亦集中在桃花坞一带。南京的杨老五、常州的张多宝,均于此时来苏开业。南京来苏的称“南京帮”,以生产行货(大路货)为主,常州来的称“常州帮”,做市货(高档货)的较多,还制鸟木、紫檀木折扇。民国初年,折扇业又有发展,作坊由桃花坞扩展到西街,这时,扬州的黄荣记、祝锦记等扇庄,也迁苏生产,后称“扬州帮”。至此,苏州成为折扇的主要产销地区。而此时,从常州来的“张多宝”扇骨作,已扩大为“张多记”扇庄,成为苏州第一大扇庄,立“嘉禾”商标。当时已生产檀香扇(有男扇和女扇),产品不仅内销,还出口日本。20世纪30年代初,苏沪一带重新兴起玩赏书画折扇之风,各扇庄生产各种式样应市,扇面新品种也纷纷推出。“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扇庄委托,依照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檀香扇,向南洋推销后,风靡一时,此后,苏州檀香扇便独树一帜,开始专业生产。同时,苏州扇骨巧匠梅宝生、许阿金、杨老五等,其中尤以杨老五的水磨骨选料讲究,做工最为细腻,圆头扇也是他的拿手杰作。制扇面的首推张镇,能制“三开扇”,可向左右撒开(旧时春宫画扇,即用三开扇,向右撒开时用以隐蔽),整新破碎的书画扇面亦是他的特长。30年代中期,苏州扇骨作坊有60家,扇面作坊有16家,漆骨作坊7家,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数十家大小扇厂处于瘫痪状态,但檀香扇却有发展。当时有18家扇庄生产檀香扇,人数300人左右。此时,也设计出纤秀而文雅的“双空”女扇和拉花、绘花结合,以及全拉花等新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于1958年成立了苏州折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此后,制扇业开发新品,折扇增加了舞蹈扇、广告扇、轻便扇等。绢宫扇除采用传统的“苏画”“杭画”外,还设计了卡通动物等。苏州檀香扇以名贵的檀香木制成,制作技艺“细、巧、险、奇”。苏州檀香扇厂挖掘新材料,运用禾木、柏木、拉花喷香、制作香木扇,同时运用细拉工艺,拉烫工花,使其成为工艺精美、风格独特的苏州工艺美术品中之一绝。1979年,苏州“如意牌”檀香扇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产品,1981年在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如意牌”檀香扇、水磨骨玉折扇,竹骨纸折扇,均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苏州折扇以扇骨形制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苏州折扇品类和花色不下三、四百种。竹折扇材料,要选用纹丝细腻、白泽雅洁的竹片。其加工工艺关键是磨工。苏州以水磨闻名,重在打磨。打磨不用砂皮,而是用木贼草(有细直楞),在浸水后用它不断反复打磨。待晾干后,继用榆树叶磨光,以显出扇骨的细泽和光洁,最后用川蜡上光,使其娇嫩玉润。这是苏州折扇的主要特色。苏州檀香扇的工艺特色,主要表现在“三花”的装饰手法,即画花、烫光、拉花。画花,是在绢面上画花,上世纪50年代称之“苏画”和“杭画”,花卉常用牡丹、菊花和罂粟3种;60年代,画家们又创造出一种后称“细画”的形式,画面是以恽(南田)派花卉为基调的“小写意”,构图丰满,设色文雅,形成现在檀香扇的独特风格。拉花,是用钢丝锯花扇骨上拉出镂空图案。60年代,突破以往单调呆板程式,创新为“细拉扇”,70年代运用细拉花工艺又设计“对花”的新法,使图案更加巧妙精美,在一片又窄又薄的扇骨上,可拉出花纹不一的数百孔眼。这是苏扇制作中的又一绝技。烫花,是将铁笔加热后在展开的檀香木扇面上烫出焦色的画面。旧时烫花是铁笔要穿过烧红的煤炭球,利用传导至铁笔上的火温烫画。运用这种方法的烫花高手是龚福祺,他善于烫绘戏文人物,无需画稿,能默烫各类戏文画百幅之多,且字画俱佳。今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可看到他的佳作。1958年后,改铁笔为电笔,烫时方便灵活,效果可与铁笔媲美。70年代,檀香扇制作时,将“三花”技艺用于一件产品,或以拉花为主,配以烫花;或以烫花为主,辅以拉花;还有将拉、烫、镶嵌技法结合运用于一扇的。镶嵌材料有骨、象牙、玉片、翡翠、珊瑚、金银丝等。
进入21世纪后,苏州扇厂经改制后,仅有少数人在制作出口折扇,而水磨骨的制作都回到了民间。目前,苏州制作水磨骨最为著名的是徐义林。徐义林,男,1933年生,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少时从扬州到苏州“胡汉东制扇作坊”学艺,尔后在苏州扇厂从事制扇研究与制作,从事“扇骨”艺术造型和制作60余年。他制作的高档折扇“水磨骨”(和尚头),燕尾方及紫檀木,红木、乌木、鸡翅木等扇骨的头样造型多达百余种,被人誉为“江南扇王”。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徐义林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八旬仍在家从事扇骨的研究和制作,同时指导其子继承传统扇骨的制作技艺。徐义林于2020年4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21世纪初,苏州檀香扇厂改制为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现有几十个职工从事檀香扇的制作,除了制作高档的檀香扇外,还采用其它材料开发红檀、柏木等系列扇,形成了高、中、低档的各类产品。此外,散落在民间的制扇工场还有多家,但都以中、低档为主。近年来,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创新,制作了几件精美绝伦的檀香宫扇和象牙宫扇,其中有:200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九龙至尊”檀香大宫扇,2005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黑檀描金折扇《贵妃出巡图》,2008年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象牙宫扇《蛟龙戏水》等。这些作品都代表了中国当代檀香扇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2007年,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保护基地。邢伟中,男,1954年出生于苏州,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担任苏州檀香扇厂副厂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他从事檀香扇创作与制作40余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上世纪80年代创作大型拉烫镶嵌檀香扇《唐伯虎点秋香》,首次运用仿现代素描的技法,丰富了檀香扇艺术表现方法。其代表作还有:大型双面异样拉烫檀香扇《人文荟萃·歌舞升平》、《姑苏名胜拙政园·狮子林》,大型象牙宫扇《蛟龙戏水》大型沉香、檀香木雕《九龙至尊》大宫扇等。作品屡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陈琴,女,1963年生,苏州市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绘画系,同年进入苏州檀香扇厂,专业从事苏扇设计、檀香扇烫画技艺30余年,她设计制作的檀香扇作品充分运用镂、画、烙、雕、镶嵌多种传统技艺,体现出精致高雅的苏扇风范,具有构图灵巧飘逸,设色明秀清朗的个性艺术特色。王健,男,1965年生,苏州市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民间工艺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的学生。从事制扇技艺30余年,运用苏扇扇骨、扇面、扇刻等传统技艺,研究整理发掘失传的明清制扇技艺,先后恢复制作失传的明清苏扇扇骨和扇面,代表作品有“明式乌骨泥金扇”系列、“明式泥金扇面”系列、“老矾扇面”等。
盛春,女,1971年生,苏州市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制作技艺(绢宫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苏扇制作技艺二十余年,继承了传统苏扇制作技艺,尤擅长设计、制作团扇、绢宫扇。多年来,不仅成功复制了一批清代宫扇,而且创新创作了一批富有江南文化韵味的时尚团扇,并成功申请了四十余项外观专利和发明专利。盛春 宫扇《十二瓣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