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工珐琅凝结淬炼之美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珐琅”为外来工艺名称的音译,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中国古代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珐琅以矿物质的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金属做胎的器体上,最后经烘烧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工艺品。
一般以金属为胎敷涂珐琅的珐琅器,称为珐琅工艺品;也有以玻璃或瓷为胎敷涂珐琅的,为玻璃胎画珐琅及珐琅彩。如今我们较为常见的珐琅工艺品就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多个品种,在不同的时期,它们又各占上风。
在纹样上,珐琅器体现了较多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初看珐琅会最先被它的配色与纹样所吸引,大块迷幻的宝石蓝包裹着充满秩序感的红、白、黄,这些釉色热切奔放,色泽润亮;充满神秘感的摩羯纹、来自远古时期的兽面纹、金光灿灿的龙凤纹勾勒出世间气象的云诡波谲,也写照着几代皇帝对华丽、繁缛的热情与向往。
元代珐琅以铜胎掐丝珐琅为主流,当时烧造大食窑的阿拉伯工匠也在内府中协助中国工匠烧造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此时的装饰纹样以缠枝莲纹为主,又被称作为西番莲纹或勾莲纹。
元代掐丝珐琅中一般在器物的腹部制六朵以红、白、黄为釉色的掐丝缠枝莲纹,部分体积相对较大的珐琅都在口沿处装饰一周各色的小朵菊花,有的还在内壁饰以葡萄纹、鹤纹等。其足部和耳部也多见动物为纹饰。
兽耳、象足、攀附在肩部的双螭龙……它们似乎摆脱了古书传说里怪异与神秘的形象,恢复了动物原有的俏皮、可爱与娇憨,巧妙地和器物融为一体。
明代传世珐琅以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为主流,还设立了机构——“御用监”专为皇家而制器。
明代早期珐琅的掐丝和纹饰还保留较多元代的特点,纹样依然以缠枝勾莲、菊花、葡萄纹为主,同时也增加了龙凤穿花、狮子戏球、花蝶纷飞等花卉动物相结合的纹样;明晚期还出现少量人物、山水等纹样。
似乎到了明代时期,这个器物上的自然王国,变得更加繁荣和发达。狮子戏球纹样很是绝妙,几头活泼的狮子叼着飘带在追戏滚球,四周时而有勾莲、菊花,枝叶茂密拥簇,仿佛那一小方天地已困不住它们要跳跃、奔跑的兽性本能。
摩羯纹虽是神秘而又少见,但是它一出场却不乏龙凤的气势,传说中摩羯鱼身形巨大,且长着兽首、长鼻、大口、利齿、鱼身鱼尾,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而摩羯纹传入中国后,在隋唐时期融入了龙首的特征,便逐渐幻化为中国的“鱼龙纹”。
鱼多子多福,而龙尊贵吉祥,因此两者结合应该也没有哪个皇帝不喜爱吧。
清代将珐琅制品推向了繁荣,除了掐丝珐琅更加成熟多样,画珐琅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焦点。康熙早期画珐琅烧造尚未完全成熟,但在造型、纹样、色彩等方面有着浓厚的中国民族特点。
雍正在位13年,设立了“珐琅作”,征调了大量的优秀画家进入珐琅作作画,加上造办处的最高管理者怡亲王有着全面管理才能与极高的审美标准,这些都使得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工艺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雍正时期珐琅器的纹样多为各种花卉、鱼虫、鸟禽,题材十分广泛,色彩典雅细腻,诗、书、画融为一体彰显着较高的艺术品味。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器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凡举乾隆时期的珐琅制品,无不以工艺精湛取胜,取得了中国珐琅工艺史上前无古人可比,又精绝盖世的成就。
掐丝珐琅与錾花工艺结合,珐琅与珠宝结合,还有锤揲、金工技术,使珐琅器表面的纹饰呈现立体浮雕的效果,充分彰显金碧辉煌、繁缛华丽的皇家贵族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纹样题材已经十分丰富饱和,除了保持康、雍时期的缠枝勾莲、花鸟鱼虫,还出现了仿古兽面纹、几何纹,欧洲典型的洛可可式图案,具有浓厚西洋风格的人物、建筑等大量纹样题材。
乾隆时期的珐琅器,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诉求、美学和工艺,把一件件静置的器物,打造得耀眼迷离。
珐琅工艺在与中国古代工艺结合的路上,跨越了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朝代,耗尽了无数工匠、画家的汗血,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当之无愧的“顶流”。它身上那无可替代的色泽与气质,会随着岁月的打磨愈显光彩。
来源: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