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生花:剪不断的中国之美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每一门艺术似乎都有它们的专属语言。国画有“运墨而五色具”,油画有着抽离具象的色层美。
而剪纸作为中国古老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它的语言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
以圆点、月牙、锯齿等纹样构成剪纸的文脉,以色彩、质地以及思想情感构成千百年来剪纸之下流动不断的血液。
在纸张还未出现时,在审美和制作上就具备了剪纸产生的条件。
先秦时期的雕镂技术已经广泛流传,虽然未能在纸上实现,但在皮革、燃帛、银箔上镂刻裁出的纹样,已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如商代的凤纹金箔片、战国的镂空刻花银箔片,还有广为人知的皮影艺术等创造出的成就。
汉代纸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如今考古学者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地区的阿斯塔纳葬墓群中发现了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其中就生动有序地呈现了对猴、对马、忍冬、菊花等纹样。
在古代剪纸可用于布施亡魂,被施与法术幻化成不同形象,杜甫在《彭衙行》写下“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它可用于民间巫俗,《三洞群仙录》载:“时或以纸剪蝴蝶数千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拍手即下。”
甚至还能用于医药,若是治疗小儿腹泻可“剪作花,贴眉心”,若是治疗产难危急的产妇可“以纸花剪如杏叶大,摊上贴脐心”。
当然我们最常见的剪纸还是用于岁时节俗:剪窗花、剪纸灯、剪纸钱、除五毒……
虽说这小小的剪纸看似随处可见,但它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有学者总结剪纸纹样是“求大”,以原始的审美意识进行高度夸张与概括地呈现;
也是“求全”,体现阴阳五行的哲学观——纹样造型完整对称、动静相宜;
还是“求活”,表达的是活泼开放、自由洒脱的一种精神情感。
锯齿纹、月牙纹在剪纸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最基础的纹样。
其中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柔软的绒毛、动物的牙齿、鱼的鳞片、花瓣的边缘等,以长短、疏密、曲直、刚柔表达出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月牙纹可以表现人物的眼嘴,还有更多植物、动物的弧度修饰,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形象。
这也诠释了中国艺术重视线条美的重要特征。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它是接地气的,纹样题材多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表达和向往。
过年贴窗花祈求避邪消灾:“守门娃娃”纹样可防瘟疫、保安康;室内贴老虎、狮子纹样用来镇宅;
凶神恶煞的门神纹样剪纸,可吓走妖魔鬼怪。
它们起源于远古图腾或巫术信仰,但展示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在剪纸中创造出美的艺术。
人们祈盼纳福迎祥、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延年益寿的朴素愿望:神仙、瑞龙、祥云、飞鸟、人物、走兽、植物等纹样,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成为千百年来追求吉祥的永恒主题。
也可以说“剪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造型艺术体系”。
剪纸用它特殊的语言将无限的神韵藏于小小的尺幅之中,以简洁的线条再现远古图腾、巫术崇拜、民俗文化的具象。
以大红大绿配色展现热烈的、纯粹的民间情感,这些信仰与情感混合在一起,成就了那个异彩纷呈的新世界。
来源: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