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平:一阁根雕透乾坤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刘小平:一阁根雕透乾坤
时间:2023-10-09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86      分享:

刘小平,1970年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扁雕”“漫雕”艺术创始人。创作注重自然之美、意境之美、情性之美,代表作《老子系列》《水浒一百单八将》《善哉》《闲情雅趣》《入悟》《唐宋八大家》《有容乃大》《道法自然》《人间万象》《百态弥勒》等,五十余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金、银大奖,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台湾中台禅寺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等艺术博物馆收藏。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根雕艺术家刘小平的工作室,漫雕系列《人间万象》,形象风趣,颇有巧思;《百态弥勒》系列,造型浑融,笑容极具感染力;也有大量的根抱石创作,木石结合,宛如天成。在刘小平眼中,每一块残缺的朽木,都是一件有灵魂的作品。


《静观》

结缘人物根雕

初中毕业后,刘小平外出打拼,干过木工,做过食用菌生意,还搞过装潢,卖过电动工具。19岁,他到杭州,开始制作根艺盆景架,成立“刘小平根雕艺术工作室”。5年后邂逅的一场根雕展览,真正确立了他的人生方向,从此与人物根雕结缘。

1994年,刘小平24岁,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在中国美院举办一场根雕展览,他发现展厅里一件小小的根雕作品,价值抵得上他做的一个百斤重的盆景花架。心有所动,刘小平买了一台凤凰牌的相机,把展厅里所有的根雕作品拍摄下来,开始自学人物根雕。

年轻时的刘小平在选择人生的道路时,对根雕很执着,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能成为什么。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店也极少有根雕相关的书籍,找学习资料十分困难。于是,他便找来寿星、钟馗、门神等年画贴在墙上,每天盯着它们寻找灵感。掌握这些年画的雕刻方法之后,他又将自己当作观察对象,在墙上挂了镜子。于是,每天观察镜子里的自己如何喜怒哀乐,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自发训练,锻炼了他敏锐的观察力,这让他雕刻的人物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到处看展览,拍回来大师的作品,一件一件慢慢钻研,视野就此渐渐打开,专门学习的石雕和绘画技能,对他的人物根雕也极有帮助。


《处处皆风景》

一雕一刻皆修行

刘小平无疑是自学的高手。没有拜师学艺的经历,这反倒让他大胆地博采众长,拥有创造独属自己风格的机会。当然,他也常去拜访艺术大家,向他们取经,他对老师们的创作十分尊重,会用心去领会老师们的创作思路。他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为什么会这样雕刻?“自学不是局限,我觉得它让我的眼睛盯住了世界,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刘小平说,“自学的人,往往会跳得出来。因为少了框架的束缚,他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迸发出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最终归结于他的悟性。在我们这个领域,有的人至多只能成为很好的工匠,但有的人有思想、有见解、有修为,他就不会止步于工匠,而是跳脱出禁锢成为大家。”

根雕艺术不是独立的,而是集大成的一种艺术。它如果是一道菜品,必然可咸可甜,可酸可辣……在刘小平的根雕作品中,我们能看见儒释道的光辉若隐若现,时而光芒万丈,时而光晕悠悠。“我本身从小就对寺庙比较熟悉,年轻时常会去庙里走走,感受佛教的文化。我也对道家文化感兴趣,心浮气躁的时候,我就去找这些先贤们,或者通过精神的渠道,或者到实际的地方去看看。”刘小平说,“不论你如何倾诉自己,当你站在这些贤者面前,你最终会找到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从而找到心中所想。”

当笔者问及根雕艺术为何与年轻人有一条鸿沟时,刘小平说:“随着年岁增长,我意识到,我对生活的理解比年轻时更深刻了。也就是说,当你有足够多的经历,你的修为就会渐渐上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我知道年轻人有他们的喜好和选择,但我更清楚自己作品的市场定位。作为艺术家,我们必定坚守自己的强项,而面对市场的需求,我更倾向选择思想成熟的客户,毕竟考虑到时间、材料、技术的成本和根雕塑像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我只能说,我在等待他们成熟起来。”


《十八罗汉》

树根石隙觅秀异

根抱石的出现需要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植被茂盛、雨水充沛的山上,有些细小的树种掉落在石缝间,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将石头“抱”起。正因为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寻到这样的根抱石原材概率极低。木与石的随机组合,有着天然赋予的想象空间,但也束缚着创作者的表达。刘小平说:“搜寻根抱石的原材料,需要靠机缘巧合,要创作它,需要实力,更需要运气。”

根抱石的创作并不总是顺利的。有些根抱石原材料落满了灰尘,创作者苦于找不到灵感,也只好一推再推,时间可能长达两三年之久,刘小平创作的根艺茶台《茶圣陆羽》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件根抱石原材甚是稀有,石料部分是根抱石中少见的粉色大理石,树根石隙觅秀异形态扁长,有一较大的平滑面。缠绕其上的木根占比不大,整体较为秀气。如此宝贵的原材料,若做弥勒佛,其体量瘦小,气质也不太相符。刘小平苦苦思索,等待缪斯的降临。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观察这件材料,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突然一天,灵光一现,扁平的石料让他想到了唐人陆羽——以著《茶经》闻名于世。在他的《茶经》里,流露着“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于是,形、意契合的《茶圣陆羽》就这么诞生了。造型与寓意的和谐,将这件根抱石原材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

回首多年的创作历程,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渐渐有了经验之后,刘小平明白,越是独特的材料越有可能出精品:“有些材料太美了,可是当时的想法没成熟,那就先放一边。有时间就走到它跟前,观察它、揣摩它。这样,灵感就会一点点累积,到达一个界限后,就豁然开朗,这时就可以动手了。”

拥有二十多年的根抱石创作经验,刘小平对它的掌握已很成熟,比如如何取形、表达主题、空间运等等。艺术性和市场性,也是他认为必须考虑的创作方向。所以,在他的工作室里,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琳琅满目,涉及儒学、佛学,也有道学等等,满足了不同层面的客户的喜好。

刘小平的精工细作,不仅让根抱石有树木的生命力,而且也让石头的刚硬散发出些许柔和。仔细打量这些作品,不知不觉,人们体会到木石结合所迸发的精神魅力。即使碰到所谓的“残次品”,他也能“绝处逢生”——“残缺不一定都是坏事情,这个残缺恰恰是你艺术处理上要体现的东西”。

在一次采访报道中,刘小平谈到了自己对“匠心”和“美学”的理解,这同时也是他多年以来的一个创作写照。“我的作品,哪怕是最传统的根雕作品,都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调查市场上有什么,人家做过什么,做到了什么水平?然后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东西?我对匠心的简单概括,就是要‘有别于人家’。怎样才能有别于人家呢?你就必须多走多看,走得多,看得多了,经过归纳总结之后,你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推陈出新。”


《十八罗汉》

无形之处觅有形

在刘小平看来,根雕艺术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它的本质是在无形的体量中找到具体的形象,但在有形的体量里它又看似无形。说得具体些,根抱石原材本身的造型提供创作者形象上的灵感,但在具体的雕刻过程中,创作者必须避开残缺的部分,譬如使弥勒佛的圆融身形能够完整表现,符合根材本身的空间关系。“如何让这些残缺不是残缺,体现了一个根雕人的水平。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指的就是将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

对根雕的创作方法,刘小平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你给我一块木材,可能你没什么概念,可在我看来,它却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就像在漆黑的夜晚,你看到的是黑暗,而我的手中提着一盏灯,是一个道理。雕塑有它自己的语言,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你站在大树下,太阳光照射到你的身体,同时你半个身子躲在树影当中,根雕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找到一条通往艺术品的路径——虚实、黑白、高矮胖瘦等等,通过夸张、变形,以抽象的、写意的形式做出来。”


《秋韵》

殊途同归 大道至简

根雕与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创作之“法”可以说大同小异。创作者只有不断花费时间和心力,才能突破一个个瓶颈,最终,才有可能形成他自己的风格。在根雕之路上,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刘小平十分坦诚地说:“自然先从模仿开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抱负,这样才能跳脱模仿者的囹圄,创造属于自己的技艺,形成自己的‘法门’。”

醉心雕刻的刘小平,只要置身在紫檀、香樟、崖柏等木料之间,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以及雕刻时的巨大的幸福感。在他的眼里,根雕的最大魅力就是能激发人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对根雕艺术他有自己的理解:“根雕艺术就是要化繁为简,就是把一块琐碎的材料,整理成一个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乃至‘大道至简’,让人一看明了,有所悟。”

刘小平也许并未以名家为师,但就其大量的根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的高度艺术才能,却令人油然觉得,他的艺术修养,除了在非常人所能及的勤奋中获得的艺术造诣之外,更有一种将理性的思维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天赋。未尝从师,却博采众长;无有定法,但取法自然。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法中求得法”。应该说,根雕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而他创造的神奇则似乎更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魅力。古人云:“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刘小平显然以枯根朽木创造了淋漓生动的“象外之象”,令人不得不赞为大家手笔。

也许,一个有高度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生活也往往会付诸于高度的热忱。他的身边不仅凝聚了多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而且他的循循善诱和倾囊相授,十余年来,更培养出了十数位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人才,积储了相当的团队力量,为创作如《水浒一百单八将》这样的大型组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罗汉》

独创扁雕和漫雕

材料本身的扁薄特性,使得根雕作品创作在吸纳绘画及透视学二维虚拟空间和立体视觉原理,采取类似浮雕的压缩处理方式成为可能。《道法自然》是刘小平扁雕艺术的代表作品。作品高80cm,宽35cm,最大厚度仅4cm。谈及扁雕,刘小平自述道:“扁雕能使原本稀缺的优质根材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掘利用,亦是能够通过从‘无形(材料)’到‘有形(作品)’的创作实践与具体感悟,提高艺术家对不同材料的审读能力和造型创意方面的诸种技能。”

漫雕以漫画化、意象式等多种表现手段,揭示意蕴和营造艺术效果,有强烈的艺术符号和独特的视觉语言。刘小平运用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传达作品的内在精神张力,以形象本身的“不似”求得人物心相的“神似”。

在刘小平眼中,朽木可雕,好的创作者,可以化朽木为神奇。刘小平独创的根雕新技法“扁雕”和“漫雕”广受赞誉。至今刘小平已创作近千件漫雕作品。这些作品进一步突破了“以形写神”、就人写人的塑形手段的局限,用抽象、离形的艺术语言,展现他自由、主观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艺术效果淋漓尽致,风格独特而鲜明。

他在转塘的根雕艺术工作室有四五百平方米,摆满了各式人物根雕,如罗汉、济公,还有形态各异的弥勒佛,各式雕法及具象、意象、抽象的根雕作品俱全。具象根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意象根雕,有物混成,似象非象;抽象根雕,恍兮惚兮,难以名状。神来之笔,叹为观止。

木香盈室,根艺怡情。艺术的高境是神入,是凝神积想的创造性思维,甚或是非常识性的无限想象中提炼出来的感动。“艺无止境”,这是刘小平探索更高境界的动力,也是他以无限想象驰骋艺海深处的一生追求。


责任编辑:张书鹏

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