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技艺,重创新
在张瑞端的工作室里,陈列的一把把手拉壶精巧细腻、温润大气。他的壶艺作品题材广泛,立意高远,构思严密,植根于地方的传统文化,善于对传统题材作新的诠释,内涵丰富。
在张瑞端的手拉壶作品中,记者看到了十二生肖壶系列作品,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聪者猪》生肖壶,该壶壶身采用微椭圆形状,暗喻肥胖的猪身,壶嘴以欢乐的小猪头为造型,微微向上翘的猪嘴巴为壶流,两侧的猪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壶身一侧雕刻“聪者猪”文字,另一侧还以瓦当雕刻猪的图案,凸显农历猪年的意趣。谈及生肖壶系列的创作由来,张瑞端表示,2007年,他萌生了创作生肖壶的想法,与张春雷一拍即合,于2008年农历鼠年创作推出了第一款鼠年生肖壶。“一开始想着在两三年内做完整个生肖壶系列,但是真正动手创作后觉得,生肖壶应该逢生肖年去做,才更有味道,更有意趣,才能更加用心把壶做好。”张瑞端说。
为了提升手拉壶的价值和品质,张瑞端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以前我们都做红色的手拉壶,大家习惯叫“朱泥”。但这比较单调,我们便去尝试“五彩泥”“黑珍珠泥”,这样有更大的欣赏性,也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造型上,以前主要做圆的,现在潮州做方的、六角的都有,这些对我们潮州整个产业来说是一种提高。”
“做壶的过程,心中一定要有壶,要去构思怎么把传统文化体现在茶壶上,通过茶壶的制作技艺去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我制作手拉壶的初衷。”张瑞端如是说道。
履职尽责,积极建言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的同时,身上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作为政协的一份子,张瑞端对潮州手拉壶的传承发展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市手拉朱泥壶从业者不断增多,逐渐成为一项产业,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潮州手拉朱泥壶还难于走向全国,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大师的作品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总的来说,影响力还是不够。
精工细作是潮州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工夫茶壶的最大特色。张瑞端建议,要恪守手拉朱泥壶精工细作的传统,让一代代手拉壶艺人传承好这一传统,用心创作,打破潮州手拉壶艺在传承上“传内不传外”的局限,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举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把潮州手拉朱泥制作技艺和精益求艺的壶艺精神发扬光大。
“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工夫茶文化发展的产物,有鲜明的潮州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让作品和产品有所创新。”张瑞端认为,除了泥料上要敢于创新,还要在器型上创新,技艺上也要创新,让手拉壶与潮州优秀传统工艺相融合。特别是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加强校企合作,把壶艺的技术搬上大学、技校、职校的课堂,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升潮州手拉壶的创新水平。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组织、牵头,鼓励有条件的从业者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进行交流学习。
免费授艺,培养人才
近年来,张瑞端致力于手拉壶技艺传承,公开免费向社会授艺,推广手拉壶文化。“目前,潮州手拉壶的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壮大人才队伍。”作为手拉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瑞端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手拉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张瑞端认为,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要在未来继续大放异彩,还需要注入更多新生代力量,为传承和创新这项非遗传承项目打好人才基础。
近年来,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敞开大门,欢迎手拉壶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此外,他也多次组织开展培训,吸引更多大学生前来学习手拉壶创作。“希望能够通过举办培训,吸引更多人加入手拉壶的制作行列,做出更多的精品,传承和发扬枫溪手拉壶。”张瑞端介绍,目前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已经接待了超30所高校的学生,有不少前来学习过的青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这令他十分欣慰。
张瑞端的儿子张泽锋也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裕德堂”第五代传人。在张瑞端的指导下,张泽锋的技艺日渐精湛,同时,他也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这门技艺。
传承技艺,秉承匠心。相信在张瑞端等制壶艺人的坚守之下,潮州手拉壶技艺一定能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广东老字号“裕德堂”手拉壶乃潮安仙圃张登镜先生始创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春秋,世代传承,一脉永续。为更好传承发扬艺宗文脉,第四代传人张瑞端于2013年创办集技术和艺术、研究与教学为一体的壶艺专业研究所--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建筑古朴大方,环境幽雅,内设展示区、教学区、体验区、烧制区,宜职宜学。
裕德堂壶艺研究所由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艺术大师、中国轻工“大国工匠”张瑞端任总监。成立以来,其作品构思设计独特、造型结构新颖、制作技巧精湛。近年来,作品与潮文化深度融合,增添了高贵的雅韵和巨大的魅力,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原文载于: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