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莉:与共和国同龄的手艺人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杨莉:与共和国同龄的手艺人
时间:2021-12-0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76      分享:

#杨  莉#

又名伊尔根觉罗·尔倩,满族,从事漆器事业四十六年。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开明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习所所长、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导师,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数所院校及国家艺术基金漆艺培训导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等。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荣获数十项各级大奖,许多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各省珍品馆及藏家收藏,一些作为政府礼品赠送于外国贵宾等。


194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成都市少城街一条小巷的院落里,正蓝旗赵氏(满姓:伊尔根觉罗)家添增了一个小女孩儿,父母给这个小女孩儿起名为赵尔倩(伊尔根觉罗·尔倩),这便是我幼时的称谓。

丨《百花堆漆三件套》Ø50cm×3cm Ø40cm×8cm Ø30cm×6cm 2020年

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新中国像一个幼儿蹒跚学步般学习摸索建国兴业之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度过了虽不富裕但很快乐的童年。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于二妹小我七岁,因此我的童年就像独生女一样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宠爱。我的父母是小学老师,小时候我天天跟着父母在学校无忧无虑地玩耍。那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纸上画仙女,大人们都说我画得像模像样,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也为我喜爱和从事艺术事业奠定了基础。小学时,我随母姓改名为杨莉,但我还是喜欢赵尔倩这个名字。后来想再改回来,已是不可能了,我便想着用杨莉尔倩做了自己的艺名。


六十年代,共和国处于徘徊与动荡之中。我亦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我中学毕业的时候,恰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我便随着这股潮流去到西昌市高草公社当知青,这一待便是八年。期间,除了干农活,我还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后来又在村小当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从语文算术教到音乐美术,因此,画画的爱好始终没落下。

丨银片雕填《和谐》龙凤系列套件(3件套)Ø50cm×3cm Ø40cm×8cm Ø30cm×6cm 2012年

七十年代后,共和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我们的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我也因此迎来成长与发展的机遇,开始投身于成都漆艺创作的艺术生涯。1975年,知青纷纷返城。恰逢成都市工艺美术公司在招工并组织美术专业考试,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凭借良好的绘画基础,顺利被录取。在我的再三请求下,我如愿被分配到了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学习漆艺装饰。


原本我只觉得漆器厂做出的漆器非常漂亮,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直到真正接触到漆器制作,才对中国的漆艺有了深入的了解:中国漆艺从河姆渡走来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很多工艺无法比拟的。几千年来人们用它做出了各种高档生活用品及精美的工艺品。中国历代的宫庭招募具有精湛漆艺的能工巧匠为皇宫贵族制作漆艺制品,一些流传至今的皇家漆器工艺品,莫不使人叹为观止。中国精美绝伦的漆器工艺品曾多次在国际上荣获金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漆艺无愧为东方艺园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成都漆器工艺除具有中国漆艺的共性,还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方法,常用的有五十多种,而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三雕一刻”:雕漆隐花,雕花填彩,银片雕填,拉线针刻等。因其工艺复杂、工序繁多,漆性难以掌握,只能靠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经多年教学实践才能逐一了解和掌握。


到厂以后,我先后师从陈春和、余书云、张福清等漆艺工艺大师,并得到漆艺泰斗乔十光、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大树、著名漆艺专家曾庆华、王星泉的精心教授。于1983年至1985年在成都市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结业;又于1993年至1996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学习毕业。通过跟师学艺和院校的系统学习,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使我的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熟练的掌握了包括制漆、漆工制作、装饰工艺及清抛光等全套技艺,特别是最具成都漆艺特色的“三雕一刻”漆艺装饰技艺。在成都市的漆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

丨《北京奥运纪念方盒》漆器 28cm×28cm×8.5cm 2008年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是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取得巨大成就的阶段,也是我艺术生涯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四川省轻工厅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1995年被四川省轻工厅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被四川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高级民间艺术家(漆器工艺)”称号;2008年被四川省文化厅任命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我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次到国内外展出,荣获数十项国际及省部级大奖。同时,我对漆器工艺在传承的基础进行了创新研究,尤其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做出了多项成功的案例。通过几十年来的学习传承与创新实践,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四川轻工学术论坛”“四川美术展览巡礼”“成都大学学报”“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传统工艺”《大美术》杂志、《四川工艺美术》等专业平台及报刊上。


为了让有几千年历史的成都漆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我认识到培养漆艺接班人十分迫切和重要,除了让全家都热爱并从事漆器相关的事业外,我还先后带出徒弟五十多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他们的漆艺技能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熟练掌握了从设计制作到制漆装饰的全套漆艺制作工艺。我也积极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等高校合作,在校开办漆艺学习班,提供实践基地,为学校培养专门的传统漆艺人才。


丨《红船颂》漆画 60cm×120cm 2021年

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为艺术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作氛围。我的作品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作品中注重呈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及国家重大的历史事件。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5·12汶川大地震”“抗击新冠肺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题材,我都专门设计制作了漆器作品或漆画作品,以此来表达对祖国母亲无限的热爱!


我是在新中国里成长,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将继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切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工艺文化,促进有着源远流长的成都漆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出比自己更强的漆艺传承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现代艺术》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