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仕元:半世银缘,永葆匠心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也被称作“头顶凤凰”的民族。
他们散居在山海之间,
山寨以阡陌相连。
世世代代,肩挑货郎担,
游走于山寨之间的打银人,
用精美的银饰为畲族人打造出闪光的银色梦想,
成就了林仕元的高光人生,
打银巨匠,也将畲族最美的一面,
向世界展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走过三坊七巷“珍华堂”老字号的时候,我总会抬头看看二楼临街的窗口。
如果凑巧,我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林仕元戴着老花镜,坐在工作台前。
那个姿势仿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当年那个走街串巷的小银匠,还是如今的银雕艺术大师。
窗外绿树摇曳,他的手下繁花似锦。
『 山野银匠 传承经典 』
畲银锻制技艺,相传源于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
据记载,早在清朝中叶,“珍华堂”的先辈叶长青就只身赴泉州,师从朱碧山的传人。学成回来后,叶家融合福安当地的畲银锻制技法,开设了银铺。
畲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银饰都是他们嫁女儿时候的必备品。当地的打银世家——叶家,自然也就成了最受畲族人喜爱的手艺人。
16岁那年,林仕元来到福安赛岐,敲开了师傅叶惠雄的家门拜师学艺。尽管有着“艺不外传“的不成文祖训,叶师傅还是收下了初中尚未毕业的林仕元为徒。
从此林仕元与师傅一道,挑起货郎担,在山村、街巷之间开始了打银生涯。
林仕元大师为限量款畲族银饰精工细作
当年的交通不似现今这般便捷发达,每次出门打银,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不能回家。
即便是回到师傅家,林仕元也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那一个人。白天跟在师傅身边忙杂务,天黑之后,才是他挑灯学艺的时刻。
畲族银饰的打制部分工具
一晃3年,林仕元不仅完全掌握了叶氏畲族银饰的制作技艺,他的聪慧和吃苦耐劳更是深得师傅的喜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林仕元创办“珍华堂”银雕商号,带着师傅几代人的理想,开始了他追求银雕艺术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福州三坊七巷珍华堂店面
尽管艺不压身,在当地大有名气的林仕元发现,畲族传统银器制作,缺乏现代人的审美底蕴,做工也显得过于传统、粗糙。
《笑东篱》银壶 林仕元 作
《笑东篱》银壶(局部)
1985年,福辉金银首饰有限公司为扶持闽东银饰工艺行业,挑选2名当地民间艺人接受香港专家培训,林仕元幸运地被选中了。
他如饥似渴,从一楼熔化车间到五楼抽花机使用,每道工艺他都认真学过。
《秋之歌》 高浮雕定制银壶 林仕元 作
《秋之歌》(局部)
1991年和1993年,他又多次前往北京景泰蓝工艺品厂进修。
本是而立之年,林仕元却始终葆有着在师傅身边做学徒时的赤子情怀,银雕技艺也不断精进。
《吉祥如意牌》 银雕挂饰 林仕元 作
《吉祥如意牌》 银雕挂饰(局部)
学成回来后,林仕元将这些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推出了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珍华堂”银饰新产品。
林仕元的银雕作品,保留了传承千百年的传统畲族银器锻制的精湛工艺,如处理银器的表面光泽,至今他仍沿用祖传秘方。
《吉祥如意牌》 银雕挂饰 林仕元 作
《吉祥如意牌》银雕挂饰(背面局部)
而《金陵十二钗》银雕系列作品,则是他采用特殊工具,以阴刻法和传统技法结合而完成的。
银雕《金陵十二钗》的图案高度深浅不同,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也更具有艺术观赏性,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林仕元精湛的畲银锻制工艺和艺术造诣。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金陵十二钗》 银雕 林仕元 作
『 倾尽家产 励精图治 』
长880cm、高56cm、厚2cm,重达1035公斤
于是他买了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图片琢磨起来。这时他并没有意识到,梦想成真的过程会如此艰辛。
线条勾好后,接着要锻打银胚。一块60多斤重的银锭,需要加工成10公分左右的银板,在国内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机器冲压设备。
林仕元想到了最原始的办法——用打铁的方法打银!为此他承包了一家打铁铺,没成想这一打就是5年。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里有810个人物,传统的畲族银雕技艺原本是以锻打、錾刻为主,很少雕刻人物。
为此,林仕元开始向象牙雕刻大师求教,用象牙雕的技艺,将《清明上河图》中这810个表情和体态各异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共有29艘船,有的顺流而下,有的逆水行舟,以至于每条船在水中的波浪、水花和涡流都不尽相同。
林仕元采用浙江东阳和福建仙游木雕中的高浮雕和透雕等手法,对这些细节进行了处理,相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更具动感。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画中有218棵树,传统中国画注重意境,却缺乏透视感,传统的银雕方法也无法处理树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为此林仕元借鉴了福州软木画的“悬空雕法”来处理层次和距离感,既忠实于原画的风格,又使这幅银雕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出立体逼真的现代感。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初春的树叶是卷曲的,被赶进城的猪长得“尖嘴猴腮”……城郭、河流、原野、舟车,一千多年前北宋京城的繁华与风物,林仕元都要去翻阅史料甚至实地考察。
《清明上河图》(局部)
林仕元还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101位知名书法家书写101首宋词,采用阴阳雕、微雕等技法,将这101首宋词镌刻在银雕版《清明上河图》的背面。
以宋词为底,以画为面,林仕元的银雕《清明上河图》再次重现了北宋文明的优雅与华丽。
银雕版《清明上河图》背面的宋词(局部) 林仕元 作
不知不觉中,6年时光过去了,这幅银雕巨作不仅倾尽了他所有的心力,也耗尽了家中的资财。
如今,银雕版《清明上河图》静静地放置在福建博物院中供人们尽情观赏。
林仕元说,如果有人想了解畲族银雕技艺,如果有人想了解他这个人,就去看他的《清明上河图》。
说话间,仕元像是卸下了一副重担,坦然而欢欣。
忙里偷闲,与林仕元在三坊七巷散步交谈
2011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福安畲族锻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林仕元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福安畲族银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畲银锻制技艺第四代传人,他积极参与了畲银锻制技艺“国家非遗”的挖掘、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
因此,林仕元也成为了畲银锻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香炉》 银雕 林仕元 作
来自畲族乡野的林仕元深深知道,要学好银雕这门技艺,至少要花3-5年的时间。如今很少有年轻人能像他当年那样吃苦学艺。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福安市职业技术学校银雕艺术专业班开班。首届共招收了30位学生,学生在校的所有费用都由当地政府承担,一年要花费数十万元。
林仕元像当年师傅对待自己一样,打破“不传外”的传统,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下一代。同时他还担任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成为传播畲族传统技艺之美的使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银制茶入 林仕元 作
在仕元这个年龄,许多人也许都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了,他却还是坐在工作台前敲敲打打,仿佛还是当年畲族那“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中普通的一个。
他说,让他最快乐的事,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亲手设计、打造的银饰。
限量款银饰《凤凰采牡丹》(半成品)
采用“操/凿/起/解/披”的国非遗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仕元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趁着自己还做得动,就多留一些作品。
半世银缘,永葆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