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清明上河图”,出自泉州这位耍五祖大刀的国大师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专家名师
人物 | 立体“清明上河图”,出自泉州这位耍五祖大刀的国大师
时间:2021-04-2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33      分享:






郑国明

1957年出生,福建惠安人

早年进入惠安工艺厂学习木雕

从事木雕四十多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清明上河图》


前不久,郑国明与他徒弟共同创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完美收刀。作品选用整根紫檀木,以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结合木雕技法,使名画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这件历时三年,长6米,宽45厘米的作品面世后,在木雕艺术界引发不小反响,使得今年6月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泉州木雕,再次成了艺术界的热门话题。



郑国明出生于泉州惠安螺阳,在这个素有建筑与雕艺之乡美誉的地方,从小就喜欢涂画,学会点木工技艺,他总喜欢往隔壁大队的几个老木工家里钻,东瞧瞧西看看的同时,主动帮木匠师傅们递个凿子,扶扶木头。



郑国明很快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雕刻技术,并且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雕刻作品。他用毛笔把家里一对挑水用的木桶画上了花鸟,从木匠师傅那借来刻刀,雕雕凿凿后再涂上颜色,竟引得左邻右舍啧啧称赞,郑国明收获了人生第一份自信。



大多时候,人的初心很简单,郑国明立志做木匠也只是希望能借此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想当艺术家,首先你得是一个技术过硬的匠人,”郑国明看似不经意的一番话背后隐藏着他自己的艺海沉浮。



80年代初,他从南安工艺厂的临时工干起,一直干到了惠安二轻美术工艺厂厂长。在厂长任上,他让大伙弄来当地的黄杨、龙眼等木材,让大家把惠安女、黄牛犁地等当地人十分熟悉的人物、情景,雕刻成木雕作品。这些生活味十足的作品一时成了热销品。



90年代初,改革开放热火朝天,郑国明也下了海。凭借着过硬的木雕技艺,他从仿真彩木雕做起,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西欧,甚至沙特阿拉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同时也让他深思一个问题,没有灵魂的工艺品永远只能被贱卖。



转折来源于台湾客人的一单古寺庙订单。郑国明发现一个问题,大多的寺庙用材讲究,人物和文化背景却缺乏系统性的布局。在他眼里,寺庙,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信仰里的每一个传说,每一位人物都应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他要通过雕刻,把民众信仰中,神仙慈悲悯人,普渡众生的正面形象系统性地,像一本书展示给民众,引导大家向上向善。



此后,郑国明不断出新作出佳作,声名鹤起,他也从一名匠人成长为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





一根木头之所以能成为一件好作品,是因为匠人一斧一凿不断地为其做减法,就如人生,不断舍弃才能找到最后的真谛。



成名后的郑国明悟到了这个道理,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实用艺术,郑国明创造性提出了“雕刻艺术应该服务于美好生活的艺术理论。




他为自己的雕艺作品订立了自己的标准——主题鲜明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




仔细观察,郑国明的作品有个鲜明的特征——贴近生活。今年64岁的郑国明是个极度热爱生活的人,木雕创作之外,唱唱小曲、书法画画都是他的日常。


郑国明即兴唱山歌  吴日锦 摄






最近,郑国明又学会了一套五祖大刀,他把这些都拍成小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





郑国明常说,知识在窗外,创新在路上。只要善于观察,生活的点滴往往就能给艺术家带来足够的惊喜。





其实,郑国明不善理论,但他总是用自己的专注,用自己的作品打动别人。他觉得,作品就是艺术家思想与技艺最好的注脚,作品就是最好的声音。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折服过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们。





郑国明自己,也从来没有间断过丰富充实自己。从学徒到技术员,到雕艺师,从非遗传承人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再到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专家评审。



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创新。在郑国明的内心里,雕艺艺术从民俗中来,到民众中去,从传统中来,在创新中延续。在木雕领域,他希望自己在传承与出新中为下一代人创造出新的传承标准。











原载于:林良标摄影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