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春方 许奋:设计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对话 | 郭春方 许奋:设计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5-3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3      分享: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本期特别邀请吉林艺术学院原校长,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春方教授与湖北美术学院原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许奋教授,围绕“设计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对谈。在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新态设计观点,围绕新质生产力语境下设计人才特质、设计学科建设、设计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设计教育如何培养新态设计人才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现代化设计教育助力国家振兴提供参考。
一、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新态设计
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那么,新质生产力语境下设计应该如何求新求变?
郭春方:在近期的通话中,我们也多次谈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区别。设计是一门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质的学科,能够在构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模式,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进而改善物质存在方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实际上,设计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物质基础和生产力条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生产力。设计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通过具有艺术美感的生产方式,有效提升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积极促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更新迭代。可以说,在新时代,设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关键要素之一,且具有新的变化形态。
许奋:没错,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与其同时代的经济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工业进程的推演而发展。伴随着一次次工业革命,设计不仅成为人类文化生产力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推动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18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将设计从传统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现代设计得以诞生;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功能主义”“机械主义”的设计观念,强调设计基于技术本身的美感;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设计的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开始从物质向非物质领域扩展,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从实体空间向虚实结合转变,设计生产力面临着新一轮的突破与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生产力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的准确界定和科学概括。为了适应人类从工业时代到数字信息时代的跨越式发展,设计也应该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更新其生产关系,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发展成为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共同提出在新质生产力语境下,设计应实现从内涵到形式、从技术到业态的跃升,成为引领生产力发展的“新态”设计。
郭春方:是的。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作为非实体的生产力要素,设计以实体产品为载体,由设计师作为创造主体,运用科技、工具、设施等劳动资料,将抽象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构想进行创意输出,通过创作与再生产过程形成设计作品,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创造性转化。今天的设计通过作品阐释美学精神,解读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物质化特征。
数智时代背景下,设计的发展更加强调跨学科融合、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构建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新态设计有望打破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数字艺术和数字创意优势,优化传统艺术设计模式,革新传统艺术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协作和共创共享,提升用户体验效果,推动生产力的升级和社会进步。设计自身鲜明的跨学科性与跨领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许奋: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而设计学本身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性强、有着创新基因的学科,这为传统设计完成质与量的飞跃、升级为“新态设计”提供了先天优势。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磨制、打制加工石器这类造物行为就标志着设计活动的萌芽,之后人类进入手工艺时期,只是那时设计理论还未形成。从设计的诞生便知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总是在创造之前没有的东西,并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发展。在设计逐渐走向高级的进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设计对智能和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生产力,特性是创造、创新和创物,它的展开必然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和创造物的支撑及其递进性涌流。因此,对于“新态设计”而言,创新已成为其本质。
新态设计的“新”在“新要素、新技术、新观念”,“新要素”包括数据要素、AI生成的新要素、新的媒介要素,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先进设计人才要素;“新技术”以数字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轴心,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新工具,协同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为主体的技术系统;“新观念”包括设计要兼具协调性、可持续性、共享性和开放性,同时强调设计的融合性,以艺术、审美、文化和经济等诸多元素相互融合,再造具有人类智力财富特征的产品。新态设计的“态”指向“新业态、新质态、新生态”,“新业态”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动能,以布局未来产业为突破口,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为标的;“新质态”指设计全流程的高质量,要用高质量的设计产品适配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用低资源消耗但高价值产出体现高效能;“新生态”指设计作为文化生产力既要具有新技术理性,又要保有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同时既要具备国际视野也要凸显中国本土特色。这样的“新态设计”才能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对设计的新期待,承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走向新阶段。
郭春方:在全球化、地域化和数字化等多元思潮趋势下,设计走向以“创新”为核心的信息性生产,突破传统设计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加注重设计的高科技含量、新理念新机制、多学科融通等特质,实现从物质性设计向信息化设计发展的转变,呈现出更加智能、先进的设计质态。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新态设计,应当以数字化、科技化设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生态观念的设计理念为核心,结合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介传播特性,完成劳动者的升级迭代、劳动资料的更新完善、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优化跃升,实现设计本质的变革、气质的突破和质量的飞跃,满足新时代、新行业、新领域、新用户对于新态设计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在政府、教育、产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间,构建一套以新态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导、推动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创新设计转化为战略方法的实践体系,推动新态设计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许奋: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设计的自我提升?工业革命以降,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产力发生了三次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质是智能化的生产力,是计算机算力呈指数型增长、互联网信息空间不断放大、人类智慧以模拟仿真的形式出现的生产关系的巨变。当机器本身具有了学习能力,甚至产生了自主思维的能力,那么原本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设计思维是否会被取代?这关乎设计的本体论问题。我认为设计在智能化革命中会逐步拥有自我提升和自主运动的能力,体现在其与新型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实现人在物理和思维能力双重界限的意义上的超越,设计生产的劳动者不单是人,而是人与机器的共同体,生成了一种不同于人类的思维支配的、脑机结合的思维模式。在这场人脑与智能化思维的竞争中,设计没有退路,如果不能实现自我超越、激发出新的能力、锻造出新的质态,难免会被人工智能所支配。这是设计行业面临的危机和机遇的二重性。
二、设计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提出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导向意义,设计教育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如何让设计学科建设与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相结合,建成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服务于新态设计生产力的发展?
郭春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注重围绕创新主线任务、产业载体功能、人才主体资源,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新质生产力路径的构建,将推动传统设计体系走向现代化语境下的全方位升级与优化,内容将辐射设计工具和技术手段、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设计人才和设计管理等多个层面。新态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实现质变最为核心的要素。
设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多维知识结构、能够协助完成基础研究和设计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探讨增强设计传播体验感和共情力的应用方法,研究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运用大数据手段勾勒用户画像、转换叙事风格、实现精准传播的策略,提升文化传播的共情力,传播共同价值与共同情感。例如,设计管理方式需要通过协同设计、共享设计等理念更新,完成结构创新,实现设计生产效率的提升;设计学科需要深入思考、全面探索新态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开阔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建设的新思维,深入思考中国设计的当代转向。
许奋:设计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驱动新的劳动资料和对象的实践者,是形成新态设计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态设计生产力,就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设计人才。设计教育肩负着为未来设计人才培养提前布局的重要使命,培养新态设计人才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应有之义。
我国已经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设计人才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引擎和动力,设计人才属于技术型、创新型的人才,因为设计行为不是机械僵化的简单劳动,而是创意求新的复杂劳动。他们掌握生产工具和技术、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发展新态设计奠定了能力基础,也是其升级成为新型支撑性人才的先天优势。
郭春方:传统视角下,艺术设计通常承担着服务和支持生产力的相关角色。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构建,设计学科将被赋予更广泛且深刻的时代使命,应具备引领和推动新兴产业、数字产业发展的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品质的创新供给,发展并优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要素配置。
构建完整的设计学课程体系,开设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创新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交叉模式,探索教学模式的迭代与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课程设置,完成对于“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丰富设计专业学科内涵,扩展学科边界,探求理论前沿,规范体系建构,要逐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语境下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协作、团队合作、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教科研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交叉型数字化设计人才,培养能够引领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层次设计人才,完成服务于人民的现代化目标,设计学科能够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体系、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持。
许奋: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因此我认为,培养新态设计人才可以有这几个方向:一是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设计人才;二是服务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具备综合学科知识素养(特别是具备前沿信息技术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研究人才;三是服务文化创意和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具备创新统筹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战略型管理人才。新态设计人才不是普通的技术型人才,他们除了要有专业设计知识、创造性思维、职业操守之外,还需要有新的知识体系、更多元综合的能力和对未来的前瞻性。因此,新态设计人才应该具备持续成长心态和终身学习特质,具备较强的人机协同能力和科技伦理行动力,以及开拓精神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设计学在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反映了我国对创意文化产业以及创新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2022年9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保留了原本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作为一级学科的分类,而且在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了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一级学科。学科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指导语也调整了艺术学和工学的顺序,突出了“工学优先”的学科定位。这次变动体现出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当代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价值。设计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强的学科,能调动一切人类智慧和资源,交叉学科设计学的设立切中了设计的本质,也体现了国家对设计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化。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始,工学门类也下设了设计学的学硕一级学科(专业代码087200),该学科下主要专业方向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与工科紧密结合的相关方向,体现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对传统工学的赋能。设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新态设计所要求的设计学科建设,除了实现多维发展,还要优化设计学科专业设置,及时优化调整其学科和专业布局,加强建设如“艺术与科技”这类新专业,淘汰或升级一批旧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同时统筹分布到各类院校,构建由职业设计教育到高层次设计学硕士、博士教育的贯通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交叉学科设计学、艺术学下设的设计学、工学下设的设计学学位形成不同层级的梯队化建设,根据其不同背景、定位和研究取向分别培养不同向度的新态设计人才。
郭春方:您提到专业目录的这一调整,不仅是对设计学科近年来快速发展水平和创新成果的显著认可,也映射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对于设计学科有着迫切的期待。前沿性是设计学科发展的关键特征之一,互联网时代,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的应运而生,在象征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同时,深刻展现其在服务设计、智能设计等社会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反映了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对设计学科的深刻影响。
当下,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设计人才培养,应当彰显设计学科融合创新的学科特性,培育学生建立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坚守审美与技术融合的核心特质,注重提升美学修养,使其具备与时代发展密切结合的审美观念。推动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者具备将设计叙事与社会需求、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创作视野。
要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式,在信息交流、概念传达、思想表达方面创意应用设计语言,运用更易被人们感知、理解和认可的方式方法,完成对中华传统艺术精神的创新转化,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符合实际需求的叙事路径,使设计作品具有艺术美感,并在视觉及感官上更具美学特征与审美意义,关注审美认知机制的建立,达到情感表达与审美认知的统一。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设计体验,建立起受众与设计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审美体验,令受众能够更好地认知和感受设计,引发情感共鸣。
三、设计教育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
3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郭春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部于2023年启动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两个先行先试”,包括“一是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方面先行先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新的现代化转型发展机遇,但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发展困境与卡脖子问题。设计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综合优势,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时代意蕴,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目标,结合实际需要,构建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设计教育体系,对于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许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培养高水准的新态设计人才更应该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如今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了,现在是要建立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的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即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它们既是当时的科学和人才中心,也是当时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来优化设置设计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文化传统、区位特点和国际视野等教学条件,发展特色专业、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分类评价机制。
设计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目前,我国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相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需要优化调整。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设计教育要着力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高校应更加凸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通过在设计院校设立改革试点,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前瞻性地科学布局学科专业,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多学科融合等方面多措并举,培养高质量的新态设计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在优化学科专业方面,要特别强调将科技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更好地深化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推进设计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设计人才的潜质。
郭春方: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演进的能级跃迁,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的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以当代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设计学科教育改革需要依托高校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突出设计学专业优势,发挥特色示范作用,分层级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结构改革和教学科研质量的完善与提升,聚焦知识的生产与效用问题,推动设计学科特色发展,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将高校打造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
许奋: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向度,一个是能满足新兴行业产业、区域发展需求,另一个是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加强布局与先进制造业、能源交通、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产业相对接,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型设计专业。推进应用型设计专业建设就是要发挥设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创新产教研用的模式,推动产业、教学和研究与应用的融合促进,除了与设计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高校还可以与研发人工智能的机构和智能制造的企业等开展合作,协同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院校及领军企业等创新载体,生成联合培养、研究所等智能孵化空间;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区位特点与本地政府、企业等协同共建实习基地等,定向孵化教学成果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同时,新型的产学研用也应该助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为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服务。
郭春方:当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设计教育更加强调交叉融合的学科属性,需要“促进超学科人才培养,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代替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态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以契合时代发展的新思路,全面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跨专业交流机制的建立,完善设计实践方法,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内核,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交互,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形成闭环效应。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培养适应特定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用研究型设计创新人才,增强其整合资源、团队协作、跨学科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设计教育的建设指向。
许奋:设计教育改革需要打通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形成专业间融合发展。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建设,无疑成为设计学跨界、交融最理想的阵地。交叉学科设计学侧重于工学与艺术学的交叉研究,既要“艺”为“工”赋能,用创意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价值赋能新工学,也要“艺”取“工”之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的实证思维、数智化的技术手段武装艺术学。两者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在强调多学科融合之时,设计学科更应该不断强化其“内功”,修炼其核心竞争力,只有立足设计之本,才能更理性、更科学地拥抱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培养具有复合型素质的设计人才,去面对技术迭代与人类思维范式革新的挑战。学科间的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多学科融合的设计学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计人才,是新时代赋予设计教育的新命题。
郭春方:全球化背景下,设计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人类的物质、经济和文化生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治理、生产关系重组都使得设计发生改变,造物逻辑和人、事、物的关系也将建立新的秩序。设计学科在跨学科的交融与演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形态和内涵,已从传统的艺术和技术领域扩展至宏观的战略发展层面,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的关键力量。
设计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衔接,完成文化与艺术、艺术与科技的融会贯通。通过“艺术+人工智能”的现代化手段,加强应用型设计专业建设,发挥设计学科的跨界性与复合性特征,推进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法的创新融合,拓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发展途径,促进产教研融合,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深度交流,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学科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许奋:设计应当利用一切资源、以最小的成本来解决问题,为美好的未来创造愿景。设计思维是人类智慧的灵光,恰恰是最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设计思维中包含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创造力是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设计学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于新态设计人才培养,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观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用最小成本实现美好愿景的能力。多学科融合的设计学科体系建设,要在立足传统的设计本体优势的基础上开展,工科院校、文科院校和美术学院需要以自身背景、优势、师资出发,重新思考其人才培养目标,提前布局虚拟教研、AI教师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更深层次的融合式课程,改变原有的重专业轻通识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建立新的、凸显设计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才能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设计教学体系。我有一个研究方向是科技图像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就是用艺术图像的办法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从科学研究中发现艺术创造的图像。所以说,设计教育可以引领设计学科向更高水平迈进,通过高质量的设计教育改革,能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郭春方:没错,建设具有交叉融合特质的设计学科体系,不是简单地叠加与拼凑,而要注重宏观层面的统筹布局和规划整合。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应当寻求自身发展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为引领,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从中国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借鉴吸收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许奋: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的设计教育应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筹划布局。除了在顶层设计上更新调整设计学的战略定位,统筹协调好设计学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互动,让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高校和学科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不同向度、服务不同需求面的新态设计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格局。
郭春方:构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设计学科发展路径,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内涵,以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发展导向,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科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符合我国设计教育实际需求的设计学科发展路径,建立中国设计学科话语体系,明晰设计教育的时代发展路向。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教育,要在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设计学与前沿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技术型、复合应用型新态设计人才,以回应国之关切,以适应现实需求。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原校长,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许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