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春:构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应用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访谈 | 李志春:构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应用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
时间:2023-05-3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51      分享:
采访:李叶  李杰  
受访:李志春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设计》:请您介绍一下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教研特色。
李志春: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现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是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由原工业设计专业(2001年)、广告学专业(2002年)、广告设计专业(2005年)、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2006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06年)重组而成,2012年新增音乐表演专业和美术学专业。学院现有70多名教职员工、1000余名学生,拥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美术学6个本科专业,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2个授权点,以此开展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业建设定位: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属地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工业等资源与基础,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办学理念和内蒙古地区文化、旅游、工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及文化传承、美育教育等,学院针对6个本科专业,实施分类建设:①立足地区优势资源与产业(文化产业、装备制造、旅游产业等)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设计类专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的整体建设与服务地区的人才培养;②立足美育建设、文化及艺术普及,推进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建设;③发挥学院各专业应用型、实践型与多领域协同创新属性,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文化创意、适老化设计、社会创新服务、城市更新、乡村改造、工业遗产保护、美育建设、文化普及等)展开专业的交叉融合,以此形成立足区域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为区域产业发展、文化艺术传承与传播培养人才,并构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应用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重点谈一下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针对“传统教学”对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实施以“工作室”为师生教研、科研环境,运用课题制开展教学内容和项目研究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形成2.5年传统教学+1.5年工作室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方向建立了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以此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延伸出4条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即引入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师生展开设计研究与实践,形成“科教融合”的教学路径;引入领域专家进行专项辅导,形成“名师与传承人工作坊”的教学路径;基于服务产业、对接就业,企业项目入课堂,形成“校企合作课程与项目”的教学路径;利用师生设计成果,以参展参赛为检验平台,推进以赛促学,形成“设计展赛”的教学路径。2021年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展开设计大类专业的整体规划与推进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形成2年传统教学+2年工作室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制定了“基础、专业、方向、产出”的四层递进教学形式,即一年级夯实通识教育与设计基础,二年级主攻专业基础与技能,三年级分方向全面推进工作室教学,四年级按需求实施分类产出,推进就业、创业与升学等。该人才培养模式于2018年以我院韩冬楠院长主持申报的“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教研实施过程:在专业建设和教研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属地特色,各专业围绕专业建设定位展开了立足地区的特色化建设。现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在“文化创新式传承”方向上的教研过程作简要描述。
我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在20年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新、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交互与体验设计三个专业方向,近几年立足学校属地特色及设计类专业可与多领域协同创新的属性,重点围绕内蒙古地区文化传承与认同需教育先行、文化资源利用与转化需设计创新、文化产业发展需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建设需依托地区优势、人才培养需探索创新模式等五点问题,展开实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五点问题,探索立足内蒙古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之路,确立了“地区+专业”“资源+产业”“设计+文化”“科研+教研”“研究+实战”五种结合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实施文化育人、创新传承、设计转化,重点以“文化创新式传承”作为专业方向之一切入,突出一项特色;经过7年探索,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2.5年传统教学+1.5年工作室教学)”;依托该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延伸出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科教融合”“名师与传承人工作坊”“校企合作课程与项目”“文化创意设计展赛”四条路径;经过实施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逐步推进针对专业建设与教研问题所设定的四个目标;以此构建并实施了“五种结合、一项特色、一种模式、四条路径、四个目标”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要实施过程如下:
1)统一思想,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2015年,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作为2个改革试点专业,确立了专业建设方向之一--文化创新式传承,经过多方调研,实施了符合设计类专业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2017年扩大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1年环境设计专业启动建设。
2)多方协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条件:针对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当时人才培养方案的冲突,通过可行性论证、现场汇报与分管校领导、教务处协调,得到大力支持,采用课程替代的形式,打通了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学院针对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各专业配备了独立的设计工作室,按照方向组建了教师队伍,将三年级学生按自愿分配到各工作室开展教学,2015年正式启动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针对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2.5年传统教学+1.5年工作室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2022年制定了设计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形成2年传统教学+2年工作室制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凝心聚力,争取文化研究项目与企业合作:工作室教学是以课题制实施实战型教学,需要教师引入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故学院组建了文化创新式传承教师队伍,通过收集信息、组织申报、专家咨询等形式推动教师队伍争取文化研究课题与企业合作项目,为工作室教学提供了大量实战课题,并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实践,形成了“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与项目”的教学路径。
4)持续改进,丰富人才培养路径与强化举措:基于“工作室教学”以周为单元、集中组织课程实施的计课方式,为丰富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条件。针对研究问题,引入外部师资形成教学补充与提升,定期聘请国内知名教授、非遗传承人、相关文化专家开展文化创新式传承的工作坊;为强化师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将“内蒙古创意设计展”“内蒙古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及国内相关大赛的参赛参展,作为常态化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以“名师与传承人工作坊”“文化创意设计展赛”丰富了教学路径。在人才培养强化举措上,工作室内部设立了“三沙龙”,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实施,利用每周分别一次的“手绘沙龙”“计算机建模沙龙”“创意沙龙”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与创意思维,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带作用,以此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5)成果导向,推进建设特色专业与学科方向:随着专业建设和教研的积淀、项目成果与教师职称的提升及人才培养的成效,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质量工程,在专业和课程方面,获批了产品设计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2门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在平台方面,获批了首批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包头市首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首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创新设计研究院、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学科方面,获批了设计学硕士点和艺术专硕等,逐步推进和提升了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助力了地方文化研究和产业的发展。
2022年该教学研究以本人主持申报的“立足文化·服务产业:文化创新式传承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图1)。

1/ 立足文化·服务产业:文化创新式传承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请您分享下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体会。这些合作对于设计教育及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助益?
志春:产学研”结合是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工作室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近几年依托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平台不断探索和实践围绕校地企的设计服务。开展“产学研”对高校和企业均有益处,企业的实际设计课题是高校最好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企业亦可发挥高校的设计、研究能力展开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但二者的结合必须具备的条件为:高校具备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能力和企业有设计服务的需求,且“能力”和“需求”均被双方可知。所以,我们重点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搭建设计服务平台,组成了师生共研的“工作室”设计团队,在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争取企业设计项目来强化团队的设计实践能力,亦在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直接与企业需求、用户需求、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达成,并初步构建了“设计工作室”平台下开展“产学研”的路径。
(1)以“设计工作室”的“教、研、设”,强化设计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的条件之一为高校具备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研发团队,在“设计工作室”平台下,需要强化自身团队的设计服务能力,将教学、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项目的开发中,不断强化设计服务平台,形成影响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即实现高校“能力”的被可知。
(2)深入企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服务模式:形成“产学研”的条件之二为企业有设计服务的需求。目前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并非很紧密,企业的设计服务“需求”被高校不可知,所以出于对实战性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需要“设计工作室”的师生走出去,深入企业,挖掘企业的设计需求,形成“设计工作室”与企业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设计服务模式,推进企业的设计创新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3)自主研发,多形式与企业对接,推广设计服务: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具备一定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在“设计工作室”平台下,师生教研团队,除开展企业的设计服务外,项目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发亦是工作室“教、研、设”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与开发,获取产品的知识产权,并利用信息时代下的交流平台形成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推广设计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实现校企的双赢。 
通过以上“产学研”的实施路径,近几年在学院的带领下,教师积极争取“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合作课程,先后与政府、多家企业实施了“五当召景区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包头市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民宿文化体验下的蒙古包设计”“新型清洁采暖系统产品设计”“易暖炉具造型设计”“房车车型创新与改良设计”“企业IP形象设计及衍生品开发”等,并连续两次与企业开展了《贵金属中国象棋的创新设计》《生肖文化贵金属创意产品研究与设计需求》的校企合作设计实践课程等。这些“产业研”合作项目均带入到课堂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形成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课题。这些合作对于学院的设计教育而言,使我们认识到设计教育应该考虑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性、设计创意与生产实践的适应性,特别是在产品结构、生产工艺、产品成本控制、材料选取和市场化等方面,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思考的问题。这些合作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企业实践项目,可使学生尽早的接触到企业设计的真实过程,为就业、工作奠定一定基础,亦可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做中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强化人才设计实践能力,且授课中师生交流、探讨、方案汇报等教学过程凝聚了师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图2、3、4)。

2/ 内蒙古牧区民宿文化旅游服务设计(民宿文化体验下的蒙古包设计)

3/ 拖挂式房车设计及景区的局部应用规划

4/ 校企合作设计实践课程中的象棋设计方案

《设计》:请您近年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都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设计作品引起了您的关注?
李志春:近几年我们的毕业设计选题亦是围绕自身专业建设的定位展开,重点立足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资源利用、装备制造及地方企业设计服务,展开文化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计、特色资源的设计转化、产品创新设计等。2023年,学院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施上做了整体的规划,重点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切入,通过前期对研究对象的多方调研,已形成具体的设计方向与研究内容,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就我本人指导的毕业设计而言,重点推进科教融合,关注领域之一,是文化产品设计,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的实施,2018年完成了“创新式传承下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的设计理论(发表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4期),并运用该方法,在毕业设计选题中以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指导学生展开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实践,实现了理论与设计的有效融合;关注领域之二,是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设计转化,近两年探索针对内蒙古沙漠旅游的服务设计及产品开发设计展开毕业设计的选题,实现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建设理念;关注领域之三,是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设计服务课题,积极争取地方企业的设计合作项目,通过企业的真实课题,培养学生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设计能力(图5、6、7)。

a 模块化“蒙古文字母”印章设计 

b “蒙古族象棋”棋子创新设计 

5/ 非遗文化衍生产品毕业设计

6/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

7/ 内蒙古沙漠旅游毕业设计

《设计》:您希望自己的毕业生未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怎样实践设计价值?
李志春:关于这个问题我就结合主讲的课程及感悟谈一谈。这几年我主要讲授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作室设计实践等课程。在产品设计的授课中,关于设计调研方面,强调学生们从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人、事、物、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在产品设计方法学的授课中,培养学生们从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设计方法的核心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针对设计课题,强调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系统的、逻辑的设计过程推演;在工作室方面,我主要负责“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新工作室”的教学,并确立了工作室的格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此激励学生们认识到利器方能善事。2019年《产品设计方法学》被学校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授课中,我不断的以“梦想、目标、计划、行动”四个递进式词组激励学生们做好发展规划。2021年本科毕业设计展的时候,结合我所授课程的感悟,为毕业生写过一段寄语,间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希望我的毕业生们有所感悟,也希望他们未来能以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实践设计价值。
受访者简介:李志春,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负责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入选包头市社科院专家信息人才库、包头市政协智库、包头市优秀教师;主持完成各级纵向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2部、授权专利11项、设计作品参展获奖10余项、指导学生获奖80余项;教研成果分别获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精品课程,科研成果分别获2018年包头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020年包头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2021年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18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


来源:设计杂志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