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专访|雕塑一种精神性的聚合体
时间:2022-11-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35      分享:
“参与的雕塑”是一个意在对“OCAT双年展”的前身作一简要回顾的展览。策展团队以“参与的雕塑”的视角,从OCAT双年展这个品牌项目过往的每届展览中选择了1-2件作品进行展示,意在表明这一系列展览及其所探讨的议题对于公共文化建设及雕塑语言探索的重要意义。这一系列展览不仅见证了由华侨城集团支持,最初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逐步发展成为由OCAT 深圳馆主办的“OCAT双年展”这个重要品牌项目的探索历程,也见证了OCAT积极参与深圳本土艺术生态的建设与发展。

《假山石5#》,展望,不锈钢、亚克力底座,雕塑:146×63 ×48cm,底座:3 × 560 × 102cm,1997年

O:OCAT双年展这个品牌项目已经拥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1998年由华侨城集团支持、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发展而来,一直到2021年的OCAT双年展,这个品牌项目总共举办九届展览,一直以开放的雕塑概念,推动当代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的实践与探索,同时推动当代艺术与公共环境交流对话。作为曾经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您是如何理解“雕塑”这个概念的?能否谈谈您参加该项目的情况,当时创作的作品,以及对您来说印象深刻的记忆和故事。

展望:以“雕塑”一词作为双年展项目的关键词且持续至今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追求前卫的环境中,“雕塑”这个词并非是当代艺术的最初状态,它在国际语境中则代表的是现代主义时期一段辉煌的历史,再往前,我们称为古典雕塑或现实主义写实雕塑。何香凝美术馆最初主办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从一开始就是以后现代雕塑为起点的,这在很多参展的雕塑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潮流,后现代雕塑颠覆的是传统现代主义雕塑(收藏的外国雕塑除外),它不以前卫自居,却以自我否定为追求。这类以雕塑为主题的展览最终会走向公共项目和开放的多媒体。我认为,把雕塑作为一个切入点进入当代艺术还有一个本土化的特点,雕塑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共有的一种立体的艺术方式,它主要是对原材料施加人工干涉而成,它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精神性的聚合体,把它作为一个支点进行变革会有一种基座般的厚实感。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它具有生长的无限可能性。因此,我理解策划方意不在雕塑,而是把物质材料作为抓手,追求的是一次中国当代艺术的再造现场。
我本人是学雕塑出身的,最初的创作从超级写实的雕塑开始,逐渐发现观念的力量。经过制造躯壳(《中山装》阶段)这种空心雕塑的阶段后,我在1995年开始了新的创作尝试,用不锈钢抛光拓制传统文人石来重新思考传统艺术的实在感,再造新型的物体艺术(假山石不是雕塑,但它却有三维立体的物质属性)。这种新型的物体艺术具有某种虚拟性,它消解物体的实在性、偶像性、重量感、时间性以及历史属性这些传统的因素,我希望我的作品用炫目的视觉来抵消现代主义带来的视觉经验,作品在那儿但又似乎看不到,镜面使主体石头消失,虚拟化、瞬间化,以此来回应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记得当年黄专和孙振华来我工作室的时候,我们还专门聊到这个话题,讨论作品与后现代的关系和作品的纪念意义。
我参展“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时,提供的作品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假山石5#》。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展出当年那件作品,总觉得缺少某种语境,于是我在作品下面增加了这块石头的投影,用亚克力透明材料制作,既是链接这个虚拟世界并不真实的体感,也是以此水痕般长长的影子纪念岁月的流逝(一开始做的不够长,后来又重新制作了一个更长的)。

《假山石》系列曾参展“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1998年11月21日—1999年11月21日)

第二年(1999)再一次参加了“第二届当代雕塑展”,这一届展览以公共雕塑“平衡的生存”为主题,策展人黄专专程来北京,在他下榻的宾馆房间,我们讨论了华侨城的现场改造。就像古代中国人做的事情一样,当时华侨城准备造一个人工湖。那时流行人造景观,一到晚上路边的树木都被灯光打成翠绿色。黄专对人工改造环境这件事是有很多思考的,他既利用这些因素又警惕这些因素。我们都在为快速制造的人造景观可能带来的失去人文的平衡而担忧。这不是无病呻吟的大话,而是凡有美学素养的人都会有的共同忧虑,可见华侨城很早就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

《94清洗废墟计划》,展望,重描红色的砖缝,综合材料和方法,1994年,北京王府井

大概从1993年起,我开始关注这个命题,创作了《94清洗废墟计划》,之后就有了《假山石》系列。讨论中,我提到在挖湖的时候也许会挖出一块大石头,我在现场复制这块石头并让它漂浮在水上,原石还放回原来的位置。与黄专敲定了方案,他回去后亲自安排监督此事,后来他告诉我,果然挖到了一块大石头,而且没有第二块。我兴奋地带着助手在现场复制这块大石头,在安装的那几天患了重感冒,只好回京休息,派助手协助策展人一起协调两台子母大吊车在这个巨大的坑里施工,费了一番功夫最终完成了现场安装。

创作《假山石》时,在水塘里现场挖出的原石头,1998年,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
不锈钢石头第一次实验浮在水上,1998年,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
这个项目第一次完善了“浮石”的概念,此前一直缺少一次展示不锈钢空心薄壳石头这种特征的机会。有了这一次的经验,第二年,我把这个概念扩展到另一个活动中,创作了《公海浮石》,将一块在北京郊区复制的石头放置于公海不再取回,以我的方式回应2000年流行的国际化浪潮。最初把不锈钢复制石头与原石放在一起的想法,曾在1996年天津泰达开发区的一次雕塑活动中做过。而这次是第一次实验浮在水上,从放在城市的湖里到跨越12海里放入公海,算是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有在陆地上的实验不会想到湖里,没有湖里的实验也不会想到拿去公海,这就是当代艺术展览实践的必要性,艺术家必须有机会通过展览实践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中发生奇变。全球有很多机构都在做当代艺术展,这个时代特色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会出现更多的创作领域的奇变。

《天堂礼物》,展望,不锈钢、花岗岩(165×30×25)cm×2,1996-1997年,天津技术开发区
2000年,《公海浮石》作品完成后我把作品图片送给了黄专,同时我也给他看了在我们美院雕塑研究所展览的《对伤害的迷恋》图片。作为严肃的学者他并不赞同这种非常激进、比酷的行为,我其实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因为赞同者的确是带有捣蛋的心理因素的。

《公海浮石》,展望,不锈钢,180×90×175cm,2000年,山东灵山岛12海里外  

O:您的参展作品,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呈现,因展览及场域的变化而产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变化?
展望:作为一次完整的公共项目往往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时,假若当时没有挖到石头怎么办?是否从别的地方找石头?此中的意义差别非常大,也许作品就失败了。所以,创作是带有一定冒险性的,笃定的事情必须出现,否则就是不到位,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但就是不愿意去多想。我做事的风格是,如果不如愿到时候再说,一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因此,当我听黄专说现场确实挖出一块大石头,而且仅此一块的时候,我是暗自庆幸的,心想,好悬!当时连备选方案都没有考虑过!

O:从最初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到“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和“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再到“深圳雕塑双年展”,直至OCAT双年展,这个品牌项目推动雕塑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与城市、社区和生态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和实践,请谈谈您对该项目的理解以及对于当代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理解,您的作品是否在当时引起了令您印象深刻的参与和对话?

展望:从展览名称的不断调整,我们可以看出OCAT对于如何办好当代艺术展一直是在摸索当中前行的,这与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不谋而合。当代艺术的当下性、快速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确定完美的事物。后工业、后网络、后媒介,这些“后”字是因时间的横向比较使我们意外地处在这个时代,我们也不可能从头再走一遍,只好在仓促中一边调整心态,一边修正,无论是展览还是创作,在那时这是共同的特性。
而雕塑生来就带有公共性,曾经依附于建筑、神坛或者陵墓。逐渐的,雕塑也走向独立,随着个体的雕塑创作语言逐渐完善,它的公共性也在自行式微。但毕竟雕塑还是可以放置于当代的公共场所的,失去功能背景的雕塑以作者的想法独自面对公众,这个时候,作者的观念就显得极其重要。西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出观念艺术,它以去物质化的实验,仅仅把艺术家的观念作为艺术呈现给大众,一个想法也能成为艺术!当然这个想法的诞生依然依赖于艺术家特有的直觉训练才能获得,它不同于通行的思想和哲学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观念这个词就广泛的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其中最难的当属雕塑,因为雕塑的制作性和手工性与去物质的观念截然相反,也正因为如此,我感受到这里面的矛盾和张力,并提出“观念性的雕塑”这个说法。我不是在发明新词,而是描述一种不同于观念艺术也不同于表现主义的观念性创作方法。作品不仅要产生新观念(想法),更重要的是如何物化观念,或制造观念之物。这类作品的诞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可以用来讨论人们关注的共同话题,而非纯粹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我觉得OCAT为艺术家,特别是以物体为媒介的艺术家提供了实验这类作品的场域,公共性、观念性、物质性,可以作为三者合一的实验平台。
我当时完成的公共雕塑《鱼戏浮石》是我尽力对上述思考的实践。原石放在湖里原地不动,不锈钢石头并列着浮在旁边,一动一静,天然与手工,实体物质与虚拟空壳,重与轻,这些对比展现的是两个时代,我希望通过作品达到不言自明,引发人们思考的目的。

《鱼戏浮石》,展望,不锈钢、天然石,(320×250×260cm)×2,1999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O:请谈谈您对OCAT双年展这个品牌项目发展历史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以及您的建议和期待。
展望:总的来说,OCAT对待展览的态度是认真且追求学术价值的,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这十几年中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影响之大,贡献之多也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如果说未来对OCAT双年展有什么建议和期待,我想说两个方面:首先,是不是雕塑确实不重要,因为在当代艺术中,雕塑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它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的艺术类别而非传统雕塑,雕与塑这两个字已经让位于物体、材料、观念加制作这几个词。我更倾向于使用“作品”概括,它可能是任何一种方法,雕塑、绘画、影像、装置以及各种新媒材,观念是它的内涵,也是无限变化形式的前提。但这个是不是二十世纪最后的绝唱呢,我们并不知道。我认为艺术最终还是要为艺术自身负责,它是在不断的对艺术本体进行批评中前行,同时受惠于大众。 
要选对艺术家,他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提供新的思路而不是重复以往,在艺术的创造性思考中,这点可以和之前的潮流对比,过去的可以保留但绝不能回头!往前无路可走但有希望,往回有路可走但无希望。
O:OCAT经历17年发展,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许多重要节点和时刻。请谈一谈您和OCAT结缘、合作及互动的故事,有哪些令您难忘的经历?
展望:与OCAT的合作对象主要还是策展人黄专,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的“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是我与当时华侨城的合作中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我和黄专第一次合作比较密切的项目(以前都是群展性的参与)。而我在OCAT上海浦江展区的个展,是黄专作为策展人最后一次策划个展。那时已经有了微信,我的手机微信里留下了策展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对话,作为最后一次与黄专合作的绝响,每当回忆起这些事情都有些沉重和惆怅,成为我记忆里最难忘的时刻。
《幻形》,展望,不锈钢板,超轻粘土,尺寸可变,2015年,“暂时什么都不是”个展现场
记忆中,我们第一次被邀请去深圳就赶上北京下大雪,我们登上飞机在首都机场停机坪候着,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九点一直坐在飞机上,晚上九点多才起飞,到深圳已经是夜里十二点。那时候去深圳还要边境证,在边境站,当时还是办公室主任的栾倩亲自来接我们。之后我们参观华侨城、看表演,对那里有了初步的印象。华侨城的任总(任克雷)、陈总(陈剑)、乐馆长(乐正维)、栾总(栾倩)等领导对我们都非常热情,我没想到他们那么真诚地喜欢艺术,参加OCAT双年展成为我事业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经历。
要说真正与OCAT的结缘还是在“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开幕上,有一“明”一“暗”两个缘份:“明”的是我的漂浮作品第一次公开展示。那天有很多观众,还记得任总发言的时候,我被热情的观众挤到后边没听清说什么。开幕后,观众游走在户外参观每一件作品,漂浮的《鱼戏浮石》第一次亮相,记得有观众说我那件作品像个漂浮的冰山,很多人都在问这两件作品放在一起的意义,我从大众能够理解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同时我也发现,当你看着这两个材质完全不同但形状相同的石头放在同一个湖里的时候,除了观念,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感觉,好像瞬间明白了什么。我认为感觉的背后能提供给观众的要远比观念多,但观念是一个入口,没有这个入口观众很难进入。我拍摄了一组图片,原石静止不动,稳固、可信;而不锈钢复制的石头一直在浮动变化着角度,连同它不断变换的镜面反射,展示着不确定的一切。
“暗”的是这个展览开幕除了成就艺术家的作品外也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姻缘。那天来参加开幕的观众中,有一位是香港汉雅轩的老板张颂仁,他约了当时负责台北汉雅轩的张小姐一起,我当时并没有见到也不认识这位张小姐,她那天从台湾专程赶来参加开幕,也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留下了印象。没想到五年后,我在香港汉雅轩二十周年晚宴上认识了这位张小姐并结为夫妻,她也是后来才告诉我这件事。可能我们同时站在过湖边,目光同时朝向过作品,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同时看到过我们?

原文载于:雕塑频道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