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王晓晰:弥漫在“叮咣”声中的锻造记忆
时间:2022-10-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104 分享:
金属工艺凝聚着传统匠人的匠心独运和“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创作精神,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时代更迭下,金属工艺的题材、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与精神诉求。9月17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第十一期——金属工艺,本次活动荣幸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王晓昕教授,王晓昕教授多年致力于探索金属工艺的当代艺术语言,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在“守正中创新”。
“大家注意到身边的金属器物都有哪些呢?” “铅笔盒!水壶.......” 课程一开始,很多小学员们纷纷举起小手,回应着老师的提问。 在活跃的上课氛围下,王晓昕教授从“大国匠作”展厅自己的作品“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始,为大家细致讲解中国传统金属材料的种类特性、制作装饰工艺及历史背景。从后母戊鼎到鸳鸯莲瓣纹金碗,从博山炉到景泰蓝,王教授的讲解不仅让观众了解铸造工艺转向锻造工艺的发展流变,亦让观众深刻领略到装饰工艺中错金银与珐琅彩所带来的视觉盛宴。 内容讲解过程中,王晓昕教授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打开脑洞,拓宽眼界,构建一种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思考维度,并强调“在进行金属工艺创作时,需要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多多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分享结束后,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体验环节。王晓昕教授耐心地为大家介绍了制作“铜勺”的工具,并现场示范了“铜勺”从坯体到成型的全过程。 紧接着,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金属敲击声覆盖整个现场,学员们顿时化身为一个个能量满满的“铁匠”,每一次有力的敲打,都展现了无限活力与热情。 在完成了“铜勺”形质的锻造后,学员们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在铜勺柄上錾刻图案,最后,再用粗、细砂纸反复打磨、抛光,一把完美的铜勺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我以后要每天用自己做的铜勺吃饭”看着由自己亲手打制的铜勺,很多小学员们脸上满是骄傲与喜悦。此次活动现场反响热烈,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传统金属打制技艺不再止于特定人群,在学员们的手中“活”了起来。通过锻造,学员们不仅体会到了快乐与成就,更在传承金属工艺中,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旨在从灿若星河的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邀请相关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讲解、示范,教大家动手创作,帮助大众深刻了解中国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以及所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动手中,体验工艺之美,劳动之美、匠心之美,从而陶冶人格、情操,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收藏、展示我国工艺美术珍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肩负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也将在今后推出更多类型、主题的社教活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万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