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高校践行责任担当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21年12月27日上午,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市吴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吴中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光福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苏作非遗工坊共建仪式暨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颁奖仪式”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吴中区民间工艺家协会、青年手工艺人协会、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副书记/监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王建良,省文旅厅非遗处主任孔叶萍,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曹俊,区政府副区长周黎敏,区政府办副主任周佳,区人社局局长徐晨阳,副局长冯儒生,区文体旅局局长唐峥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苏州工艺美院校长范卫东,苏州工艺美院处长秦怀宇,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书记喻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以及光福镇党委书记陆胜兰,光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万礼等出席会议。
议程主要包括颁发“江南文化、苏工苏作”项目制培训结业证书、2021年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颁奖、苏作非遗工坊五方共建签约仪式、苏作产业学院三方共建签约仪式四项。
2021年9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签订“江南文化”项目制培训合作协议,就玉雕、核雕、木雕、刺绣、陶瓷(雕塑)、苏扇等6个方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本区户籍劳动者、企业在职职工、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培训活动,助力提高岗位竞争能力及再就业能力。 截止目前,已开展雕刻班、刺绣班两个项目制培训班次,共培训学员115人,培训总课时208课时。
2021年吴中区技艺技能大赛共设核雕工、木雕工、玉雕工、抽纱刺绣工四个项目,竞赛内容包理论考试和技能竞赛两部分。各项目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对一等奖选手给予6000元奖励,并授予“吴中技能状元”荣誉称号;对二等奖选手给予3000元奖励,并授予“吴中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对三等奖选手给予1500元奖励。同时,获得前三等次奖项的选手可优先报名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吴中区“江南文化”项目制培训等更深度的培养计划,一等奖选手颁发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荣誉聘书。大赛共吸引102位传统手工艺人同台竞技,经过一个小时的理论考试和六个小时的技能比拼,共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0人,91人通过苏州技师学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三级证书。自2018年首次举办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以来,钟苑、钟斌、肖雪芬、周春毅、徐学清等一批新生代乡土工艺技能人才脱颖而土,正成为苏作工艺的冉冉新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苏州市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光福镇人民政府、于生一·国玉天工(苏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五方共同签订了苏作非遗工坊共建协议,通过专业资源共享、专业渠道共享、专业宣传共享,有效整合五方资源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建立长效稳定的苏作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通过明确工作任务、定期开展会商沟通、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有效协调解决苏作非遗工坊建设运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苏作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有效吸纳带动地区就业创收,实现非遗保护、文化振兴、扶贫就业共赢,推动苏作非遗工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1年12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地方,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极高的重视,应主动承担起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这也是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艺术院校,拥有教育部资助的“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设有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图书馆等科研平台,也是文化部首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试点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起参与推动贵州、云南、重庆、四川等地的非遗扶贫工作,在贵州省雷山县建立有非遗研发推广中心,2016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建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推动贵州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深度参与国家非遗研培计划,培养了西南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900余名,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相关工作案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农民报、贵州日报多次采访,有着丰富的非遗扶贫的探索实践。
苏州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中心之一。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2014年11月28日,苏州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工”“苏作”是苏州的文化宝藏。“苏工”,代表着工匠对精致、完美的极致要求,而“苏作”,不仅是地域的代表、造物品质的象征,更是人们对时代的精神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为“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光福镇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孕育出了“刺绣、缂丝、沙罗”和“玉雕、核雕、木雕、佛雕”“三绣四雕”等缤纷多样的民间传统工艺门类,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先后被评为“中国雕刻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9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育传统,占地 561 亩,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拥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大系列 18 个专业 54 个小专门化方向,立足传统与现代两个基点,致力于苏州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保护、传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截至目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3 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服务社会贡献50 强”、“国际影响力 50 强”、“教师双师比100强”等荣誉。通过多年校企合作的项目开发、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联动、硬件设备互补等方式,为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企业培养了大批传承“苏作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人才供给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并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遵循。光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进“非遗+互联网”、“非遗+创意”、“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苏作非遗工坊共建、苏作产业学院共建是高校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依托光福镇丰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人才队伍优势,有效整合五方共建单位资源优势,推进苏作非遗工坊建设。打造苏作非遗工坊就业车间,通过集中培训、实操实训、项目制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传统技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手工制作、灵活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重点帮扶就困人员、退捕渔民以及农村低收入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充分发挥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扶志”“扶智”优势作用。做深做实苏作产业学院共建,通过校地合作,将苏作产业学院建设成为苏作传统技艺人才培养、苏作传统手工艺振兴、非遗传承保护、非遗生活产品研发、传统工艺从业人员培训等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基地,非遗传习所及生产性保护基地,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基地,以“招生即招工”的定向化培养模式,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共同推进苏作技艺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光福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