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庆忠 王晓莹: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与实现向度(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明庆忠 王晓莹: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与实现向度(二)
时间:2024-09-0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8      分享:
二、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与发力点。”[12]这一重要表述表明民族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旅游化利用是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民族“三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实践证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旅游化利用既是实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走向,又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着眼于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转变,促进民族文化生产的提质增效,重视从资源到产品再到效益的转化过程,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助推以“共同富裕”“物质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特征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由此,本文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包括提升民族文化价值认知、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完善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市场机制、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主体作用机制四个层面的实现向度(见图1)。


图1  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向度框架
(一)提升民族文化价值认知,夯实旅游化利用与共同富裕基础
能否提供满足民众身心需求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依据费孝通文化自觉的观点:“只有认知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由共同认知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13]民族文化资源认知与开发存在差距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民族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精神品格都需要较高的文化认知能力才能被识别。如何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进程中准确全面地展示其内涵,进而认知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认知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为旅游化利用与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1.提升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认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体现了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能够支撑民族的繁衍生息,维系发展动力。民族文化通过利用与开发得以实现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又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基础,正确认知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才能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增收,形成良性资源利用体系,为助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旅游因其具有放松身心的功能,符合人民在“快节奏”时代的心理消费需求,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逐。数据显示,2022年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50%,其中云南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2.6%。[14]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显著,文化旅游产业已然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2.提升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的本质是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的。[15]民族文化起源于民族地区居民的社会实践,并影响着其生活及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区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了特定的“族群记忆”与文化信息,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价值链中的独特记忆。民族文化涉及“族群记忆”的文化资源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有效地表达其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形成。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是对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精准解码。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通过景观呈现、沉浸体验、人景交互等方式准确呈现其文化内涵,促进文化认同,体现精神价值。
3.提升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认知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能在当下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16],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大基本原则。可持续性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17]维度相契合,认知民族文化发展可持续性是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包含大量文化素材和多样文化形式,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具有可持续生命力。民族文化是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中的“绿色资源”,具有低碳发展、绿色环保特点,是社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如何确保民族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克服发展中的碎片化、浅层次利用问题仍有待破解。
(二)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增强产业与城乡发展动力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充分论证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18]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具备可创新的潜力。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其由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1.创新旅游化转化利用赋能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利用是时代使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消费品质,创意成为主导文化产品的核心生产要素。文化创意借助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知识的开发与运用、资源的活化与提升及创意的表达与呈现,形成具有整合性、系统性、普及性、传播性的文化产品。[19]旅游化利用中的民族文化创意通过提供民族象征意义或社会标记实现价值再创造及价值增值,使得文化赋能旅游产品和产业链价值延伸,为产品增添独特的功能属性、商业属性、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20]民族文化旅游化的创新利用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精准认知、挖掘文化深层内涵和整合现代元素的创意,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如此才能解决“精神渴求”和“文化贫乏”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科技创新。随着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日趋成熟,科技与文化协同应用已成必然之势。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突破方向,在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呈现更具内涵的新境界。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可以开拓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表达范式,将异彩纷呈、底蕴厚重的民族文化以生动活泼、立体多元的形式予以呈现,直接碰触与强化受众的感观体验。因此,要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化展示、体验平台,实现民族文化由静态展示向动态交互体验的转化,促进民族文化再生产。总之,实现科技创新赋值旅游化利用,要求在形成新颖且富含现代审美张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同时,以一种鲜活且生动的表现方式满足游客的新颖体验,完成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创新创意升华。
2.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产业跨界融合 
产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自身产业链的上下游探索延展,还需要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拓宽发展空间。[21]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之间或者相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过程。[22]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赋能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由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所形成的产品带来品位、审美、体验等无形附加物,进一步要求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与其他产业融合。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条件,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跨界融合带来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文化跨界融合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广度和深度上创造精品提供机遇。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跨界融合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我们要坚持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与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与体育、演艺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实际上,民族文化的种类之多,数量之繁,其衍生的文化旅游产品来自不同的文化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跨界创新需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资源在内核上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关联,不满足于游客对民族文化“猎奇”或浅层“体验”层面,应在文化共生、生产生活结合、文化创意等方面为民族文化增值赋能。
3.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创新与城乡发展双向赋能
文化旅游化利用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空间,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扩展文化旅游化利用在城乡间的发展效能,进一步弥合城乡文化资源旅游化利用的实践能力,缩小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实现组织系统的自我稳定复制与再生、自我优化与创新发展。[23]民族地区乡村发展需要在保留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以此实现现代化发展。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推动民族地区城市更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城市更新。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区域空间创新,统筹民族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逐渐消弭,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共同富裕。乡村发展、城市更新与城乡发展又会进一步铸牢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氛围以及资金、人力等支持。
(三)完善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市场机制,打通共同富裕的途径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24]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形成产品价值的获取有赖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基于文化的内涵价值、创新发展等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具有供求、价格与竞争特征的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市场机制是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和创新发展打通了由“资源”向“产品”转化的路径,市场机制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 培育市场主体、 振兴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 优化产品与消费渠道等手段实现 “产品—效益” 转化, 助力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和精神富裕的提升,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1.引入并合理配置社会资本
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能否实现效益收入及实现程度的多寡,不仅由文化自身及其产品形态决定,还有赖于社会资本的投入。社会资本流入资本稀缺的民族地区更有利于获得高回报率。从古典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逐渐递减的规律,即人均资本量低的地方具有更高资本的回报率。相较于富裕的城市,民族地区的资本流入更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生产过程中,通过与其他社会资本结合形成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其价值。在民族地区发展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力等多种社会资本的加入,通过调整和培育人力资本,增强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协同性和创造性;增加商业银行针对文化开发的专项信贷产品,合理提升资本运营效率等有助于形成民族文化资源再生产的多元输血—造血格局,带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做大做优。
2.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市场运营
在社会资本的加入下,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能够通过市场经营实现收益。市场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的各个要素推动利益实现、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产业供给动态调整、优化社会分工效率等。其中市场运营要重视产业的集群效应,文化产业聚集是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生产率,扩大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关联、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25]在推动民族文化的市场运营中,要注重提升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类别及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聚集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宣传营销也是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运营的重要一环,媒体的传播功能对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效益具有加成作用,要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打造“民族文化代言人”等民族文化的宣传营销账号,在推动民族文化市场运营获得效益的同时增加文化旅游化利用的获益主体。另外,市场在运营过程中应当实现自我优化,在追求市场利润的同时也要注重更深层次的追求,以旺盛的旅游活动挖掘和传承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文化、传播文化,并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3. 优化文化旅游的消费环境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26]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活动不仅是对商品性能的使用过程,也是对商品的符号和文化意义的消费过程。[27]游客的消费行为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及游客需求的影响,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及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消费供需错配的难题。通过优化旅游交通的转换、交通接驳等畅游环境,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旅游服务与人文环境,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强化消费者权益和守护消费者安全等旅游治理环境,以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和消费需求。
(四)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主体机制,增强共同富裕合力
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涉及多方行动主体的共同作用,在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机制时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切入,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开发的模式(见图2)。深入分析各主体在价值认知、创新发展、市场运营中的作用,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融合,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1.发挥政府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政府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主体,具有决定文化的保护机制、利用时序、开发模式以及之后的利益分配模式等方面的宏观决策权。因此要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调控作用。首先,政府制定政策以制度形式肯定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公权的认可保证了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其次,政府要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过程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价值认知、创新和市场运营中都发挥指导作用,建立旅游化利用的有序秩序。最后,政府要发挥分配功能。市场机制不具备抑制贫富差距的功能,[28]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协调初次分配、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图2  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主体作用机制

2.促进企业的市场活力作用
企业是对接资源与市场的桥梁,要发挥市场在旅游化利用中的推动作用,调动市场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企业发挥市场化的组织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的平台技术优势,通过企业资本、产业模式、市场营销及品牌塑造,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发展模式的创新,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企业要扩大就业规模与人才队伍,吸纳从业者、持续扩大从业规模、积蓄发展潜力,从而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红利真正惠及民众。 
3.激发居民的主动创造作用
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具有理解和诠释的天赋能力,居民的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基础,要确保居民参与到旅游化利用的全过程中。首先,民族文化的旅游化利用是由族群记忆向共享资源的转变,居民在旅游化利用中构建原真的文化生态至关重要,要激发居民在旅游化利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确立文化自觉、自信参与机制,确保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方向的正确。其次,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是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进步的重要方式,居民作为旅游化利用的主体之一,应当保证在旅游化利用中的居民权力,使其参与到旅游化利用及监管与最后的成果分配中,享受旅游化利用所带来的成果。
4.利用好游客的消费需求作用
游客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行为贯穿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活动既是旅游者感知和体验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旅游者通过审美创造性促进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旅游中,游客通过参与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参观或体验旅游活动,在活动中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和认同感,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消费行为,旅游收益促使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循环,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结  语
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助益了民族地区消弭差距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把握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和共同富裕的统一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既要着眼于共同富裕对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的目标引领,也要发挥旅游化利用民族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发展的动能作用。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通过打通价值认知、创新发展、市场运营的全过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如何测量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化利用及效益水平?如何进一步实现旅游化利用民族文化以消除城乡差距?如何长效化解决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归属以及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旅游化利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命题仍需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明庆忠,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晓莹,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2021级文化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