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斯密森用100美元在犹他州的大盐湖租下10英亩荒废的盐沼以及岩石,决定做一件雕塑作品。随后他用9000美元雇人,用挖掘机和卡车拉了6500吨石块和泥土,铺出了一条15英尺宽1500英尺长的螺旋形堤岸,从湖边坡岸延伸到湖中。据斯密斯说,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是希望诱导湖水结出盐的晶体和盐块,他认为这样看上去会很美。如果没有后来发表的航拍照片,这件作品估计就湮没在大盐湖中了。但是,艺术潮流的变化将它推向了艺术史的顶峰,它被视为大地艺术的杰出代表,成为20世纪艺术史教科书中无法回避的作品。在随后的岁月里,该作品的戏剧性变化更加提升了它的知名度:先是随着大盐湖水面升高被完全淹没,后又随着湖面的缩小而重现天日。尽管盐的结晶是完全自然的,但是铺设防波堤的行为是完全人工的,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荒无人烟的大盐湖,斯密森的这种行为无疑打破了自然的宁静,干预了自然的进程。因此,笔者将这件作品归入强力介入型生态艺术(如果它还称得上是生态艺术的话)。与斯密森强行介入大盐湖的自然环境不同,丹麦艺术家穆勒的《停止修剪草坪》则采取了完全放任自然的方式。穆勒应邀参加第六届挪威莫斯的动力双年展(Momentum Biennial),他给展览方提供的是一件观念艺术作品,即停止修剪草坪两年。动力双年展主展馆前面有一块修剪得很好的草坪,穆勒的作品就是停止对这块草坪的修剪,从本届双年展开幕时开始,到下一届双年展开幕时结束。在穆勒看来,修剪草坪是人的艺术,可归入园艺之列,停止修剪草坪则是自然的艺术,可归入生态艺术之列。就高海拔地区的草坪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枯荣来说,经历了两个年头的两次枯荣之后,草坪上的草可以达到它们的自然状态。穆勒的这件观念艺术作品没能得到实施,莫斯的居民担心安全问题,没有修剪的草坪有可能引起火灾,也有可能隐藏蛇和其他危险动物。就观念艺术来说,穆勒的这件作品没有得到实施并不影响作品的存在,因为对观念艺术来说,正如勒维特(Sol LeWitt)所说,“观念或概念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当艺术家采用观念形式的艺术时,这就意味着所有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做出的,具体执行并非重要事情”。既然观念艺术的具体执行并不重要,穆勒的这件作品最终未能实施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和价值。斯密森的《螺旋状防波堤》和穆勒的《停止修剪草坪》代表了环境艺术或者生态艺术的两个极端:《螺旋状防波堤》为了诱导盐的自然结晶而采取了强力的人力介入,这种介入付出了能源消耗、山体和湖面破坏等环境方面的代价,它最终得到的与其说是盐的自然结晶,不如说是一种奇观,而且还不一定像斯密森预想的那样能够给人以美感。早期大地艺术有不少这类作品,以美的名义制造奇观,结果引发的却是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破坏。随着环境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这类艺术逐渐少见。但是,穆勒的《停止修剪草坪》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采取完全放任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唤醒生态意识的目的。穆勒的方案最终未能执行,这个结果表明完全放任自流的做法是难以成立的。尽管生态意识要求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但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人的生存权利。既可以采取消极方式来避免生态危机,也可以采取积极方式来达成生态平衡。事实上,斯密森和穆勒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到了一起,那就是要维持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要让艺术从日常生活中脱颖而出,总之要制造奇观。如果穆勒的方案得以实施,那块草坪也会成为井然有序的城市社区中的一道奇观。五、园林的启示在传统艺术形式中,接近环境艺术或者生态艺术的是园林。通过对现有园林类型的分析,或许可以找到办法,让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走出误区。卡尔松(Allen Carlson)将园林中的因素区分为自然和艺术,根据这两种因素的关系,他将园林划分为两类四种:一类园林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关系,简称“和谐园林”;另一类园林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辩证关系,简称“辩证园林”。和谐园林以法式园林和英式园林为代表,辩证园林以修剪园林和日式园林为代表。所谓和谐园林,指的是园林中的自然与艺术两种因素相安无事。法式园林和英式园林都达到了这种和谐关系,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完全不同。法式园林是通过强化艺术的因素,让自然失去对抗的能力,而获得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相安无事;英式园林是通过强化自然的因素,让艺术失去抵抗的能力,而获得自然与艺术的相安无事。这种通过一方放弃抵抗而达成的和谐关系,是一种低级的和谐关系。辩证园林则不同,自然与艺术双方都不让步,都要凸显自身,从而形成明显的冲突。在植物剪形园林(topiary garden)中,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二者相持不下,未能达成和谐关系。这种园林中的植物以雕塑形式出现,他们既是植物又是雕塑。当他们被视为植物的时候,观众会感受到来自雕塑的压力;当他们被视为雕塑的时候,观众会感受到来自植物的压力。在日式园林中,自然与艺术也具有辩证关系,二者也都没有为了和谐而放弃抵抗。但是,日式园林与剪形园林不同,在日式园林中自然与艺术经过辩证冲突之后达成了新的和谐,一种比法式和英式园林中的低级和谐更高级的和谐。在卡尔松的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园林做了分析。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属于同一个类型,其中的艺术与自然经过辩证冲突之后达到了高级和谐。但是,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在达到高级和谐后的指向有所不同:日本园林指向自然,中国园林指向艺术。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属于同一个类型,而且从历史上看,日本园林借鉴了中国的造园经验,就像库伯(David Cooper)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国人——以及对于后来的日本人——来说,造园是一种‘道’的体现。造园也有它的审美和实际目的,但是它的首要目的是一种自我修养方式。”不过,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在气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李雪曼(Sherman E. Lee)发现:“与惯常的日本园林的静谧和自然相比,中国园林艺术在视觉上显得极端和奇崛。”日本园林体现出来的自然性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性,或者是让园林在本质上而非简单地在外观上符合自然。在外观上符合自然属于英式园林的简单和谐,在本质上符合自然则是经历艺术与自然冲突与和解之后达成的高级和谐。正如卡尔松所说:“日本园林获得了一种必然的外观,不是通过创造一个简单的自然副本,而是通过创造自然的理想,力图揭示被视为自然的本质性的东西。”与日本园林体现的自然本性不同,中国园林力图体现艺术本性。当然,这种艺术本性并非简单照搬艺术,否则就属于法式园林的简单和谐。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一样体现的是在经历艺术与自然冲突与和谐之后达成的高级和谐,但是中国园林更像艺术,正因为如此,李雪曼才有那样的对比:日本园林自然,中国园林奇崛。中国园林的这种特性,从祁彪佳关于造园原则的这种总结中可以窥见一斑:“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中国园林的目的是“风景如画”,也就是说要将自然改造得如同艺术一般,因此中国园林指向的是艺术而非自然。正因如此,西方人在中国园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例如,劳登(John C. Loudon)在《造园百科》(An Encyclopaedia of Gardening)中写道:“改善自然是我们(英国园艺师)的优点;中国造园者则是征服自然:他的目的是改变他在自然中遇见的一切。遇见荒地,则用树木来装饰;遇见沙漠,则用湖水或者河水来浇灌;遇见平地,则堆起山丘,挖出溪谷,盖上各种各样的房子。”显然,劳登并没有看到中国园林是在自然与艺术冲突之后追求更高的和谐,这种和谐最终体现出艺术的倾向或者形态,但不是通过征服自然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诱导自然来实现的,或者说是通过自然与艺术的相互激发来实现的。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总结的那样:“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指的是因地制宜,“借”指的是借景利用,他们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借用自然。结 语从中国美学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以及东方园林对自然与艺术的高级和谐追求中可以看出,一种好的环境艺术或者生态艺术既非强力介入自然,也非完全放任自然,而是让自然与艺术进行相互诱导和激发,最终达成高级和谐。基于这种考虑,《螺旋状防波堤》和《停止修剪草坪》都不是优秀的生态艺术作品,因为他们陷入了强力介入和完全放任的两个极端。如果说他们也取得了某种和谐的话,也是低级和谐:《螺旋状防波堤》类似于法式园林中的和谐,《停止修剪草坪》类似于英式园林中的和谐。造成《螺旋状防波堤》和《停止修剪草坪》走向极端的原因,在于艺术家都是作为“外在者”而非“内在者”参与环境艺术或者生态艺术的创作之中。简要地说,“外在者”相当于外地游客,“内在者”相当于本地居民。朱光潜用海边农夫与看海人的不同,生动地阐明了“外在者”与“内在者”的区别:“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在朱光潜看来,只有像游客那样,采取旁观的态度,才能欣赏到环境或生态之美。今天的环境美学家和生态美学家则希望像农夫那样,采取参与或者介入的态度,才能欣赏到环境或生态之美。《螺旋状防波堤》和《停止修剪草坪》的作者尽管都介入了环境,但都是从外在者的角度作出的介入,他们除了制造奇观之外,并没有给环境带来任何改善。如果回到“内在者”的立场,人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就并非强力介入,也非完全放任,而是像计成所说的那样,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也不能只是消极适应,还应该有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学问题,也是艺术和美学问题。生态文明并非地球的原始状态,而是人与自然达成的高级和谐。由此,生态艺术就不能只是艺术,而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艺术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书鹏文章来源:美术杂志社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