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丹荔 蒲瑶: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建构(一)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许丹荔 蒲瑶: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建构(一)
时间:2024-08-1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1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实现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互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内容魅力与平衡困局,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内在机理。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深刻洞察其以“智”塑造体验、以“算”解析数据、以“媒”创新转化的优势,也要深度剖析其模式固化消解叙事话语的主体性、数字鸿沟割裂叙事话语的整体性、信息茧房遮蔽叙事话语的真实性及资本驱动歪曲叙事话语的价值性等现实问题。立足新时代,政府部门、平台企业等主体应当从“价值引领”与“智能传播”交互贯融、“重视技术”与“崇尚艺术”并向而行、“积极入圈”与“破壁出圈”协同并行、“资本助力”与“多维治理”有机结合等四个维度,不断完善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实践进路。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进路、价值融通的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1]。只有加快建构并不断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话语体系,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往历史的简单累积,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在当前凸显了我国文化主体性和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由此,我们既要赓续中华文脉、发扬民族精神,也要立足新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
近年来,ChatGPT、文心一言、Sora等的问世,既展现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道路,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深刻反思。目前,学术界掀起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浪潮,从人工智能视角出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命题,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概括起来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全新变量[4],有利于拓展传承渠道、丰富表现形式、优化用户体验[5],实现精准个性化推送、深化“具身性”用户在场感、增强主体“情感性”体验[6],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可能与新契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话语叙事带来风险挑战。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不可预料但在意料之中”和“不可预测且在意料之外”的风险挑战[7]。例如,技术自主或技术失控诱发话语叙事的主导权失控[8],信息茧房导致话语叙事的内容低质化、同质化[9],网络信息泛滥降低话语叙事的影响力等[10]。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多从具象视角切入,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厘清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耦合关系等成果的研究较少,对其系统考察则更显不足。据此,本文试图全面审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内在机理,检视固有思想认知对人工智能优势和独特价值的遮蔽,探索人工智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实践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二、缘起: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叙事话语的内在机理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何以可能、何以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为人工智能赋能叙事话语提供了宝贵资源,人工智能的独有技术特性也为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的丰富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内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意涵。同时,叙事话语既是思想观念的表征,也是理论内涵的表达[11]。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具有庞大的“数据体量”和充足的“智慧燃料”,这为人工智能赋能提供了丰富而永不枯竭的语料数据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叙事话语数据优势。这些叙事数据不仅映射出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道德尺度和审美趣味,更蕴含着对人生哲理、人性本质及社会规律的洞察与探索,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法家的法治理念以及农耕文化的勤劳致富等思想。在漫长而久远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12]等智慧结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详尽的叙事话语,不仅充分彰显了对人及人之情感的深邃洞察,也传达出古代先哲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与独特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独特生活智慧使叙事话语内容更加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3]古人的生活方式、礼仪规范和举止言谈,构筑了一套独特的生活哲学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后世。对这些传统生活智慧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借由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多样化的叙事话语传达出中国人对人生起伏、命运轮回的思考,对道义真理、良善选择的探寻[14],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体悟。这些叙事话语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引人入胜,更在深层次上启迪人们的心灵。例如,从《诗经》的诗歌情感到《资治通鉴》的历史起伏,从《三国演义》的时代巨变到《闲情偶寄》的生活态度,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处世省思,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平衡困局
叙事话语的建构不是简单的材料堆集和文字铺排[15]。伴随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保持“古色古香”的韵味,传承和发扬文化精髓,又要积极融入现代语境,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智能技术是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张力的关键力量。悠久厚重的中国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与发展的肥沃土壤,是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演变轨迹的基石。“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6]在全球化浪潮与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出现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信息获取途径。传统的叙事话语主要依赖经典流传和故事传颂,叙事话语的内容侧重于道德教化和责任担当,而智能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使叙事话语的载体更加多样、效率更高。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叙事话语能实现精准推送与个性选择,简短、直观、易懂成为普遍的叙事风格。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作用,有助于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智能技术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17]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扬,既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要义,也要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智能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舞、可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感、可知[18]。伴随智能技术的多元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多样、生动的形式呈现,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创作者借由数据分析、智能编排、精准推送等方式,深入洞察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与审美趋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进入新时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非简单模仿或全面照搬,而是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富有创意的转化与创新,从而更为有效地激活新时代中华文化强劲生命力[19]。“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在继承与创新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正在逐步构建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表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驱动: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叙事话语的现实观照
人工智能是一种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能力的技术,它的迅速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叙事话语和实现路径,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一)以“智”塑造体验,打破时空壁垒
随着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人工智能彰显的优越性日渐凸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话语注入新的生命力。算法、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应用,不仅重塑了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感知方式,更使其不再囿于时空局限,打破传统叙事的话语壁垒。
首先,跨文本呈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智能算法和大数据以文化数字化的形式转录和保存经典古籍、文化信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发展形式。例如,在典籍文献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共建面向知识服务的文化数字化体系,以知识可视化的形式解读古籍经典;在文物古迹方面,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有助于重现历史遗迹,以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还原其初始面貌,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味道。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为丰富的古籍资源。据统计,全国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21]。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系统完整,历史跨度巨大,材质形态多样。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资源需求的变化,智能技术的“复活”作用以跨文本的呈现方式为探索经典古籍结构化、体系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开创了新模式,有利于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2]。
其次,跨时空对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新形式。布尔迪厄认为:“场域可以被界定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23]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打造的数字空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场域、开拓了新视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音频处理等多模态交互,重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方式;虚拟现实等技术再现了传统建筑风貌与传统手工技艺。同时,智能技术更是以沉浸式的形式增强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央视播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现代视角解读古籍,运用时空对话的创新手法,结合戏剧、影视化及虚拟现实技术,降低古籍阅读门槛,提升人们对古籍内容的理解,生动呈现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中华故事。
最后,跨文化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的发扬创造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打破文化跨语言、跨地域、跨时间的壁垒,帮助人类扩大交流、互相了解、消除误解[2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深度交流和融合。例如,“李子柒视频”在国内外的社交平台备受关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海外非官方传播的典型案例,这既体现了李子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也体现了智能技术促进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视频中没有一个字直接夸中国好,却以独具创新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国外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以“算”解析数据,满足受众需要
算法的基本逻辑在于智能捕捉内容关键词,并与相应兴趣用户匹配,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25]。人工智能以强大的算力算法为基础,具有采集处理和对象反馈的能力。它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掌握受众的活动偏好,打造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首先,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和解析海量数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艺术、音乐、图像等形式在网络平台呈现。例如,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提取出经典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价值观念等,利用这些元素创作出既符合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又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影视作品、文化产品,实现传统人文之美的挖掘、接受、体验和再创造。又如,云冈研究院与有关团队通过研究服饰制式、图案元素及染色工艺,复原北魏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物造型服饰,并以“又见云冈”为主题开展大型实景时装秀,向世界呈现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其次,实现个性生成与精准推送。智能算法将机器学习内容与复杂的神经网络架构相结合,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并对用户的未来行动做出预测,以个性化生成与精准推送的形式增强用户文化体验。例如,《敦煌学大辞典》与智能技术结合打造的莫高窟智能讲解员“敦煌小冰”,它能以新的文化叙事话语准确回答有关敦煌文化、历史、旅游、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提问,为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情感共鸣的跨时空再现。从社会文化景观理论来看,现实社会所倚重的物理空间、时间状态和地点被数字技术打破、抽离、重置甚至“虚化”,技术让人们既身处“此在”亦可以转场至“彼处”,实现与他人共时性交往[26]。人工智能具有情感计算和情感分析的功能,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沉浸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例如,忠诚、孝顺、仁爱、礼仪等情感仍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认知判断。借由智能技术对古代文本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整合分析,人们可以精确掌握这些情感元素的深层含义,激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三)以“媒”创新转化,助推文化出圈
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参考因子和内在衡量尺度[27]。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广泛传播搭建起新的桥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
首先,数字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数字化传播方式。“数智融合”将传统的文化元素、符号和图案融入数字媒体产品中,实现“数”“智”“媒”的有机结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话语。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产品。数媒技术展现中国古代的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让人们在线下参观、线上浏览的同时获得在场感和强烈的沉浸体验。例如,《原神》通过“网络游戏+传统文化”的叙事话语形式,将我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多元丰富的游戏情节,并以符号化传播和互动式参与实现民族文化国际化传播。游戏中包含京剧、灶神、中式园林等文化元素,礼玉“六器”、阙楼等深层次的文化符号,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玩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其次,文化数字化发展助力国潮文化输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话语发展探索新模式。截至2020年,我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其中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 106亿元,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28]。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智能化生产、精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现代时尚潮流为外显的国潮风,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步入新台阶。通过现代设计和智能技术的融合,服饰美妆、食品日用品、影音游戏、模型手办等国潮产品,既展现了中华审美风范,又实现了与世界艺术潮流相融合。例如,“故宫日历”“刺绣古风香膏”“青铜时代键帽”“三星堆天气风暴瓶”等正是传统文化IP与新技术相结合、广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从安踏、李宁等本土运动品牌,到泡泡玛特、52TOYS等潮流玩具,国潮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攀升,在海外实力“圈粉”。
最后,“云享”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开创了新机遇。当前,人际互动移位至互联网,尤其是以希壤、网易瑶台、soul元宇宙社交平台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使人们可以跨时空地组织、调整、选择社交对象并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在线”“云共享”等现代社交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向。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通过共同话题、相近的价值观念与投契的话语模式,建立独特的圈群文化。又如,一经出现就风靡全球短视频平台的“科目三”,不断打破文化圈层的界限。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以跳《天鹅湖》著称,在以天鹅之姿优美旋转以后,摇身一变跳起了“科目三”,巨大的反差让“科目三”更加出圈。总的来看,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创新文化叙事话语的成功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价值性延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简介:
许丹荔,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蒲瑶,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