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渭亮:郴州银器艺术初探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邓渭亮:郴州银器艺术初探
时间:2024-07-0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2      分享:
郴州民间银器兴盛于清代、民国,一方面它承袭了湖南古代金银冶炼工艺的传统,另一方面作为民间银器艺术,还保有着鲜明的湘楚地域特色。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长期出超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银器逐渐成为中上层民众的高端消费品。郴州因地处湘粤赣三省通衢之孔道,其民间银器工艺的发展得益于频繁的商贸交流,由此积淀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了该区域老百姓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面貌,普遍的精神信仰以及对世俗富贵的追求。

帽花·花卉

传统银器涉及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其制作大都以手工为主,近代工业开启之后,才开始引入机器模压技术,手工银制品是传统工艺的主要特点。从材料学来看,白银与黄金相似,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具有硬度小、质地软、密度大、熔点高等特性,是极好的工艺加工材料,艺术可塑性颇佳。以经济性来说,白银昂贵不过黄金,质料却胜于铜,银制器物是老百姓彰显和贮藏财富的方式,也是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寄托所在。湖南郴州下辖的永兴县被誉为“中国银都”, 因其悠久的金属回收冶炼历史而闻名,白银冶炼与银器加工业共荣共生,历经几度兴衰。
一、发展历史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素有“楚尾粤头”之谓 , 其东界江西,南毗广东。自古就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的 要冲。郴州,春秋时属楚国苍梧郡,汉高祖五年 ( 公元 前 202 年 ),置桂阳郡, 明清时期称郴州、桂阳州。据 史料记载,郴州有着悠久的金银冶炼史,是我国南方重 要的银料供应地。“西汉时期,全国设立铁(金)官四十 余处,掌管金、银、铜、铁等金属冶炼,桂阳郡是其中 一处,其中桂阳铁官是长江以南唯一的管理矿业的机构”[1]。由此可见郴州的矿业在汉代已有相当的地位。


大文豪韩愈在《送廖道士序》中云:“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 之所感,白金丹砂石英钟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材,不能独当也。”[2] 足见在唐代郴州地方的矿物特 产已闻名于世。唐朝沿袭“金官”之制设“桂阳监”, 兼掌矿冶和铸钱。《元和郡县图志》载 :“平阳县本汉郴县 地,东晋陶侃于今理南置,属平阳郡 …… 银坑,在县南三十里。出银,至精好,俗谓之‘碢子银’,别处莫及。亦出铜矿,供桂阳监鼓铸”[3]。宋代《太平寰宇记》载:“桂阳监在桂阳洞之南,历代以来,或为监,出银之务也。古来贡铜、铅,今出银,管烹银冶处”[4]。宋代政府对采矿业采取了官、民并存的经营管理政策,郴州地区的银矿采掘进入了繁荣期。一度成为湖南采银业最发达的地区。“矿业中心在 桂阳监(军),郴州及与其相邻的衡州、永州部分地区,桂阳监是唐宋之际全国著名的两大银场之一”。[5]所采银料大多用作货币鼓铸。

凤凰纹银发花

明清以后,郴州地区的银矿开采日益枯竭所产银料有限;但外运来的银料依然在此精炼和加工,除了官方的货币鼓铸之外,民间银器加工艺得以存续发展。郴州地区所产金银矿物,主要以岩金、砂金、伴生金为分布形态,而伴生金为主,分布广泛,有点多面广,规模小等特点。其中银矿几乎全为有色金属矿产铅、锌、铜等共(伴)生矿。“从金银矿资源的分布空间来看,郴州地区的银矿主要集中在湘东南的褶皱区,该区域主要是以铅、锌、铜、钨、铋、钼为主,金银矿伴生其中。历史上曾有过开采、冶炼记录的县区主要有郴州市辖区、桂阳县、永兴县、资兴市、宜章县等”[6]。
在银器出土方面,郴州地区自秦汉时期就有零星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金、银器陪葬的现象便多了起来。资兴发掘的24座晋墓,出土银器7件,包括银手镯、银钗、银戒指、银花饰等;发掘南朝墓5座,出土银器6件,包括银钗、银手镯、银戒指等”[7]。
传统的白银冶炼主要沿用“灰吹法”[8],首先是利用银矿的伴生特性,先提炼成有含银量的铅块,也就是古法所谓的“密陀僧”,第二步用灰吹法以得到纯度更高的白银。历史上,郴州比邻粤赣,交通便利,商贸交流频繁,客观上促进了当地银器加工业与外地的工艺交流融合。清代道咸时期,“江西工匠发现资兴地域银器开发具有巨大潜力,于是纷纷踏入资兴,带来了外地技艺,从而导致了资兴银器发展的空前盛况,也带动了周边县区银器工艺向前迈进”[9]。
 二、工艺品类

刮舌器·银三事

                             

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间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银器。这一时期郴州民间银器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银庄、银店、银楼、银铺遍地开花,或制造或买卖,一派兴旺景象。民间银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制作工艺高超,器物造型手法多样,图案装饰精美,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的制作工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常见如锤揲、拉丝、焊接、抛光等。其二,模具法,如范铸、模敲、模镂、模錾等。其三,装饰性制作法,如花丝、錾花、炸珠、镶嵌、鎏金、点翠、珐琅彩。
银器主要工艺流如下:
备料
即选取合适的银材,打制成链状、条形,便于拉丝成形和制作块状。如遇需要制胚成型的用具需要在银材中掺人适量白铜提高其硬度,如此不易变形、也便于使用和盛放。
熔融
将备好的银料高温熔炼,再加入适量硼砂起去污、速熔、流固作用,使散银凝聚成团,然后趁着火候迅速将火熔银打制、再进行拉丝或模压成型。
淬火与酸洗
金、银等金属加工原料在加工之前都应淬火,放在水中淬火,以恢复其柔韧性和延展性,而且不易碎裂。“酸洗”就是先用火烧烤金片或银片,直到将其烘烤至完全发红,持续一段时间后用酸液浸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金银器工件加热后因氧化会变黑,于是古人将工件趁热余温的时候放入酸液中浸泡除去黑色氧化物。

十八罗汉·孩儿帽

艺术装饰
即对淬火酸洗后的雏形进行修整、錾刻、镂雕、装饰等一系列技术性加工,使之进步精制成形。
款识
款识是银楼或工匠的标志,工匠用敲打、錾刻或焊片法将符记打印、錾刻或焊接在不显眼的物面上,凭款记显示店家的商誉、可折旧调换、质量保证。以往如錾刻、鎏金、点翠、珐琅彩等较精美复杂 的工艺如今在当地工匠中几乎失传,会的也大致有范 铸、锤揲、拉丝、焊接等较简单的工艺,工匠们不再使 用石模、钢模,改用石膏模,这样来得经济。这一趋势 也是工业化社会后,人们审美需求发生变化,导致银器 被更高品质的器物所替代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中产人家,一生所拥有的银器多达几十余件。在很多情况下,从孩童降生到成年,逢生日、婚嫁、人际交往、家庭庆典等活动中均会使用银制品。应当说传统银器制品是重要的社交用品。根据不同场景应用可分不同品类:
妆饰银器
主要是指用于日常服装配饰,仪容妆扮的银器,具体而言可分为发饰、帽饰、颈饰、耳饰、手饰、胸饰等。其中以发饰、手饰、衣、鞋饰银器最为丰富。如发饰类的发簪、步摇、发钗、梳子、发夹、发花、银栉。如帽饰类,各种冠帽、额帽、卧头、童帽以及帽子上各类造型奇特的附件银器,帽额狮子、麒麟、龙凤、花鸟、福禄寿喜等。耳饰则有耳环、耳坠、耳扣、耳钉、耳铃等。颈部则有胸牌、银锁、项钱、项链、项坠等。手饰可分为手臂、手腕与指部,如手镯、戒指、臂钏等。衣裙银饰有,胸花、压襟、别针、挂坠、衣服边铃、裙带扣、裤铃铛等。

花开富贵·孩儿帽

银杂器
主要是指用于日常生活的盛具、小件器物等,如银奁、银盒、锁具、合页、箱笥、酒令牌、针筒、顶针、旱烟管、水烟筒、烟枪等。北方俗称的“事件儿”在郴州本地银器中亦有一席之地。“明代也常把挖耳、挑牙、镊子、剔指刀合成一套作为佩饰,材质或金或银,事件儿或二或三或更多”[10]。以前富裕人家会在腰问、襟前、纽扣上佩饰一些生活实用品,用挂链、绶带为系,衔接于环或牌上,既美观又实用。最常见的是牙签、耳挖、镊子组成的“银三事”。
郴州本地还流行“针筒”,妇女日常女红所用绣花缝补工具,非常便于随身携带。其形为圆筒竹节状,食指粗细,通体装饰有戏曲人物或历史故事。

女红针筒

祈福银器
民间生活中,人的一生总会经历生、老、病、死,面对福祸相倚、世事无常的人们总会对未来憧憬美好和希冀,将不确定的事情化解在确定的精神依靠之中。久而久之,一些禁忌发展成为风俗或者习惯。因此,遵循民间风俗演变而来的银器饰物也应运而生。如平安、兴旺、长寿、旺财、祛病等愿望,通过银器艺术的形式得以表达和流露。
医疗保健银器
主要是指用于传统中医诊疗器具。如银针、刮舌器、刮痧板等。郴州发现的银制刮舌器,今人看来较为新奇。刮舌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刮舌板,二是联结装饰部分,三是手柄。刮舌板为通常为铲扇状,腰状。也有用刮舌器与牙签、耳勺配成“事件儿”以便于携带。舌背面上刻有花卉图案,构图精致,刀法老到简洁。《奇方类编・伤寒门》记载:“伤寒舌生芒刺黑胎,新汲水浸青布洗其舌,以姜片刮舌,自退”[11]。郴州地处亚热带,背靠五岭山脉,暑热寒湿容易让人血脉不畅,形成“痧症”。清人程杏轩《医述》所述“刮痧法”中也提到刮舌器可用作刮痧,“背脊颈骨及胸胁两臂等处,用锏钱或刮舌蘸香油刮之”[12]。

童戏双狮·长命锁

 三、民俗装饰
与宫廷银器追求精致华美、工艺繁复、成本高昂相比,民间银器的装饰风格并不是效仿和挪用,而是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有所兼顾,人们首要考虑的是成本,银器所呈现的不都是雍容华贵,更多地是展现一种生活态度。因此民间银器的工艺审美体现了多元化和趣味性、实用性特征。尤其是小件银器的设计上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歌颂。
新妇生了孩子,男方通常要摆“三朝酒”,亦称“过三朝”,即婴儿出生第三天,宴请亲友,舅家亦送礼祝贺,夫家则需备酒席以示感谢。郴州《桂东县志》记载:“三朝,男家妇女皆将新妇妆奁评验,以致女家奢侈是尚,绕罗纱缎,珠翠金银,与前迥异”[13]。逢此情形,小孩通常会收到舅家赠送的银锁、银帽、银脚镯、银项圈等。
从银器的装饰题材与内容来看,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在不同的器物上使用不同的图案,投射不同的文化愿望,其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趋善避害、趋美避丑的大众文化心理。银饰品上的图案有一些源于现实生活。生活给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很多银饰图案真实、广泛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耕作,节庆、娶亲、祝寿、戏曲故事、文人生活等,洋溢着纯朴而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有一些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如小孩帽饰上的十八罗汉,银锁上的群仙祝寿,以及头簪上的历史典故,昆曲故事等。还有很多图案属于民间故事,如刘海戏金蟾、八仙过海等。民间生活题材也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题材也罢,都是对人们祈求平安、吉祥心理的一种反映,都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说地方文化是以图案为彰显,图案之美往往反映出地方百姓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气质。从中也可以窥见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各种观念。
福禄寿
在道家传统文化中,“福禄寿”分别象征运势、财富、寿命,在人物形象上,福星身着天官朝服,手持如意;禄星则身着员外服,头戴着富贵牡丹花,怀抱婴孩,寿星则是南极老翁,额广须白,手捧寿桃,笑容可掬。表达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上-福禄寿  下-福禄寿喜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即“寒山”与“拾得”。其形象起源于唐代两位高僧。民间信仰当中他们是庇佑家庭和睦、团员的神明。在人物形象上,寒山手捧盒子,象征着迎祥纳福之意。拾得则手持荷花,谐音“好荷”,象征同心和睦。民间的婚俗典礼上,男女定情好用“和合二仙”图样的银饰作为信物彼此赠与。
鲤鱼跳龙门
俗称“鱼变龙”,常见于银锁图案,主图为水中云龙出没,副图通常为五条跳跃状鲤鱼,象征鲤鱼跳龙门,寓意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在传统农耕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是获得功名,光宗耀祖跃升阶层的主要途径。
仿生蔬果
民间银器的制作中常使用“象生”或“形似”来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称之为“象生银器”。常见的器形状如寿桃、豆角、葫芦、花卉等。此类器物在郴州民间银器的制作中也占有一定数量,工艺上大都以模压和錾刻居多,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象生,如桃形金饰、葫芦形金耳环。虽然数量较少,纹饰也较简单,但造型还算丰富,可见基本继承了元代金银佩饰注重造型、纹饰洗练的风格”[14]。这些象生银器寓意“多子”、“福寿”者居多。
吞口
在郴州银器的装饰图案中,较为代表性的有“吞口”装饰。“吞口”亦称“兽牌”、“天口”、“喷口”等。张着宽大的嘴,悬挂在门额上方作镇宅、避邪用,平日俯视、监视门前,一旦有妖鬼进门,便一口把它吞下,故称“吞口”[15]。“吞口神”为避邪镇宅之物,通常悬挂在大门的门楣上方,具有强烈的礼神、敬神的宗教崇拜意识,是楚文化表现形式之一。楚人信巫鬼,相信人死形消,魂则变为鬼,作恶人间。以兽首、人首较为多见。兽首多为虎头形,张着大嘴,圆睁双眼,相貌凶恶,有时口衔一口宝剑。“在湘南,吞口这一造型样式除了被用在门额上作镇宅,辟邪之用外,通常还将用银质材料制成虎、狮造型的吞口形象置于小孩帽上作装饰,意亦为祈求平安、纳福”[16]。

吞口·帽花

图案是传统文化的物质化视觉呈现,它是随着不同时代民众的审美趣味和社会化的吉祥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如果说民族早期吉祥艺术围绕着的是人的生存本体,更多的注重吉祥心理的精神象征和朴素的生命功利的追求的话,那么,后世民间晚期的吉祥艺术则把吉祥的精神转化为实际功利的福财功禄世俗价值观的追求,这种世俗功利化的吉祥文化观,正是民间晚期吉祥艺术的显著特点”[17]这一论断也适用于郴州银器装饰。它既有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也混杂了具有巫楚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同时也传递出传统社会趋利避害的世俗化功利价值观。
结语
通过考察发现,由于城市化兴起导致传统文化与消费心理之间出现错位,纯手工制作郴州民间传统银器的匠人越来越少, 高水平的传承者更是难以寻觅。传统银器的制作=,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对工匠的技艺水平要求颇高,如花丝、点翠、焊接等复杂工艺十分考究。近年来,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不少工匠普遍使用现代首饰模具进行浇铸,导致很多传统银饰图案和手工趣 味消失。加之当地对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并不理想,故传统银器的制作陷入“人在技艺在,人走技艺失”的困境,亟需对传统银器的传承进行梳理研究。当传统工艺遭遇流行文化时,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的方法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银器”。从而让郴州本土银器工艺的发展更可持续性。

象生银寿桃

邓渭亮,男,1983年生,艺术学理论博士,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