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宏 许大海: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二)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远宏 许大海: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二)
时间:2024-04-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73      分享:
二、陶瓷艺术研究的研究方法及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艺术研究视野、方法、手段和内涵不断发展创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采用历史学、考古学、科学实验等传统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陶瓷艺术研究方法、手段、内涵日趋丰富,近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介入,陶瓷艺术研究日趋向跨学科、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考古学视角的研究
以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原理为指引,通过对古窑址的田野调查、发掘和科学研究,探索陶瓷发展的科学规律。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运用此方法完成了多个窑址的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运用考古学的系列方法,在十余年间广泛调查了全国各地古窑址,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陆续完成唐代越窑、邢窑,宋代汝窑、官窑、钧窑、宜兴窑,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等重要陶瓷遗址考古发掘,形成了多个研究热点、主题和成果,为陶瓷史、陶瓷艺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这一研究陶瓷艺术的方法仍然受到广泛重视,并产生了陶瓷美术考古等分支,源源不断地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二)历史学视角的研究
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理论、方法、评价等原理研究陶瓷历史的生成、发展、演变、规律、类型。此类研究包括陶瓷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涉及陶瓷通史、断代史、地域史、专门史(陶瓷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陶瓷史料、陶瓷考古、历史文献等相关内容的历史研究。
(三)艺术学视角的研究
主要运用艺术学、工艺美术的学科视角和相关原理,从图案装饰、造型艺术、绘画、陶瓷美学等艺术角度进行创作研究。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祝大年、梅健鹰、叶喆民、陈若菊等先生为代表都是采用这种视角进行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陶瓷艺术的研究出现新趋向,研究方法与环境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联系起来,使陶瓷艺术研究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四)文献学方法的研究
这类研究采用文献分类、搜集、整理、判断分析等文献学的相关方法,其研究特点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传世的实物资料,而主要依据文献资料来作考证。”此类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多种文献材料,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文献资料,正如傅振伦先生在《中国古陶瓷文献学(二)》中指出:从正史、正书、杂史、专史、地理、方志、类书、经书史料、诗文、名窑资料、格致之书、笔记杂说、金石、图录[101]辑录、收集,并运用相关成果展开陶瓷本体研究。
(五)科学实验方法的研究
中国陶瓷发展在本质上一直与科学技术、科学认识相伴而生。但受种种条件所限,长期以来陶瓷生产更多是凭经验完成的,这种状况实际上也妨碍了我国近现代陶瓷生产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生产、研究的科技人员对日用陶瓷、工程陶瓷、特种陶瓷等新技术、新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广泛研究,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到陶瓷工程、工艺、建筑工程、新材料、陶瓷考古等领域,使陶瓷研究更加科学客观。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研究
2003年联合国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国内学术界兴起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渗透到陶瓷艺术研究的相关领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陶瓷技艺、生产、经济、社会、经济及民间陶瓷保护,此类研究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其制作工艺、材料造型, 关注它的核心技艺, 同时要把它纳入到社会文化系统中” [102]进行整体、即时关怀和保护。
(七)人类学方法的研究
这类研究运用人类学的一般知识体系,把陶瓷历史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语境中,从人类起源、社会环境、民族的迁徙融合、市民社会、生产习惯、思想观念等人类社会发展视角,探索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突破以时间为线索考察陶瓷历史发展的单一思维路径。
(八)文化系统交叉法的研究
陶瓷发展、演变规律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诸要素密切相关,它包括环境、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哲学等文化要素,都与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存在各种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学视野开始进入到陶瓷领域,主要是把陶瓷艺术放到大文化概念中研究,多是泛泛而谈。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陶瓷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构建陶瓷文化研究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出现了从传播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不同视野的陶瓷艺术研究,不断充实文化系统下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厚度。
(九)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此类研究运用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研究我国陶瓷生产、经营和管理。包括陶瓷市场营销、市场调研、市场需求、经营管理、市场定价、陶瓷外销、国外陶瓷市场介绍、经营效益等相关内容。运用经济学的相关视角,自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陶瓷生产、管理、经营状况,7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国外陶瓷市场,90年代之后开始系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研究陶瓷。
(十)生态环境学视角的研究
陶瓷艺术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近些年随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生态环境学作为整体观念被引入到陶瓷艺术研究方法中来。关注陶瓷生产与生态承载能力、环境土壤污染、陶瓷生产与生态美学、生态责任下陶瓷生产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新的研究视角,这类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无论从研究广度、深度,还是陶瓷生态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建构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十一)比较学方法的研究
陶瓷比较方法是通过对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产工艺、艺术风格、装饰、造型形式、地域差异、生产习俗、人文习性等要素的比较研究,探索隐藏于陶瓷发展表象下更为隐秘的本质特征。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在陶瓷历史、考古及陶瓷技术等领域,如陶瓷历史分期的比较研究,窑址的比较研究、艺术风格的比较、装饰造型,中外陶瓷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
在浩如烟海的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中,除上述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外,近年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也出现了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思想史、技术史等更广泛角度考察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把陶瓷艺术研究引向更加多元、立体、深入的维度。
三、陶瓷艺术研究的研究趋势、特征和展望
陶瓷艺术创新性研究受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水平、考古发现、市场、时尚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从近几年关注的研究对象、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看,现代陶瓷的当代性研究,新创作理念的探索,陶瓷产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可持续绿色生态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时代观念,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影视学、统计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的介入,对国外陶瓷艺术发展的再认识等,都是陶瓷艺术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一)借助新材料,陶瓷考古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老一辈学者陈万里、冯先铭、朱伯谦、童书业、耿宝昌、邓白、傅振伦等在陶瓷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陈万里运用考古资料研究陶瓷历史、地方名窑,周仁则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研究陶瓷艺术,童书业、傅振伦运用文献研究陶瓷艺术,这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艺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大量陶瓷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出土陶瓷文物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为陶瓷发展史、陶瓷考古、历代名窑、民间陶瓷、陶瓷文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契机。21世纪后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的运用,使陶瓷考古学取得更大发展并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如,越窑上林湖青瓷遗址的系列发掘,对宋代汝窑遗址、钧窑考古发掘,不仅推动了陶瓷历史发展研究,同时为历史名瓷恢复和陶瓷艺术其他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陶瓷艺术研究视角、方法、手段日益多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艺术研究逐步从历史、考古、工艺技术、科学实验论证等传统方法向多元化视角拓展,如《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分析:从一体化到分化》[103]一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陶瓷生产集中一体化到分工化,着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发展历程;《生态文明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04]从生态文明视角切入,探索陶瓷文化产业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汝瓷为例》[105]探讨了陶瓷文化产业及市场;《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钧瓷旅游发展研究——以许昌为例》一文涉及陶瓷旅游经济;还有从传播学视角探索陶瓷文化产业的建立,如《文化传播视域下黄河流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为例》。这些研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陶瓷艺术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丰富了陶瓷发展研究内涵。此外,陶瓷艺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采用文献检索法、田野考古到新兴的文化综合分析、整合、逻辑归纳法梳理再到统计学SPSS统计法、实证研究、数字化等手段的运用,产生了不少优秀陶瓷艺术研究创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研究手段的日趋丰富。
(三)多学科协同创新
陶瓷艺术研究完整的体系建立不能靠单一视角、学科独立完成。新中国成立70年陶瓷艺术研究视野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研究视角单一,难以全面揭示陶瓷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妨碍了全面、立体考察陶瓷艺术的整体风貌。因此,当代陶瓷艺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从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传播学、心理学、工程机械、材料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叉性研究,应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从文献梳理、知识体系、观念介入等方面全方位、多层面、交叉性拓展陶瓷研究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新中国成立70年陶瓷艺术发展研究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学界不断努力的方向。
(四)中外陶瓷艺术的比较研究
陶瓷艺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研究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国外陶瓷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学界逐步开始对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的陶瓷艺术进行翻译介绍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国外日用陶瓷、材料、生产工艺的引入和介绍,以及外国陶瓷史、外销瓷的研究和国外陶瓷展览会报道等相关内容。总体来看,对国外陶瓷研究更多是知识性介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手段和比较研究的视野。因此,建立中外陶瓷比较学视野和理论体系,把陶瓷艺术创作、研究方法放眼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创作理念、生产工艺、材料、社会观念、市场等要素下进行比较研究,使陶瓷艺术具备国际化视野,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维度发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结语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的陶瓷研究,具备内容的多样性、观念的深刻性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性。但也必须看到陶瓷艺术发展研究仍留下了很大学术空间,如:中国陶瓷艺术研究数据库建设,既可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艺术发展,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但目前学术界此类研究欠缺;对历史名窑恢复发展缺乏当代意识;在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多元视角下看待历史名窑的现实存在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看,研究跨学科、多元视角化趋势有待强化;对日用陶瓷梳理研究缺少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技术进步、人文观念、产业布局、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研究;现代陶艺发展研究缺乏全球化、国际化视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突破的空间。
现代学科体系建立以来,虽然学界在陶瓷考古、古文献整理、陶瓷史研究等领域开展攻关,但因传统学术被分割在不同学科中,研究者惯于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对陶瓷发展中所具有的丰富内容进行剪裁、切割、取舍,往往是见其一端而难睹全貌。一些宏观、全面性的陶瓷艺术命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认识、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来陶瓷艺术发展研究存在的最大障碍,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实现文献与史实的结合,陶瓷研究与民俗学、技术史、思想史、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史、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融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内容浩如烟海,呈现出勃勃生机。虽尽力管中窥豹,仍难免挂一漏万。竭尽所能略述大端,也难觅其全。作为当代学者的一份历史责任,笔者愿在陶瓷艺术研究的浩瀚海洋中抛砖引玉,提出一孔拙见,留待方家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远宏,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大海,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