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榄雕技艺 ——教席学术活动之广州榄雕艺术分享会圆满举办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大湾区多彩岭南非遗的历史源流,探索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交融与创新,响应“非遗进校园”的号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指导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广州榄雕艺术分享会活动。10月9日下午,以“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榄雕技艺”为主题的非遗人才进校园分享会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石牌校区校友楼三层)成功举办,带领在场师生走进榄雕艺术,窥见方寸间的大世界。
本次分享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教席陈平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主讲嘉宾为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先生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参加本次分享会的人员包括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广州榄雕保护工作组及在校师生。
陈平院长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暨南大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地位的情况。她指出,本教席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以研究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机制的教席,持续聚焦在国际视野下立足本国的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经验,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政策解读、理论探讨、人才培养与实践路径、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及创新表达方式、未来的发展与挑战,共同激发传统手工艺未来新动能,用传统手工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学术实践活动之一,本次广州榄雕艺术分享会具有深刻的传承、传播和教育意义。
广州榄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雅秀丽、动静相宜、细腻精微的特色。分享会上,曾昭鸿和曾宪鹏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榄雕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及传承创新现状等方面。朴实生动的话语中包含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与艺术追求。事实上,我们比想象中更早地接触过榄雕——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核舟记》一文,便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精湛的榄雕技艺。当他提到制作榄雕的原材料便是中秋节五仁月饼中常见的乌榄果仁时,在场学子恍然大悟。
曾昭鸿先生在继承前人技艺精髓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巧借木作中的榫卯结构,将以单核为表现形式的传统雕刻技法升级为榄核镶嵌技法,拓宽了榄雕的创作空间,创新出榄雕宫灯、龙船、凤船、蟹笼、鸟笼、金鱼、各种游湖画舫等更加玲珑剔透的作品,开辟了广州榄雕技艺的镶嵌、镂空相结合的崭新发展的道路。作为“非遗二代”的曾宪鹏先生紧随父亲的脚步,除了在榄雕的作品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创新设计风格,还致力在教学传艺、编写教材、交流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改变传承模式,例如将全身是宝的乌榄果开发成系列文创,同时还在广州十余所中小学开设榄雕课程,让广州榄雕走进课堂……榄雕艺术在传承人的创新中生生不息。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肖佳纯、程涵、赵诗敏、林静盈、廖一柔组建的暨南大学非遗广州榄雕保护工作组前期对非遗广州榄雕进行了实地调研、田野考察、口述史访谈等实践工作,并运用创新性思维对榄雕的大众化推广进行了策划。分享会上,工作组代表赵诗敏汇报了创意方案,得到传承人的赞赏,同时大家探讨了创意方案的执行与落地方法。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陈平院长向曾昭鸿、曾宪鹏先生提出了“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一时代课题。曾宪鹏先生表示:就榄雕艺术而言,他认为应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广州榄雕在内容上踊跃创造——如曾昭鸿先生的多个榄核镶嵌工艺,使小小的榄雕在体积上也能变得醒目;在形式上积极创新——如推动手持器具的标准化、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文创等。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
分享会结束后,曾昭鸿、曾宪鹏先生邀请在场师生近距离地观察、触摸榄雕作品,感受榄雕在方寸之地巧夺天工的美妙,现场互动氛围浓厚。
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美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殷殷嘱托,结合自身优势在中华文化的港澳台及及海外传承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分享会是暨南大学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地位以来,第一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进行艺术创作分享,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播撒非遗种子,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手工艺艺术内涵和产品价值的感知与认同,也有利于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夯实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