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柯 :“根——徐结根汝窑艺术展”研讨会综述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综述 | 李晶柯 :“根——徐结根汝窑艺术展”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10-1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02      分享:

2023年8月1日,“根——徐结根汝窑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展览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徐结根所做的系列作品展,此次展览最引人注目是现场设置两大体验区,其一为“触摸天青,温润如玉”,其二为“听天籁之音,高山流水”。这一系列作品自策展和创作开始即围绕汝窑艺术美学特征展开深入思考,并融入整个展览中,力图在创作理念和表达形式上都有所创新。本场研讨会主要围绕“汝窑”这个核心关键词,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汝窑艺术本体研究、汝窑艺术发展创新研究以及汝窑艺术的保护与传播三方面,总结出徐结根汝窑艺术特别突出在传承中创造。本次研讨会不仅对于徐结根今后艺术道路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热的大背景下,研讨会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研讨会由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巨德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人。参会专家学者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外聘教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朱万章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郅敏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裴永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冠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邱耿钰副教授,茶界中国总导演刘嘉,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结根出席本次会议并做分享。十二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嘉宾中既有设计、绘画、雕塑、工艺等实践类艺术家,也有理论研究背景的学者,围绕展览中的作品以及艺术传播效果,展开了深入的、前沿的、头脑风暴式的精彩对谈,在共通和差异的视角中,多家争鸣,妙语连珠,共襄中国式审美表达新论题研讨。


一、本体研究:汝窑中的温润简洁美学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魁,历史悠久,专家学者从汝窑艺术本体研究切入,展开讨论。汝窑主要烧造于宋徽宗时期,宋朝以文人治国,经济文化发达、生活富足奢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与审美水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宋徽宗赵佶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力,在他的熏陶、倡导之下,汝窑精品之简洁、和谐、大方之美达到极致,汝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下汝窑艺术所不可忽视的。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汝窑的历史及其特点谈起,阐释汝窑的文化底蕴,认为“根——徐结根艺术展”具有汝窑历史古典的底色与韵味在内,这次展览是一种古典与现代美学的碰撞的典范。

方晓风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与审美文化积淀,他认为汝窑最大的特点是“温润如玉”,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汝窑特征的记载,谷应泰《博物要览》中形容汝窑说:“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在展览现场切身感受到汝窑的釉色润泽,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之感。汝窑瓷器的灵魂在于釉色,汝窑的天青釉,呈现出一种雨过天晴般的淡青色,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恬静舒适之感,艺术细胞极其丰富的宋徽宗,笃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适合他的审美情趣——清淡含蓄,这也是宋代美学的一大特征,汝窑中所蕴含的“含蓄”“温润”也是最能代表宋代“雅”的审美文化特点。方晓风继续从文化角度来诠释汝窑艺术,认为汝窑的文化内涵,既有着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内核,又有着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追求,还有着劳动人民“质朴淳美”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徐结根汝窑艺术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超凡的工艺技术、含蓄的时尚美学,体现了宋代美学内核。


刘巨德是我国著名画家,他从绘画经验出发,深入阐释以汝窑所体现的宋代美学特点。首先,刘巨德强调了汝窑艺术中的“道”与“自然”。关于“道”的阐释,欧阳修曾论述过道与美的创造关系,欧阳修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意为“道胜”,艺术创作就自然会有美,审美主体关于“道”的充实修养,是达到没得创作极致的基础和关键,艺术之美,是来源于审美主体的充实的道的素养,徐结根对汝窑有热爱与情怀,其创作中体现了“三道合一”,即茶道、根道与汝道三者的融合天成。其次,刘巨德结合自身美术创作经验,引用“移情说”,人自有性情,万物也自有性灵,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到艺术之中,艺术作品自然会充满血气。汝窑的幽玄纯净反应了,反映了宋代强烈的内敛性,这亦是一种品格特质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最后,刘巨德指出,无论是绘画还是工艺美术,其中最为苦难之处,便是将看得见的“象”,以看不见的“功夫”呈现出来,如何呈现,怎样呈现,全在“功夫”之中,这是需要艺术家好好琢磨与思考的地方,话语充满了哲学思辨性,也让我们从“道”的高度更好地去理解汝窑艺术。


导演出身的刘嘉,执导过纪录片《茶界中国》,瓷与茶是不能分开来看的,对于汝窑刘嘉有着天然的喜爱。刘嘉首先以北宋文人美学为切入点,认为汝窑的天青色所代表的是一种文人审美。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美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错彩镂金,一种是芙蓉出水,错彩镂金所显示的是以唐代审美为代表的精致的美感,而芙蓉出水便是宋代文人美学所追求的自然无为、“淡乎其无味”的美感。芙蓉出水,可以用韵来概括,韵是宋代美学中心范畴,以汝窑为代表的是北宋美学的体现,包含着“芙蓉出水”的雅韵。其次,诠释汝窑艺术中“天人合一”创作观。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观其釉色,犹如“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汝窑中所呈现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最后,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论述了本次展览。传统即是一种文化认同,如何做好文化认同,徐结根展览选用“根”的概念,立足于汝窑传统文化之根,寻求创新性发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为了更好弘扬文化之根。


朱万章多年从事美术史研究,他认为汝窑所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美学,其温润、色感都体现出独特的韵致,但是现阶段汝窑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是区别于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慢生活的美学体验,在欣赏中,观者从中体会到古代时光很缓,车马很慢的审美感受。朱万章认为徐结根汝窑艺术的创新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上,他将传统美学与实用性相结合,在人类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工艺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物质需要的日益满足与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造型艺术的审美情趣开始凸显,并逐步赋予到了工具的制作之中,工艺美术,是由工艺品衍生而来的,是艺术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结合,既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二者缺一不可。汝窑艺术它满足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强烈需求,同时是对原有生活用品的改造和升华,将美的感受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提升美感在生活中的陶冶作用,让人们在生存压力之外,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喘息。


裴永中擅长运用传统工笔与西洋油画相结合的技法,在陶瓷上精绘人物肖像、山水花鸟,对于瓷器独到的审美见解。瓷,关乎生活,陶瓷艺术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蕴含着国人的审美追求,能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极致的,莫属宋瓷。宋瓷中的汝窑,又最具审美特色,“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这是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药》画中的题诗。可见论起芍药,扬州是天下第一,而谈起瓷器,最好的必然要用汝窑了,汝瓷器胎骨薄而坚,胎体较薄,质浅黄或灰中泛褐,颜色呈香灰,因此被称作“香灰胎”,汝窑简约典雅,注重意境的营造,集中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精华,通过画面唤起美好的情感,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二、创新研究:汝窑的古典与现代融合

汝窑起源于唐代,辉煌于宋代,一路从历史走来,古韵底色拥有了,但是当代汝窑艺术创作如果一味拟古,是得不到更好地发展的。郅敏提出“寻根求源”之说,认为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平淡是陶瓷的艺术本源,也是艺术的人性核心的角度继续阐释。徐结根的艺术,把生活经验和材料认知介入汝窑创作,平衡艺术审美与个体选择的关系,在器物中窥得他的艺术追求,这正是他对汝窑“物性”的提炼,是对汝窑艺术的审美理想。郅敏特别提出“传统是所在时代最具创造力的表达”的观点,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传统与当下的关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创造出当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传统,并不是过去式。传统代表的不是过去的、过时的,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集大成,它所体现的是当时代最普遍价值和审美理念。我们学习传统,不是摹写艺术经典的图样、形式,而是从艺术经典的创作逻辑中,挖掘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的创作转化中发挥传统的力量。徐结根的汝窑创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并不是简单的拟古,而是通过对汝窑材料的当代性的判断,把传统汝窑艺术融入产业发展。陶瓷艺术的当代性,应该是陶瓷艺术与陶瓷产业的一道并行。它应该是符合当代特质,是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文化塑造的现实体现。真正把陶瓷艺术作为当代材料,应用在陶瓷大产业结构中,无疑,徐结根是汝窑创作和陶瓷产业领域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在徐结根的汝窑展览中,作品蕴含着当代的创新性表达与转换,使汝窑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带来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和艺术的想象。

曾辉十分重视工艺美术在当下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下工艺美术有其自己的发展使命。曾辉认为现阶段工艺美术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但是在一片向荣发展光景之下,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工艺美术面临着传统与当代转化的重大课题。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如何使工艺美术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工艺美术为人民服务,服务于我们现代的美好生活。曾辉从传统谈起,宋代是美学的高峰,在汝窑创作上,宋代美学是核心,汝窑艺术作品中要体现宋代的美学特征,但是“尊古”并不意味着机械性“复古”,作品不能单纯停留在外形的复刻上。目前工艺美术的设计不能一味的模仿历史,过于服从“以技为美”的导向,这会影响到我们未来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的先驱十分重视从文化与思想的高度去思考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


如何使工艺美术更好的走进现代生活?工艺美术应该具备怎样的现代美学品质?曾辉继续分析思考,首先,工艺美术创作要具有“普惠性”,工艺美术作品绝对不能是孤芳自赏型的,应该被更多人所接受与容纳,同时还应该真正惠及大众,从业者要有“替天行道”的理念,把自然赐给我们好的釉料,转化成为一个更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艺术作品,更符合新的美学导向;其次,艺术家要从文化之根上去思考,结合时代去发现与创造,1945年张光宇先生在《近代工艺美术》一书中,提出用美术学的思想去改造传统传统工艺,其中蕴含着中西结合的思想,使工艺美术转变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审美导向;最后,工艺美术是工艺与设计的结合,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用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曾辉认为徐结根汝窑艺术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使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美好生活服务的美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邱耿钰继续话题,他首先对汝窑历史发展脉络做出梳理。汝窑在审美特质上相辅相成,在釉色上呈现温润、淡雅之感,在造型上呈现简洁、含蓄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现阶段流行两个概念:汝瓷和汝窑。汝瓷涉及范围与地域较广,汝窑虽然也有宝丰与汝州的地域之争,但是具有一定的宋代官窑的专指性,此次展览命名“根——汝窑艺术展”十分明确与恰当。邱耿钰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下汝窑艺术的创新必然性。汝窑发展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复古阶段,这一阶段也具有历史必然性。1957年,周恩来总理做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和龙泉窑”,因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恢复汝窑,于八十年代汝窑用釉恢复成功,大致达到宋代的水平,因此,当时的汝窑艺术主要是模仿宋代,从“造型”与“用色”两大方面尽可能去恢复宋代汝窑。时至今日,因技术的进步汝窑中关键且特殊的釉料问题解决后,现在的工艺美术者面临的问题便是创新性。汝窑当下如何创新?邱耿钰认为创新的关键可以从审美入手,创新问题其实就是审美问题。邱耿钰呼应曾辉的观点,认为汝窑在当下应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在创新设计上可以从功能与造型两方面入手,通过设计可以使汝窑在当下发挥更多地功能,例如此次徐结根汝窑艺术展中所呈现的多样化作品形态,人与器,作者与观者,相互交流,感悟照见,为美好生活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汝窑创新性方面,方晓风认为徐结根的汝窑作品,其最大的创新性与进步性体现在汝窑的大众化发展上。提起大宋汝窑,便能想到皇家御用,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崇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历史上的汝窑珍贵且稀有,徐结根的本次的汝窑创作展,对汝窑以往帝王家的一种打破,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趋势,这在创意上需要构思,例如徐结根选用“茶”为切入点,很好地打破了其中壁垒,茶是现代日常生活中所普及的饮品,饮茶也是大众的文化的习惯,因此汝窑中关于茶器的展示,既可以是一种珍贵的展品,亦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诸如此之类的,展览中还有关于酒器、文房器物的展示,都很好的完成了大众化探索。


三、保护研究:汝窑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汝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是当下不可避免需要谈及的问题。以汝窑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因此,在非遗保护“热”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徐结根汝窑艺术展览研讨会具有现实意义。


让非遗“活下去”的更好方式,是使其不断“再生产”,工美中华,向产而荣,这就涉及到非遗产业化。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市场日渐成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保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非遗传承也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在客观上为非遗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也成为各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沉淀,一直以来,非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在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非遗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再生产形式,不断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继承到创新的转变,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成为推动城市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徐结根谈到,其团队经过近八年的研发、创新、研究、探索,于2008年成功地推出了东道汝窑品牌。这种温润的美,极简的美,含蓄的美,一经推出,受到了用户和收藏家的追捧。2023年7月12日,徐结根在宋代汝窑之都,现为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王堂村,打造了一个近8万平方米的东道汝窑大美学空间。这个大美学空间融合了艺术工坊、美学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民宿、果园、花园。这是一个以汝窑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助力美丽乡村的发展,为当地人民增收,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徐结根欢迎大家有机会到东道汝窑大美学空间里去体验与感受今天的汝窑文化,它也是一个集研学、游学、汝窑的烧制、品鉴为一体的大美学空间。

葛军是我国陶瓷艺术大师,深耕紫砂文化艺术领域多年,使紫砂艺术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在谈非遗的保护与弘扬,认为徐结根的汝窑产业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葛军以汝窑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为切入点,认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就业的增加、经济的增长,更在于实现非物质文化规模的扩大,使其可以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而得以保存和传承。但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时刻警醒,因为产业化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利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其中所包含的是经过时间锤炼而留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是一种民族的意志和精神的体现,对于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开发如果只注重产业化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内在的文化本质,便会缺乏长远性与整体性的考虑,其产业化也注定会是失败的。徐结根汝窑艺术的产业化,首先特别注重其中的文化价值,徐结根本人对于汝窑艺术十分钟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作为工艺美术的从业者,这份热爱与赤子之心是不能缺少的;其次,为了满足产业化多样的需求,徐结根汝窑艺术十分重视创新,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本次展览中的许多展品,例如“聪·观照”“荷舞”“福心莲”等,大家都能感受到创新的冲击,也非常受大众喜爱,但是,葛军老师认为,徐结根的汝窑艺术的创新,可以更大胆一些,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创新一定会有失败,不要畏惧失败,一定能够引领行业发展。


胡冠军多年从事木雕艺术创作,自己也做木雕艺术产业化发展,他从自身学艺经历讲起,认为工艺美术的学艺之路不仅需要自身勤奋刻苦的努力,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胡冠军后从事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对于工艺美术而言,越往后发展,知识与文化就越来越重要,而不单单是技法上的完善,突显工艺美术的文化与价值导向,才能使工艺美术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其次,促进工艺美术艺术品的发展与传播,最为重要的是作品要结合时代需求,艺术是服务于社会与大众的,只有创作出符合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被人民所接受。因此,现阶段谈及对工艺美术的保护,离不开发展与传播,工艺美术绝对不能沦为案头展示的展览品,而要更好得融入当下美学生活。


刘嘉在第一部分汝窑艺术本体研究有独到见解,对于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也深有心得和体悟。刘嘉认为现在许多传统手工艺品成为热门旅游产品,这当然可以给予肯定,因为非遗产品创造了价值,具有商品属性,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仅要沦为旅游纪念品,更需要有其现实属性与意义,这样才会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姿态,从本次展览中,刘嘉认为徐结根找到了符合当下时代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服务于美好生活,贴近日常生活美学的汝窑艺术。


李泓做出了最后的陈述,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明确了日后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发展工艺美术,使当代工艺美术具有超越技术与历史传统的时代独特性,更好地为现代美好生活服务,他相信本次研讨会一定能给予大家启发。


各专家学者都发言完毕后,研讨会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思想活跃,结合自身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碰撞出诸多精彩讨论,一致认为本次讨论受益良多,本次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给予徐结根更大的期待,希望徐结根在持续自然的创作状态下,完成更多兼具传统美学和创新精神的汝窑艺术作品,有更多新的创作和思考呈现给大众,行文至此,引用韩子勇先生在展览中对徐结根的评价,作为本文结尾:“中华有最久远最详备的陶瓷体系。我们的文明,殿堂之上,案几摆放的是一件瓷器。一件瓷器,含土德水性火命木魄金精,天人合一,日月淬炼,方能得之。得之不易,守住尤难。瓷性脆如生命,如一切美好之物,过眼云霞。须以极大耐心和勇气牢牢捧住,才传之永远。好比吾族心志,覆天载地,生生不息,一以贯之。望结根以心为手,捧住文明的神器,勿使其裂,勿使其碎,勿使其蒙尘。如名所云:结根得永固矣。”“根——徐结根汝窑艺术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晶柯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