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继富: “空间赋能”——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三)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林继富: “空间赋能”——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三)
时间:2023-08-1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93      分享:

五、内外联动:汇聚共同意识的空间赋能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空间赋能以民众生活为中心,包括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表达和道德观念等与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相互作用、内外联动的传统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生活系统和文化系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不同层次的差异化空间区隔组成,其空间常被划分为重点区域、一般区域,或者重点空间、辐射空间和关联空间。这些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不同于社会管理语境中边界相对明确的物理空间的社区,非遗保护中的社区,更侧重于强调共同拥有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此形成相对稳定认同的人所构成的集合体”。不同区域空间采取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政府、社会资本介入赋予空间不同的传承发展能量。乡村振兴的乡村要塑形定身,要立心铸魂,就要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基因和道德要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发展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生态保护区及乡村的空间赋能和空间生产的传统力量。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不同空间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这就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激发并统领空间共同体意识,赋予乡村振兴以新能量。“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传承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传统乡村空间资源,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是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着力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是乡村振兴的传统村落和社区,它们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其空间布局、文化形态、价值理念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的重点,是乡村建设属于自己“空间文脉”的标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离不开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赋能于村落、社区,表现为融入村民生活之中的互动性和互融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来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并将其纳入旅游文化建设具备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也给文化生态保护区及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能量。游客作为村落、社区的外来客体融入地方主体的系列活动,共同参与地方生活的创造,参与乡村知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生产。这就是说,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旅游空间是主体与客体共同营造的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乡民和游客一起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共同体生产、凝聚的重要力量。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体是民众。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民众传统生活智慧、潜在发展动能,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的共同体,不断激活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乡村生活空间,使乡民的生活充满蓬勃的生机。“非遗是一个群体性名词,人通过非遗或者说文化能够更好地凝结在一起,通过非遗获得群体生活、道德生活、日常生活的秩序和意义。非遗将人与人、人与周围的环境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群体生活有张有弛,不断更新,充满活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社群记忆的资本潜能助力文化生态保护区村落、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挖掘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统,围绕重点区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塑造村落、社区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内生的共同文化,可以培养并增进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既要注重空间内容的历史性,又要体现空间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同空间有机融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能量是激发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地开展空间生产的保证。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空间赋予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必须尊重空间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传统,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内民众的生活仪式、庆典等活动表现出社会秩序与生活信仰联系,民众的生存空间、生活实践空间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域空间是同构的,也是互嵌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汇聚生活共同体的能量,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关系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转化的形式,“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使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冲破传统村落、社区传统空间存在的矛盾,确保乡村社会拥有的空间资本价值、文化价值惠及所有人。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空间赋能是多元的,也是多面的,突出表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包含乡村空间的特色性、类型性,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由此推动不同乡村空间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和良性互动,科学凝聚空间赋能的内外联动力量,使乡村振兴的空间生活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动起来、靓起来、火起来。

六、讨论与结论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就是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回答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文化生态保护区高效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为了使空间赋能更加精准,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建设的主体地位,将乡村振兴与民众生活需求协调统一,明确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主体在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角色功能,精准赋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分层、分类保护;第二,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村落、社区组织与民众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关系,以生活需求为基本导向,探索多样化且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利民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共同创造、相互分享、彼此信任、联合及实践共同信仰的生活、生产过程,是唤起民众心灵与行为的互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与民众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互为基础、互为补充,明确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资本属性,“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将“空间中事物的生产”与“空间本身的生产”高度统一,实现高质量的空间赋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在政府引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整体性与区隔性、生活性与历史性、文化性与建构性,实施并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保护行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人民生活在同一区域性空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共享的生活传统,进而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认同关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为区域共同体的生活文化。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基于地理的村庄、社会的村庄和文化的村庄。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以及人群跨越传统边界造成的影响,使生活在不同空间的民众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并没有密切的关系,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地域认同以及空间赋能于文化生态保护区主体的结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现代科技让生活在外地的民众能够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与家同在”,却又无法逃避与传统乡村生活的剥离,不得不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实施具有个性化的空间关系再造。这些“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因此,当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民众社会关系被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活跃于传统空间与缺席传统空间交迭出现、互相置换。这就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存在一些不相吻合的事实,那些“与家同在”的民众无法在生活实践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生活内容,也无法在情感上形成依赖性的认同关系。有时多元主体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实践,不同主体进行的空间生产有各自赋权、赋能的方式,包括居民的文化、政府部门的法规等,空间生产参与主体与权力主体的关系变得多元而复杂。

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处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关系的张力中,不同空间相互关联、影响。从表面上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赋能似乎会破坏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传承的空间,实际会形塑现代乡村生活关系。因此,应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的精准性,发挥乡村空间固有的价值,充分调动民众生活的能动性,激发空间生产的内生动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达到最大效应,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和谐的栖居、和谐的生存”空间不仅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而且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境。

林继富,湖北麻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首席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等6项国家课题,以及20多省部级课题;曾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第四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二等奖。


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