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人·见物·见生活——2023年第七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顺利举办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讨 | 见人·见物·见生活——2023年第七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顺利举办
时间:2023-06-29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4      分享:

6月23日上午,第七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幕,微信视频号全程同步直播。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在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联合承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主题,聚焦非遗学科建设和传统工艺系统性保护,总结2015年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经验,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案例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探讨传统工艺系统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探索构建新时代非遗学理论基础。

与会人员合影

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全国40余所院校和文化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入选论文作者,省市、学院领导、嘉宾以及线上观众,总计5200余人参与了本次论坛,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对这次论坛给予了寄语与祝贺,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宋莉莉、副处长彭世清,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沈文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珽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曹雪明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阳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主任陈彦殊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论坛联席主持人、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教授主持。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主持开幕式
曹雪明在开幕式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等问题,特别是近20年来,在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区域的工艺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加强与全国传统工艺研究的高校、专家、实践者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展非遗研究,促进非遗教学实践,推进非遗传承科学发展,走进现代生活。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曹雪明讲话

王晨阳司长让主持人转述了他对参与论坛的朋友的问候,他说到: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已经举办了六届,可以说,它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全过程。在这几年传统工艺振兴的过程当中,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传统工艺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全社会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正是通过传统工艺的振兴,让非遗保护理念和成果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被全社会广泛认知和共享,所以现在参加非遗体验活动,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已经成了新的生活时尚。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团结起一大批的院校和青年骨干教师,大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如研培计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这些工作当中,苏工美都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了人才的集聚区、智慧的策源地、活力的迸发点。他希望苏工美以及各个院校,能够进一步携起手来,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我们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
钱厅长也委托主持人传达了他的关切,他写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续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等年度重点工作内容,深化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探索传统工艺分类保护、系统性保护创新路径。多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坚持以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率先立法保护,推行科学保护,强化活态传承、引导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方向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传统工艺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传统工艺振兴要见人,特别是关注年轻一代传承人、带头人。传统工艺振兴要见物,特别是能够走进现代生活的新设计、新产品,能够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品牌、新企业。传统工艺振兴更要见生活,要回归社区、回归民众,在区域文化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今年的论坛增加了年度优秀论文提名,由徐艺乙、吕品田、邱春林、陈岸瑛、陈劲松等提名的论文作者分别从艺术乡建、技术转型、 文创设计、文化图式与内涵等方面,结合论文具体内容,探讨了传统工艺的技艺 传承、创新应用、发展策略等问题,共同分享对于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不同见解。其后进行了年度提名论文颁证仪式。

年度提名论文颁证仪式

23日下午,40多位论文入选作者分别围绕“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传统工艺田野调研”“传统工艺史论研究”“非遗教育与科学研究”,开展了4场分组研讨,理论家、实践者、传承人等不同主体,分别从产学研的角度切入传统工艺的讨论,深刻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促传统与创新的连接转化。

分组研讨场景

分组研讨合影

24日上午,清华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主任陈彦殊教授主持了论坛闭幕式,张毅教授、徐赣丽教授、胡平教授、谢亚平教授4位分论坛学术主持人,对4个主题的分组研讨进行了总结和评议。赵罡宣布第八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的主题为“城市·乡村·文化空间”。项兆伦、宋莉莉、刘珽分别在闭幕式总结致辞,对六年来的成绩做出充分肯定,对非遗未来的传承发展充满信心,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分组研讨总结评议

刘珽指出,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青年工艺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要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传统工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职业观,精心培育青年匠人,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生力军,不断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系统研究,让传统工艺具备更多发展潜力、更大发展前景,使非遗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她表示,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珽讲话

宋莉莉指出,在当代实践中传承和发展非遗,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先祖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工艺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有着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近年来秉承创新突破理念,江苏在摸清底数基础上,探索多方参与传统工艺振兴的新路径。如今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征程上,江苏多数传统工艺项目实现科学保护、有序传承、可持续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以“科学保护、传承弘扬”为基本立足点,紧扣传承,立意创新,推进非遗保护的当代实践,推进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整合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弘扬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积极探索高素质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继承传统、创新技艺、创作精品,不断推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振兴发展。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宋莉莉讲话

项兆伦在总结讲话中谈到,我国的传统工艺正在形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态势。这“两创”的提出到现在刚好是10年前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10年的实践,我觉得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践行了总书记的要求。现在的传统工艺,包括非遗的保护传承,应该说这一个态势正在形成,什么态势?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和新品牌大量涌现,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提高,很多当年的时尚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为当下的时尚,为我们现在的人所喜爱;受过专门培训或者高等教育的新的“传二代”,他们有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他们的领悟力、创造力都不可小看。这些“传二代”越来越多地加入传承的队伍,成为传承的新生力量;传统工艺对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是对非遗,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二是整个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三是从实践成效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

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论坛总结

总的来说,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传统工艺振兴要见人,特别是关注年轻一代传承人、带头人。传统工艺振兴要见物,特别是能够走进现代生活的新设计、新产品,能够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品牌、新企业。传统工艺振兴更要见生活,要回归社区、回归民众,在区域文化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传统工艺青年论坛,通过邀请各地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对非遗保护的经验和思考,进一步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将不断探索非遗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之道,使非遗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来源: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